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掺伪“菜油”中菜油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根据中国菜油大都以芥酸(二十二碳─烯酸)为其特征脂肪酸这一特性,测定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计算菜油含量。实测了五种市售掺伪"菜油",测定其某油含量并推测出可能掺入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2.
红树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组成及其资源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仪分析发现我国不同地区主要红树植物种类叶片与非红树植物在脂肪酸组成上相似,但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脂肪酸不饱和指数较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较小.红树植物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多而且廿碳四烯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是潜在的脂肪酸资源.红树植物叶片凋落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鱼虾蟹提供必需脂肪酸,对提高近海水产的产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几种经济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梭鱼20尾,半滑舌鳎,乌鳢各5尾,鳜鱼、鲶鱼各两尾的脂肪酸含量,从3个方面对这些样品进行了比较,(1)鲶鱼的卵巢含20碳以的脂肪酸较多,肌肉含20碳以下的脂肪酸较多。(2)海水鱼(梭鱼和半滑舌鳎)的饱和脂肪酸以C16为主,C14次之;淡水鱼(乌鳢、鲶鱼)亦以C16为主,C18和C14次之;不饱和脂肪酸海水鱼和淡水鱼均以C16为主,C18罗多,(3)梭鱼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体长的增加而体  相似文献   

4.
将杏仁油、花生油和谷类调和油甲酯化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3种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从杏仁油和花生油中均检出11种脂肪酸,谷类调和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3种油中杏仁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质量分数为95.54%,其中,油酸含量高达63.39%.另外,杏仁油中还含有花生油中所没有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亚麻酸0.13%,其含量比谷类调和油高0.04%,杏仁油中检出含量为0.23%的奇数碳的脂肪酸十七碳烯酸,在花生油和谷类调和油中都没有检出,表明杏仁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十二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3种长链脂肪酸对密度为1.942×105/mL的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长链脂肪酸对铜绿微囊藻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十二酸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次是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二烯酸最弱.  相似文献   

6.
气相色谱法测定真菌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固定液为FFAP的石英玻璃毛细管柱,设置合适载气柱前压、分流比及程序升温,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采自云贵高原雪山、雪线附近土壤中的真菌的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准确分离出真菌中的30多种组分,并鉴定出了主要的8种脂肪酸,筛选出能产生二十五碳五烯酸(EPA)的四种真菌。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7%-4.20%,而且EPA的出峰时间仅为5.905min,只需10min即可完成一次分析。  相似文献   

7.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五味子中油脂,取样10.0 g提取6 h,得油率为7.91%.对五味子油中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联用仪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五味子油中含有8种脂肪酸,其中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达93.30%,其次为十八碳烯酸,含量为4.02%.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十二酸(月桂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3种长链脂肪酸对密度为2.575×106个/mL水华鱼腥藻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长链脂肪酸对水华鱼腥藻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浓度越大效果越明显.在同一时间内,这3种脂肪酸对水华鱼腥藻的抑藻作用大小顺序为:十二酸>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二...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分析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物质,共确定31种脂肪酸。其主要成分有异十六碳酸(23.4%),十六碳酸(21.69%),十八碳二烯(9,12)酸(14.97%),十八碳烯(9)酸(12.58%),十八碳烯(11)酸(8.7%),十八碳酸(8.83%)等。另外,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物质含有一些特殊脂肪酸成分,其特殊性在于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和异构脂肪酸种类较多,反式油酸比例很高(21.28%),并含有十八碳二烯(8,11)酸(0.18%)和十八碳二烯(9,11)酸(0.07%)等。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海洋琼胶液化弧菌脂多糖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脂多糖的脂质A部分含有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3种:正十二碳烷酸,正十四碳烷酸,正十四碳烷酸和正十六碳烷酸,不饱和脂肪酸4种,分别为9-十六碳烯酸,9-十七碳烯酸,11-十八碳烯酸和9,12-十八碳二烯酸。  相似文献   

11.
将5种脂肪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分别与1,4-丁二醇和甘油进行酯化反应得到一系列中长碳链脂肪酸酯.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不同碳链的脂肪酸酯的PB值,磨斑直径和摩擦系数.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脂肪酸酯中,脂肪酸酯的PB值随着脂肪酸碳链的增加都有显著的提高,且脂肪酸丁二酯的承载能力要优于脂肪酸甘油三酯;在长磨试验中,低载荷下,随着脂肪酸碳链的增加,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均呈下降的趋势;在中等载荷下,脂肪酸甘油三酯要比脂肪酸丁二酯容易发生卡咬;在高载荷下,脂肪酸丁二酯的摩擦性能要好于脂肪酸甘油三酯,其中肉豆蔻酸丁二酯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GC/MS/DS的方法对三七的混合脂肪酸甲酯进行分析,共分离鉴定出了7种三七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为8,11-十八碳二烯酸,9,10-二羟基十八烷酸和2-己基癸酸。  相似文献   

13.
杜仲叶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杜仲叶中的脂肪酸(以甲脂形式)进行分析,鉴定出10种脂肪酸,其质量分数为99.3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十六碳三烯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75%、1.59%和45.85%。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由于不能移动而发展了复杂而精密的抗病系统.近年来,人们发现作为细胞膜组分的脂肪酸在植物的各种抗病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不仅参与植物基础免疫和系统免疫,还参与经典抗病基因(R基因)介导的抗病过程.目前,已发现许多与脂肪酸(尤其是16碳和18碳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代谢相关的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抗病性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成为植物抗病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在植物防御信号转导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抗病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5种乌桕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分析5个不同产地乌桕籽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癸二烯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三烯酸、十八碳单烯酸(油酸)和十八烷酸(硬脂酸).其中,大悟013、022样品不仅二十碳链以下直链脂肪酸含量高(烷酸含量分别高达80.52%和79.59%),且不含三烯酸类脂肪酸,说明这两个产地品种较合适用于生物柴油开发.  相似文献   

16.
蛇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溶剂热抽提蛇油脂肪和KOH/甲醇酯交换甲酯化,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脂肪酸组成,鉴定了29种脂肪酸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碳四烯酸等.蛇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63%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混合脂肪酸为原料,合成了相应的β—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并用其制备了新型水溶性金属切削液  相似文献   

18.
以1,4-苯二酚和不同的短链脂肪酸为基本原料,经溴代、加成、形成酰卤和酰化,等反应,合成了六种新的溴化脂肪酸-2,3,5,6-四溴-1,4-苯二酯。通过对产物的碳、氢、溴等元素的定量分析,以及红外吸收光谱和氢核磁共谱的研究,验证了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亚麻科两种野生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青海境内亚麻科2种野生植物油脂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14种脂肪酸,主要由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其中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于65%,α-亚麻酸的含量高于50%。  相似文献   

20.
以壳聚糖和脂肪酸为原料,通过壳聚糖的2位氨基与脂肪酸的羧基作用,制备壳聚糖脂肪酸盐(L-CTS:壳聚糖月桂酸盐、N-CTS:壳聚糖肉豆蔻酸盐、S-CTS:壳聚糖硬脂酸酸盐,简称复合盐)。用FT-IR、DSC和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并研究复合盐对未固化的酚醛树脂聚集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和脂肪酸通过盐键结合,复合盐中羧酸的结合量分别是76.11%(L-CTS),81%(N-CTS)和77.68%(S-CTS),复合盐的热稳定性随脂肪酸碳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脂肪酸的碳链长度的增加,复合盐结晶的分形结构逐渐增大,对酚醛树脂晶体的抑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