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颜蓓 《科技信息》2009,(14):220-220
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极不稳定的状态,这恰恰又是文化发展和变化的最佳时期。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就在这个时期随着其他文化的发展与渗透而得到提升。不同阶级的各家学派思潮兴起,他们对音乐的各种问题、现象、作用展开了社会性的辩论。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儒”、“墨”、“道”三家的争论,他们的“争论”也就形成了先秦时期的主流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2.
“通变”思想滥觞于先秦史官,而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则初步形成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通变”的史学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通、变、通变、变通的四层含义,他们以“通”的眼光来看历史的变化,承认变化的趋势性,重视变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通变”思想,反映出先秦诸子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哲学中,诸子百家竟相争奇,但又各存偏颇,荀子站在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上批判地吸取各家学说的合理因素,以“辨合”、“符验”和“解蔽”的思想方法对先秦认识方法论进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存在于诸子思想中的感性与理性、绝对与相对的矛盾对立,初步考察了双方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当时的水平上达到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对先秦认识论和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道家对我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系,而这种辩证思维,考其源头,却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周易》的“阴阳相抱”、“阴阳对立”、“吉凶转化”、“反复之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周易》的辩证思维及其对先秦道家“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阴阳调和”等辩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里,"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试图从儒家几位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中梳理出儒家"和"的音乐思想发展脉络,并对几位思想家的论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公孙龙都曾提出过“正名”思想,且在先秦学术界极富影响力。本文从各个要点上比较了二人“正名”思想的同和异,有助于从一定层面上了解先秦学术思想的特点和宗旨。  相似文献   

8.
梁亮 《科技资讯》2008,(29):226-226
先秦儒家学说强调“德治教育”的原则,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德治教育思想体系,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治”的中介手段,从而形成了“德治教育体系”。“德治”是西周政治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儒家德治教育思想的基础。先秦儒家德治教育主要以四种途径展开,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儒家的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最后,文章阐发了对儒家德治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春秋政体     
史学界在对先秦政治进行宏观研究的同时,如果能对春秋政体进行微观探讨,我们便能对多层次的先秦政治作出更为清晰和完整的结论。春秋政体是什么?君权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这正是本文企图竭力探讨的问题。一、卿大夫对君权的制约“天命”、“鬼神”思想是夏商以来的宇宙观和政治思想。但至西周末年,随着幽、厉诸王的暴虐无道,“天命”、“鬼神”思想开始衰微,“民本”意识逐渐萌芽,“天命”,“鬼神”思想开始让步于一些新兴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师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乐师.乐宫。先秦时期,各国多把宫廷乐官总称为“师”。关于先秦诸师的记载,散见于先秦两汉的多种文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左传》、《论语》、《国语》、《史记》等文献中所提到的“师”,就有数十位之多,足见先秦时期乐官活动的频繁程度。但遗憾的是,对于他们,史料中却很少有专门的撰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一笔带过,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可以从这些仅存史料的有限记载中,管窥到他们的一些面貌。作为先秦音乐研究的一个方面,本文拟对先秦十位乐师作初步考证,以飨同好。一、师延考关于师延,诸多的音乐史书格中很少提到…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儒家音乐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思想肯定了音乐的教育功能,重视音乐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与人格境界的作用。研究和继承传统音乐教育思想,重视音乐教育对道德品质教、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作用,对推进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鸣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5):131-134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的生成,受《乐记》和《周易》等儒家经学元典的思想影响。《乐记》提出的感物→心动→乐成的音乐创作原理,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论的基本框架。《周易》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哲学命题,完全适用于艺术创作,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因而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乐记》、《周易》的这些理论不但对古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闲关自守的中国大门,在民族危机日益深化的同时,“兴新学”、“弃旧学”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西方文化的大量流入,使中国音乐教育转向了文化资源的选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振兴是在探索一种表现人的和谐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具有新生的墨想观念上的文化创新,它的兴起对当代音乐教育的深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袁虹 《河池师专学报》2010,(3):30-33,54
音乐赋发展到唐代,在乐教思想,文道说,重功利文学观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更加注重理的阐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尚理倾向。具体表现在赋作内容多述说君臣之道、处世之道或生活中的其他哲理;在对音乐的描写上多以抽象之语叙述;在创作程式上也体现出由尚情转向尚理的趋势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和"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的核心。嵇康在批判儒家音乐教化思想、继承道家音乐自由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人们运用"和比"的方式创作出了和谐的乐音组合,又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和比"之音由此而生;人们在倾听和美之乐时,与之形成共鸣,内心情感便外在表现出来,同时,音乐亦在礼和乐的配合的潜移默化中达到了一定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永彬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2):114-117
从体育运动心理学、音乐心理学出发,阐述音乐对人的运动和心理的影响;通过长拳和太极拳的特征要求比较,分析长拳和太极拳配乐的合理性;从武术的本质和《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来探讨,如何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校学生德育状况及隐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日益增长,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多样,隐性教育是一种与正面教育同样重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学校景物、音乐、气氛、风气和人的行为的耳濡目染或感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发生的,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武力政治开始的,用暴力形式维护的政治统治的同时,也用暴力维护原始的神秘信仰。在缺乏暴力保障的小邦周,只能通过“礼乐”进行精神统治,试图打造一种人的美好精神生活和社会控制有机结合的德性政治。由于“自私”的人性最终使得美好的德性土崩瓦解,进而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精神控制和制度化的政治精神生活。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精神控制的有效武器,科举教育制度以及它所催生的宗法社会直接剥夺了人生存发展的意义,使人成了为“意识形态”的附属品,导致了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金人的音乐建构及礼乐倾向是中国古代乐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音乐制度及用乐实践而言,立国之初便进行大肆的文化移植,礼乐制度成熟之后则努力掩盖宋之影响并凸显民族音乐的主体地位;就金朝乐论而言,金人则更多以乐表现真情实感,重视乐之"兴",在美学层面尚"淡"求"真"。宋、金乐论思想是两个并行的体系,制度层面的沿袭并未形成理论层面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