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明吉林省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与问题,基于Globalland30数据集,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2000年、2010年与2020年各地类的分布与变化,并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土地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内,耕地是主要地类,面积占比最大并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占比第二;其他地类面积较小,分布相对集中.在2000—201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总体比较稳定,裸地增加和草地减少是该时段LUCC的显著特征,其他地类面积变化不明显.在2010—2020年间,LUCC变得活跃,耕地增加与草地进一步减少是该时段LUCC的显著特征,人造地表面积继续保持增长,林地、草地与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根据预测,在2020—2030年间,吉林省西部生态状况改善,城镇将进一步扩张,耕地数量变化趋于稳定,空间变化依旧活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驱动因素,为安徽省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安徽省1995—2020年6期30 m分辨率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结构与空间分布、转移矩阵、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其聚类,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时空变化特征;选取13个影响LUCC的驱动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995—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耕地排首位,其次是林地、建设用地;25年间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减少了3 826.6、164.7和78.5 km2,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分别增加了3 895.9、160.9、16.2 km2,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转移面积最大。2005—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减少与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最明显,2015—2020年建设用地转移为耕地的面积大增。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率可知,25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合肥市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变化率(2.18%)、芜湖市(1.60%)及矿业城市铜陵市(3....  相似文献   

3.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4.
草海湿地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草海湿地区域典型性、特殊性,以1990、2000和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3S技术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继而利用MARKOV和CA-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区域林地面积最大,耕地、草地面积变化较大,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率明显且持续增加;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量和变化率来看,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时期;从空间变化来看,1990-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转化不大,2000—2010年转化较为复杂.通过对2020年预测分析结果可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明显,水域面积持续增加,草海湿地继续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红智 《山东科学》2010,23(5):78-80
利用2000年和2005年遥感影像的ETM数据,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区,分析2000—2005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变化。重点探讨了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转移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研究表明:济南市2000—2005年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变化幅度最大,耕地的转移流向主要集中于草地、林地和水域等。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看,水域、建设用地及耕地动态度增大,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呈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探究池州市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变化,对合理利用土地、土地规划与开发及减少碳排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2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为数据源,基于PLUS模型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分布数据,分析30年间池州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并运用In VEST模型计算不同时期碳储值,分析池州市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30年池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域、人造地表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人造地表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154.02 km2,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200.35 km2;池州市碳储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总体为减少趋势,共减少了4.85×106t;4个时期林地和耕地的碳储量占比最高,林地转出使得碳储量减少1.46×107t,耕地转出增加了4.67×106t。2000—203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各地类之间的相互变化影响着碳储量的变化,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蓬莱市2008年、2013年和2018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分析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及2008-2018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3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为建设用地扩张,草地、水体面积显著减少,耕地、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增加,该时间段研究区所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双向转换较为频繁,草地转化为耕地的幅度较大.2013-201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为水体面积增加明显,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有一定程度增加,林地、草地面积有一定程度减少.2008-2013年间研究区所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双向转换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陆良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对陆良县近2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草地、林地是陆良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草地、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较小,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平缓,建设用地增加较快.(3)耕地、草地、林地相互转移量大,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占用中部坝区的耕地来实现.(4)建设用地总体呈东北—西南的布局特征,重心迁移变化不明显,2000年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以大汶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转移状态;结合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对大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85—201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91,土地利用转移状态为0.27,土地利用整体属于弱平衡型转换,其中水体、耕地和草地面积缓慢增加,建筑用地面积明显扩大,林地面积显著减小,未利用地呈逆向转换,说明大汶河流域城市化进程处于不断扩张阶段;2030年研究区建筑用地、草地面积将有所增加,林地面积将大幅度减少,耕地、未利用地以及水体面积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南方集体林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经济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的演变特点,加深了解南方集体林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路径。【方法】以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为代表的10省1市1980、2000、2015 共3期的集体林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转移矩阵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变倾向度等指标对南方集体林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80—2015年,林地、耕地、草地是南方集体林区最主要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和草地占比逐阶段减小,林地占比逐阶段增大,其变化速度都有加快趋势:前20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09%,耕地、草地分别减少了0.43%和0.07%; 而后15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18%,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93%和0.56%; 研究区年变化率最显著的地类是城乡建设用地(3.27%),年变化率最不明显的地类是林地(0.02%); 南方集体林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呈现出前期慢后期快的变化趋势。【结论】近35年间,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净变化,林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位置的变化。受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分界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明显加快,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城市地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地表水分有效性和地袁温度组成的地袁参数的变化和分布,受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开发强度的影响.这些变量均可从多光谱卫星影像获得.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老八区为例,前人研究的方法为支撑,通过运用陆地卫星TM和ETM 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结合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之间的散点图,确定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估计并描述了这些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评估了这些参数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广州城市用地的发展,城市植被覆盖比例从1990年的72.39%减少到2000年的46.95%.研究还表明,凡是作为城市用地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包括高密度城市用地和低密度城市用地),从1990年到2000年,其归一化地表温度值增加都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在应用中对立统一的矛盾问题,本文通过把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加生态用地面积,促进生态用地的连片发展及上项目要坚持节能减排的新观念应用到土地利用中去,让项目生产的废弃料变成生态用地的肥料,兼顾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共同发展。解决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使项目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达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一级市场均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一级市场形态的关系分析,按四种情形揭示农地城市流转对我国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供给、土地市场价格影响的动态特性。情形一是假设无农地城市流转,这时土地一级市场的供求变化由土地需求决定;情形二是有合法而无非法的农地城市流转,此时土地的供给专为一折拐的曲线,市场的供需均衡使土地上升幅度比情形一小;情形三是假定有非法而无合法的农地城市流转,这时土地一级市场与情形二类似,但均衡价格较高;情形  相似文献   

14.
城镇国有土地储备补偿价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是一项新型的土地管理经营制度,在其运作过程中涉及到对城镇国有土地补偿价格如何确定的实际问题.从土地储备的内涵入手,分析了目前补偿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补偿价格的构成及其地位,同时明确了补偿对象.针对不同的土地使用类型,按相应的土地储备方式,探讨城镇国有土地储备的补偿价格标准.  相似文献   

15.
Carroll R 《Nature》2002,418(6893):35-36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收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城市土地区位的特点入手,以区位论、地租与地价理论为指导,按照土地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西安市为例,建立了城市土地收益测算模型.从而实现了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收益相关关系的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宁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南山区是我国主要贫困片区之一,经过多年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和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通过高分遥感影像,解译宁南山区固原市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易于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河川地、沟台地、塬地、壕掌地和梯田总面积3 696.31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5.14%,该5种土地类型中,耕地2 984.88km~2,占这5种土地类型总面积的71.76%,占固原市总耕地面积的80.75%;需要坡改梯或采取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后作为耕地的梁峁和土石丘陵缓坡地面积1 574.84km~2,占国土面积的14.96%,其中耕地面积485.73km~2.难以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梁峁陡坡地、梁峁坬地、沟坡地、土石质丘陵陡坡地、土石丘陵坬地、石质山地总面积5 115.4km~2,占国土面积的48.61%,这6种土地类型中耕地总面积1 160.23km~2,占宁南山区固原市耕地面积的11.02%.在耦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土地利用调整潜在面积和需要进行生态保护的土地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为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和相关性,分析3种再分析资料在西双版纳地区的适用性.通过相减法(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简称OMR)探讨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NCEP-1、NECP-2和ERA-40数据及其距平值和实际观测气温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均方根误差总体小于1,ERA-40的可信度最高.研究区4个气象站(勐海、景洪、勐仑和勐腊)月平均气温和再分析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了平均气温变化,对景洪站、勐腊站、勐仑站和勐海站平均气温变化贡献值分别为0.08、0.07、0.01、0.05 ℃/10 a.景洪气象站气温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明显.不同年代观测气温和再分析资料差值得到,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影响最大,贡献值为 0.09 ℃.有林地、灌木林地、水田面积的减少,橡胶园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影响了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不同级土地市场地价形成机制和地价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城镇一、二、三级土地市场地价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次土地市场地价水平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对基准地价评估的影响,并指出应该对我国城镇基准地价评估进行基准条件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不同城镇基准地价不可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讨论了前郭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数和粮食产量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和基本驱动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协调松嫩沙地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