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岩溶)山区是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从6个方面总结岩溶山区土壤环境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指出岩溶山区土壤环境问题的研究应着重于土壤因子与其它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岩溶山区土壤与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岩溶山区土壤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稳定性及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壤储存、转化和运输功能等3个方面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岩溶山区土壤环境问题战略对策与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广西岩溶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广西岩溶区为例,从导致岩溶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因素入手,建立了岩溶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百分比、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土壤侵蚀强度、石漠化面积百分比、森林和灌丛覆盖率、早涝片面积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以ArcGis 8 Desktop为平台,利用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模型的空间关系识别,进行了广西岩溶生态区脆弱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岩溶系统不同植被下土壤碳排放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化研究中土壤的呼吸排放等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土壤碳排放的一个最主要的因子是温度。本文研究了岩溶系统中两种典型植被条件下温度的日变化动态及其系统碳排放过程,并对碳排放的温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岩溶系统碳排放有显著相关,尤以草地生态系统为甚。森林生态系统中,与土壤呼吸排放有显著相关的温度因素为土表温度,且为负相关,表明土壤呼吸排放对该温度的滞后响应。林地、草地生态系统中5cm~15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碳排放显示出正效应,表明土壤温度促进土壤呼吸的碳排放。同时,草地生态系统中表层泉水碳排释与土下5cm土温也有极显著相关。即岩溶生态系统碳排放具有极显著的温度效应。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晴隆—贞丰地区岩溶发育强烈,该地区岩溶以形成时期分为近代岩溶与古岩溶,近代岩溶出露地表而古岩溶大部分深埋地下.通过对该地区地表岩溶与钻孔揭露古岩溶发育特征统计,进而结合该地区地质构造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特征主要是地质构造作用控制:近代岩溶受构造作用影响发育强烈;古岩溶受构造作用影响深埋地下,岩溶发育作用停止.  相似文献   

5.
岩溶湿地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特殊水文地质结构的影响,岩溶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非岩溶地区的湿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给出"岩溶湿地"的科学定义,阐述"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对各种岩溶湿地的性质、功能和形成、演化规律的研究,提出依据湿地的成因→水文特征→植物群落类型的分级分类标准对岩溶湿地进行进一步分类的思路,初步构建了岩溶湿地的专业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6.
小七孔风景区位于黔南岩溶区荔波县境内,区内岩溶地貌发育、峰丛洼地、峰丛槽谷非常典型,岩溶森林奇特.在此介绍该区的基础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论述丁该岩溶森林在恶劣环境下,仍具有较强的原生性、小生境多样性以及对岩溶环境适应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这种独特的岩溶森林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性,应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7.
西南岩溶区生态退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形成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长期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引起的,退化过程大致包括原始森林→准原始森林→低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中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高级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疏草、石漠6个阶段,相应的植被面貌也由原生地带性森林依次转变为原生 次生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人工林、矮幼林 灌丛、草灌 石漠。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必须首先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岩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之内,并辅以适当的生物、工程措施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岩溶生态环境异质性特征分析──以贵州岩溶生境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生态环境的异质性是表征岩溶生境中主要生态因子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性或不均一性的数量特征.本文选取5个主要生态因子作为参数,采取加权、加和方法,建立异质性值的计算模式,以计算不同岩溶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值,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岩溶地区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丛(HL)、灌丛(SL)、灌乔林(SAF)、次顶极乔林(SCAF)和顶极乔林(CAF)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关联分析,探究森林恢复能否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现象,它的产生与岩溶环境条件直接相关。通过对流域内的岩性、地貌、岩溶形态、表层岩溶带、地下管道在岩溶水系统中构成的水文网络及动态变化等岩溶环境特征的调查研究,论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及其产生的后果。根据石漠化的分布现状与岩溶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石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高坡乡杉坪村古森林残存群落,系黔中高原又一处岩溶山地“落叶与常绿阔叶林混交”的残存部分。以其具有大量代表树种和残存的古树而命名。银杏是该残存群落的优势成分。保存着大量不同物候型年龄级的个体,有金字塔型的种群结构和较强的群落更新力。因此,被认定为野生性银杏种群。在扩大考察的基础上作者推断:以高坡乡为中心的古代,可能存在着一个面积较大的古银杏分布群体。  相似文献   

12.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施秉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秉喀斯特是我国第二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之一,当前对其地貌演化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多次野外勘测与取样化验研究,并运用GIS软件综合分析各要素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区内主要造貌岩石为寒武系纯白云岩;研究区内地貌从分水岭到河谷呈现由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浅洼到峰丛峡谷的有序回春式逆向演化中;河谷裂点带之上的高原面中,地面以常态面状侵蚀作用为主,发育峰林谷地与峰丛谷地,在干流与水量较大的支流,水流下切迅速,形成峰丛峡谷,靠近河谷的中间过渡地带,发育了峰丛浅洼;研究区内未形成以深、长、大洞为主的洞穴发育区,更未发育网状地下河系统。因此,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代表了典型的白云岩喀斯特青年期地貌演化的特征,是研究白云岩喀斯特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省珙县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和土地有效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指出以退耕还林为主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森林植被,以乱石缝地地理和小流域治理为主综合整治土地以及基本农田建设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省珙县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和土地有效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指出以退耕还林为主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森林植被,以乱石缝地整理和小流域治理为主综合整治土地以及基本农田建设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贵州柏菁喀斯特台原区常绿落叶阔叶林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喻理飞 《贵州科学》2002,20(2):37-41
本文采用群落学研究方法,对贵州柏菁喀斯特台原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与贵州其它自然保护区森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柏箐喀斯特台原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多样性特征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差异较大,而与贵州喀斯特台原和常态地貌上发育的常绿落叶阔叶林相似;该区主要森林群落厚皮栲、樱群落(CC),厚皮栲、野茉莉群落(CS),厚皮栲、稠李群落(CP),花楸、石栎群落(SL)多样性较高,而分布生境严酷的杜鹃、巴东栎群落(RQ)、巴东栎群落(Q)和人为干扰强烈的珙桐群落(D)、大叶杨群落(P)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因对林下金佛山方竹长期经营,群落多样性垂直分布从乔木第一亚层到第二亚层多样性指数增大,而灌木层降低。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on karst processes is importan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carbon sink potential,as is research in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karst areas.Solutional denudation rates of soils from three karst spring watersheds supporting different land uses were studied.Solution rates showed a distinct pattern based on land use,with a generally higher rate being recorded in forest use soil.The mean values for tablet dissolution from the cultivated land,shrublands,secondary forest,grassland and primary forest were 4.02,7.0,40.0,20.0,63.5 t km-2 a-1 respectively.Changes in vegetation patterns could improve the size of karst carbon sinks;for example,in this study the carbon sink was 3 times higher in primary forest than in secondary forest soil and 9 times higher than under shrubland,equating to an increase from 5.71-7.02 to 24.86-26.17 t km-2 a-1 from cultivated land or shrub to secondary forest and to primary forest,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QuantitativeclassificationanddiscriminantanalysisofthekarstforestvegetationinMaolan,ChinaDuDaolin,LiuYucheng,ShuJie(Departmen...  相似文献   

18.
巩县雪花洞是一个新发现的溶洞,除具有一般溶洞中碳酸盐景物外,还形成了大量罕见的雪花(石花)、石珊瑚和石葡萄.本文主要从地学角度探讨雪花洞特别是各美碳酸盐类景物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为在本区寻找新的溶洞.开发新旅游区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崇左岩溶峰林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对钻孔涌水量的影响,深化对崇左岩溶峰林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在该地区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法】通过对崇左岩溶峰林区128个钻孔的深度、涌水量、岩溶发育特征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该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对钻孔涌水量的控制作用。【结果】研究区最小钻井深50.02m,最大井深121.80m,平均深度为94.04m。成井86口,成井率为67.18%,有68.53%的钻井涌水量分布于100~400 m~3/d。钻孔遇洞率为75.78%,平均线岩溶率为5.01%。在0~100m内均有溶洞发育,100m以下未见溶洞发育。0~60m深度段岩溶较发育,溶洞高度为441.57m,占总高度的80.41%,线岩溶率(5.42%~12.91%)大于平均线岩溶率;但0~40m深度段内溶洞全部或部分被充填,供水意义不大,而在40~60m深度段溶洞填充率小。【结论】在该地区通过机井解决缺水问题的条件比较有利,机井井深不超过100m为宜;40~60m深度段是本区主要出水段。由于钻孔均部署在地下水的补给区,或位于岩溶发育相对较弱的地区,钻孔中溶洞主要以小型溶洞(小于等于2m)为主,大型溶洞(大于2m)较少。这种水文地质条件和溶洞发育特征,导致研究区大部分钻孔(68.53%)的涌水量分布于100~400m~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