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浙江省进行生态恢复的典型矿山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对矿山景观进行了景观认同度评价及SD法评价实验,定量评价了公众对矿山景观的主观印象,并对SD法评价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丰富的植被类型和高绿化覆盖率对矿山景观恢复有重要作用;协调性,舒适性,绿化量和美观性是评价矿山景观的重要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2.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公园滨水景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可丹  罗欢  和太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552-12559
为探究滨水景观要素对公众审美偏好的影响,对南宁市青秀湖公园滨水景观进行美景度调查与评价,选取40张样本照片,运用美景度评价法调查公众对滨水景观的审美偏好,采用计算要素占画面比例等方法对客观景观要素进行量化,构建公众偏好与景观要素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周边建筑面积占比、周边建筑风格、水面景物等因素对美景度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如驳岸类型、植物景观模式、水体面积占比等对美景度也有一定影响。美景度评价法可结合对照片画面的量化分解,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优化策略,可为未来滨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苏南水网地区乡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护乡土景观风貌,提升乡镇景观资源永续利用价值,发挥各乡镇景观资源相对优势,实现区域环境下各乡镇景观错位竞争与协调发展。【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通过层次分析(AHP)评价方法,构建了苏州吴中区环太湖水网地区乡镇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中5个乡镇(胥口镇、光福镇、东山镇、金庭镇、临湖镇)进行了景观资源综合评价,针对各乡镇景观资源的特点和差异,提出了相关保护与利用建议措施。【结果】研究范围内,金庭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生态景观资源优势明显,东山镇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明显,胥口镇社会经济资源处于相对优势。【结论】乡镇景观资源评价有助于全面识别乡镇景观资源特点及其质量,以促进特色乡镇的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河道景观的生态、社会、经济等功能,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构建水敏性河道景观的评价模型,明确河道景观后续设计重点方向。【方法】 以南京月牙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城市水敏性河道景观评价体系,设置生态、美学、功能为准则,水质、雨水利用、生物栖息地多样性、植物物种多样性、水景层次丰富度、个性化景观、雨水艺术化处理、环境协调性、公众参与、生态教育、管理维护、防洪蓄水等为指标,根据专家意见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结合不同背景人群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距离指数法对月牙湖各指标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 数据显示,月牙湖水敏性景观距离指数为0.36,评价等级为基本适宜,生态距离指数为0.48(基本适宜),美学距离指数为0.26(基本适宜),功能距离指数为0.19(适宜);通过指标因子的权重可看出月牙湖还需实现雨水资源的净化、收集、储蓄和利用,以及雨水设施与景观的艺术设计,增加生物栖息地类型与面积,增加种植水敏性植物种类和数量,修复生态环境;分析不同背景人群评价的数据得出,在生物栖息地多样性、植物物种多样性、水景层次丰富度、雨水艺术化处理、生态教育、管理维护等指标上,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水敏性河道景观评价模型可为城市河道景观的后续评价与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河道景观的后续可持续发展明确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驳岸是水体与陆地交接的特殊地带,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价值、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分析了城镇滨水驳岸的类型,采用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城镇水域驳岸生态修复模式,为城镇水域驳岸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参考,以全面有效地提高水域驳岸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滨水驳岸与景观生态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梳理山地乡村景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方法】在系统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相关文献基础上,基于乡村景观分类方法,主要从山地乡村的垂直生态景观、山地乡村农业景观、山地乡村聚落景观、山地乡村景观文化等研究方向综述了山地乡村景观的垂直分异性、生态脆弱性、多功能性、立体农业景观、梯田文化、传统聚落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山地乡村景观研究重格局轻功能等不足。【结果】借鉴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山地乡村系统多维景观格局演变趋势、山地乡村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和山地乡村景观多功能权衡等重点研究方向。【结论】研究结果对山地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南京市中山陵景区核心区域声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遥感数据进行风景区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构建声景观舒适度综合评价模型,为景观尺度上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中山陵景区核心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影响声景观的客观要素并结合景区内游客对声景观的主观评价结果,构建景区声景观舒适度评价模型,并利用GIS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南京市中山陵景区核心区域平均声级为66.88 dB,声景观舒适度在时间维度呈现平均每24小时先平稳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 在空间维度呈现南部高、中部一般、东部低的片状分布趋势; 景区声景观舒适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景区东南部,而声景观舒适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景区西南部边缘区域; 此外,声景观舒适度评价结果与景观区域面积、水域面积比例以及绿化覆盖率正相关,与风景区到机动车道的直线距离负相关,与风景区景观多样性和道路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声景观舒适度阈值为64.62 dB。【结论】这种结合主客观评价和空间分析方法的声景观评价方法可为我国风景区未来的综合景观规划、声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美化城市清洁环境,对阜新细河两岸生态景观规划体系和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人文、生态、经济、环境治理和城市景观等方面分析了细河两岸景观体系规划的思路和方案,总体布局体现阜新城市特色,规划目标是"水清岸绿,城水融谐";规划原则是以人为本,体现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以绿色的自然空间作为细河水岸的定位,进行阜新细河景观带规划和设计。该规划设计思想和原则对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体是校园重要的造景要素,以校园人群对水体景观的质量感知为研究对象,运用公众感知与专业设计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经过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1)植被覆盖和绿化色彩对比与水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高度正相关;2)视线角度对大面积水域、大规模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面积的水域景观影响不大;3)水环境质量对视觉景观有明显的影响,但在照片评价中体现不出来.据此提出:在校园景观规划中需注重水体与植被的搭配,校园管理中须注重水体质量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道是维系城市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场所,提升绿道景观感知的丰富性,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绿道已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研究的热点和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选取合肥市新老城区3个绿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使用者对绿道景观感知的满意度,辅以Person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整理出影响城市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的核心因子,并建立满意度回归方程.研究表明:总体上使用者对于城市绿道景观感知较不满意;测度体系中有6个评价因子与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关系密切,且触觉感知在景观感知满意度影响因子中占有较大比重.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探讨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景观绩效评价方法,针对已建成的园林景观项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环境、经济和社会3方面定量、定性的效益评价,分析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法】以苏南地区南京市后石塘村水系景观为案例,建立相对应的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现场调研、实验测定、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采集和整理水系景观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度量及评价结果。【结果】①在环境效益中,与地形密切结合的梯级水系长廊布局增加了总蓄水量,滨水植物种植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并调节小气候,增加了碳汇量。②在经济效益中,水域的扩展使得村庄内的渔业收入增长显著; 水系景观的改善对村庄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为村民创造了多种就业渠道和岗位,使得村民收入增加,对村庄房地产价值的提升具有正面影响。③在社会效益中,水系景观的改善提升了村庄的景观视觉质量,增加了水系景观的游憩价值,丰富了乡村滨水空间可开展活动类型,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村庄的综合吸引力显著提升。【结论】景观绩效的评价中,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景观设计能够为实际项目所创造的价值,可为评估项目预期设计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数据支持,客观评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并为景观建设项目的未来优化设计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建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扩大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范围,提高区内乡村文化景观的管理效率,并扩充乡村景观信息的共享性,提出一种结合数据库和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方法】利用ArcGIS、WebGIS以及相关数据库技术,整合乡村文化景观的空间信息和各类景观专题信息资源,对乡村文化景观不同时空的图形信息、图文影音信息等多种信息源进行抽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的功能和框架。【结果】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为例,建立基于GIS的乡村文化景观图像子数据库和乡村文化景观图文影音数据库,并提出了数据库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构策略。【结论】此数据库平台可对乡村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方便后续的监测评估、保护规划等工作,并能面向公众起到宣传、推介和咨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各类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该类型城市公园开放空间的景观提升与规划建议。方法 以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大数据分析、核密度估算法(KDE)、主成分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把握该类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中游憩行为的需求主要来自附近居民、儿童及老人;②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绿化空间中游憩行为数量和丰富度最高;铺地空间和广场空间游憩行为发生频率较高,但类型较少;滨水空间游憩行为频率和丰富度均较低;③空间开敞度、空间绿化与铺装程度、空间可达性、空间亲水性是空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④大部分空间中观赏性游憩行为每百平方米密度低于3.0件,且主要集中在滨水空间;休闲性游憩行为每百平方米密度最高达10.34件;娱乐性游憩行为密度整体较低且波动趋势平缓;体育性游憩行为密度波动较大。结论 城市公园开放空间内游憩行为的类型和特征差异较大,且各类游憩行为对空间品质的偏好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分析南京内秦淮河东段各项指标的适宜性,构建后评价体系模型,明确城市河道修复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景观偏好是研究人与被选择感知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景观元素的构建紧密联系,对于研究城市公园的健康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于城市公园的健康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游客自身需求出发,构建城市公园景观元素、景观偏好与景观健康效益评价三者之间的结构模型,探讨基于景观偏好的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机制,为城市公园景观健康功能提升和优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运用位置大数据手段、问卷调查法、质性扎根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等,探索疫情影响下基于景观偏好的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机制。【结果】①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研究区景观环境中构筑物与设施类景观元素偏好增加4.918%,空间与氛围类减少4.996%;相对而言,无论是否涉及疫情,在各类景观环境的选择中,自然元素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游客更加偏好于自然元素较多的景观环境;②在景观偏好的反映特性中,修正后易读性(0.45)和神秘性(0.59)能够有效反映景观偏好,其中神秘性的影响系数最大;③消除疲劳(0.70)、集中注意力(0.67)、恢复活力(0.62)、稳定情绪(0.56)都能够有效反映景观环境的健康效益,其中消除疲劳的影响系数最大;④景观偏好对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可以通过景观元素产生间接影响。【结论】通过质性分析,结合景观元素、景观偏好以及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以为提升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提供一定的方向,从而进行针对性地开发保护和改造,提高公园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兴安盟归流河滨河公园概念景观的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归流河作为城市滨水空间对城市景观塑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更好地为长江流域安徽段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也为跨江区域生态环境管护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关联特征。【结果】①1995—2015年研究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54%;研究区以较高和中等生态服务价值等级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②近20年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风险整体呈升高趋势,以中、较低和低生态风险等级为主;空间上,较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巢湖区域,并由集聚分布趋于连片扩张。③长江流域安徽段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主要关系为高价值-高风险相关,即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应特别关注。【结论】必须重视对湿地和林草景观的保护,加强以长江沿岸、巢湖区域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和对大别山、皖南山区自然山体林草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将对提高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