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冓”为声符的形声字,如:遘、、覯、媾、構、搆、講、篝、溝、購、韝、鞲、斠、耩等,其意皆与“遇合”之意有关。“冓”族词很好地印证了音近义通和因声求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说     
从训诂、义理两方面探求"道德"概念之本义,"道"即天道,"德"即天德。"道""德"二字同源,创生于一时,与上古天官之学、世畴制度相关。"文明"观念由此而出,"人文"观念亦由此而出。如果割裂天道,偏指人事,则不免流为以人治人之弊。后世种种引申泛论,率多违误。  相似文献   

3.
简要解析《说文》中"又"及与"又"有关的部分汉字的含义,通过汉字的形体,探求每个字的本义,并结合经典文献中的用例,可以清楚分析汉字的构造,从而为从其本义找寻其引申义、比喻义提供一定的线索,为更好地梳理词义从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另外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充分利用文字作为载体的功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从公共利益的定义出发,探求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尤其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融合时对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最终就公共利益的判断归纳出几点现实可行的标准,为司法的现实操作提供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5.
训诂的主要作用是探求字词的意义,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探求汉字“家”本义过程中,运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训诂学的两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以形说义和考察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6.
从《诗经.鸡鸣》文本分析着眼,通过对诗句语气神色的探求,对汉人毛亨、唐人孔颖达以及当代名家的解释与原诗比照,去除说教的外衣,进而求得《鸡鸣》一诗的本义,还情诗以活泼诙谐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经》宋学的集大成之作,朱熹的《诗集传》对《毛诗序》多有批判,突破《毛诗序》"美刺言《诗》"对诗旨的牵强附会,主张"以诗言《诗》",试图从文本出发探求诗的本义,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的本来面目。朱熹虽对序是否合乎诗旨产生怀疑,主张不依序说诗,但在具体释诗过程中存在并未完全废序的现象,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8.
从<诗经·鸡鸣>文本分析着眼,通过对诗句语气神色的探求,对汉人毛亨、唐人孔颖达以及当代名家的解释与原诗比照,去除说教的外衣,进而求得<鸡鸣>一诗的本义,还情诗以活泼诙谐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释"奮"     
分析了"奮"(现简化为"奋")字的金文形体,其形体为从隹从衣从田的会意字,<说文>"从奮在田上"的形体分析不确."奮"字的形体义为鸟从原来在衣中停留不飞的状态中奋飞而出,飞向田野之中."奮"一词的本义为鸟展翅奋起.  相似文献   

10.
从古文字资料看,"五"字的本义当为"交午、交错",于省吾等学者皆有考释,而表数量的数词用法乃是其假借义。"五"字的本义还保留在一些常见的词语中,如"四分五裂""五花肉"等。由于缺乏古文字学知识,"五"的本义多不为人所知,而常见的工具书也并未对其非数词用法做出释义,这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应探求真善美融合的新理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探求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新理念,即既要从认识论上探求语文教育的"真",以促使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又要从伦理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善",以促使受教育者道德意识的觉醒;还要从美育学上探求语文教育的"美",以促使受教育者自由心灵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六书本义》是一部由我国明代文字学学者赵撝谦所著,以阐释"六书"理论为导向的字书。赵撝谦是明代文字学研究的第一人,《六书本义》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六书"学思想。本文把《六书本义》与《说文》作比较研究,综合考察宋元时期文字学理论研究成果对赵撝谦《六书本义》的影响,以期探寻赵撝谦《六书本义》关于文字学研究的规律特点和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的诗经学专著《诗本义》是北宋诗经学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之作,《诗本义》一书提出了诸多解《诗》的新见解和新方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解诗方法上,将《诗经》的文学研究方法纳入经学研究轨道,迈出了从经学转向文学的第一步。探讨《诗本义》如何从《诗》的艺术形式入手研究《诗》,并以此体现出《诗本义》在诗经学逐渐摆脱经学的桎梏,从而走向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做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5.
刘杰 《科技资讯》2006,3(29):160-160
原始社会没有法,其社会秩序是靠习俗自发调整的,法与国家一样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文拟从法的涵义及其本质着手,进而根据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从根本上来探求法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教师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他利用几何画板4.X版本出现"合并文本"、"合并文本到点"功能,来实现与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进行整合的制作过程,动态的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惟妙惟肖,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使学生在一幅幅活图中豁然开朗,积极主动的探求数学真谛。  相似文献   

17.
“的”是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本文对“的”的字形、本义及若干古义与假借用法等进行了探讨,认为:“白”是个象形字;“的”的本义应是“靶心;”作为助词的“的、地、得”应合而为一,以方便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诗经>等传世文献,圣字的本义是聪明睿智,只言才不言德,圣人只是能人而已.根据<论语>与<左传>分析,大约到春秋晚期,圣字开始出现道德含义,圣人是伟人的意思,但当时多数人仍沿用本义.到战国早中期,圣字的变义迅速取代本义,<墨子><老子>的圣字,基本上都是变义,<孟子>的圣字没有一个是本义.从<诗经>到<孟子>,圣人中既有古人,也有当代活人.孔子生前已被人称为圣人,死后有种种尊称,其中"至圣先师"至今确不可易,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9.
从词汇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入手,对汉语成语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翻译成英语,或泽为英语成语,或不译为英语成语,旨在分析、理解汉语成语的本义及内涵,而不拘泥于目的语的形式。对成语翻译形式的过分讲究可能导致理解的偏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方"字构形及其本义的分析一直各说其是,本文将这些观点逐一分类评析,进一步理顺了"方"字的意义演变线索,并在前人基础上得出"方(旁)乃同一字"旁"乃"从方凡声(方亦声)"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