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大量的例子分析隐喻的功能维度,反映隐喻在语言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隐喻的功能维度:1)扩展词义功能,2)凸显特征、表情、经济功能,3)组织篇章功能。我们发现,隐喻性语言或隐喻性思维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使语言世界成为一个有活力的有机生命体,使语言的肌体里有一个整体性的内核,构成语言之内所有要素的约束力量,并且贯穿于语言进化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词义演变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包括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褒贬的变化、词义的生死演变以及词义的转移等。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英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是英语词义演变的内在机制和源动力。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通过从已知到未知的跨越这一隐喻认知过程,语言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文章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英语词汇的词义变化方式,并探讨了如何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策略和工具,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4.
黄宁 《科技信息》2012,(34):226-227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词汇隐喻已经发展成为词义扩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运用隐喻理论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可降低记忆词汇的繁重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多义词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还是种思维模式,它被认为是从喻体到本体的映射.隐喻在词义的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英语词汇的多义性,大量的词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用隐喻理论揭示多义词的产生和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思维方式;习俗隐喻是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新隐喻的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身体名词"hear"t和"心"的隐喻性词义和词组进行分析,我们揭示了英汉语言中隐喻意义建构和运行机制的异同,认为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heart"和"心"的隐喻意义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具有相似的认知生成过程,从而证实了英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思维具有共通性。  相似文献   

8.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大量科技英语新词的产生,在此过程中隐喻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隐喻在科技英语新词各种构词类型中的表现,进而对科技英语新词的隐喻理据进行了认知阐释,以便我们在科技英语词汇的新陈代谢中更好地理解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以及词义演变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词语根据它的构词方式可以分为六类:符号类、谐音类、词义变化类、外来词、缩略词以及新词缀构词。从人类认知角度来看,网络新词的生成离不开人类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语音隐喻和图像符号隐喻是网络新词生成的主要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1.
多义词几乎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语言中,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也不例外。文章尝试探究汉英多义形容词“老”和“old”的词义生成与演变,并描绘出其词义演变轨迹图。研究发现:(1)其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是受隐喻作用和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2)其词义演变轨迹符合“仙人掌发展模型”,但是其产生的隐喻意义种类却不尽相同.因此它们缔造出各自特有的词义演变的仙人掌模型。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的影响使得贞丰方言中保存的少量的变调构词正在逐渐退出社会生活。文章清理了该方言中的变调构词,并结合历史文献对这些词语的意义来源、演变发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3.
释“冓”     
"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时尚词语的“闪亮”登场,为现代汉语词汇增添了强劲活力和新鲜气息。通过“打造”、“另类”、“工程”、“零距离”与“零x”词族等时尚词语的各个侧面的解读,论证了新时期时尚词语方兴未艾,在新闻媒体和“民间语文”中使用极其频繁,其结构的类推、词义的演变、用法的发展和社会语用心理的变化都十分迅捷,很值得语言学工作者跟踪、审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词义演化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大规模真实文本中挖掘词义关系是自然语言学习的一项艰巨任务。词义不是静态、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词义也在不断变迁。如何从错综复杂的词义变迁中,挖掘词义演化的基本规律,准确发现词义的各种变化,并给出量化的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词语的上下文搭配词分布情况来定义该词的词义,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语料库的词义演化计算方法统计词义在23年《人民日报》中的分布信息,计算词义在各个时段的变化值,构造词义的演化曲线,并提出一种基于X2分析的方法来挖掘词语的搭配词与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华伟 《山西科技》2010,25(4):128-129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词汇的变化最快、最显著。词义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诸多原因造成词义演变,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7.
"处处"和"到处"是一组容易被混淆使用的统括性范围副词,从句法和语义表现上看,它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处处"的义项更多,句法功能也更丰富,"到处"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处处",是"处处"的三倍之多。这与两个词对语体的选择有关,"处处"多用于书面语体,"到处"则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体,同时也与两个词在历时层面发生的演化和分工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词的联合意义即词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与词的理性意义相对而言的。把词义研究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领域之中,将会使词义研究及运用进入一个崭新的广阔天地。本文试从修辞这的角度论述词的联想意义的产生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关于偏义复词的讨论比较热烈,质疑的焦点落在偏义复词是不是词语这一点上。其实.如果坚持语言与言语相区别的观点,可以明确地把临时的修辞性偏正结构归于言语层面。从修辞到词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双音节洪流的襄挟使短语凝固成词,同义词的挤压使语素意义偏指。光凭意义很难判断一个复词是否“偏义”,因此,可以从语音出发,把声音的弱化作为偏义复词定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大量词汇既具有理性意义又具有联想意义,词汇的联想意义具有附属特点,又与文化紧密相关。掌握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英语词汇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