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科技园区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以长三角为例,在分析该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大学科技园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与作用机制,为把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6年以来,安徽省积极参加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联合攻关,主动融入长三角步伐逐步加快,科技发展互动不断增强。5月17日,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暨联席会议2009年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应邀参会,  相似文献   

3.
林涛  刘峰  龚卢芳 《江西科学》2008,26(4):653-657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首先简单描述长三角地区发展概况,简要分析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指出长三角地区竞争和合作须要澄清3个认识误区,重点讨论了长三角地区政府实现有序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安徽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内容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紧靠长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势。安徽与长三角的区域旅游合作是振兴安徽旅游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安徽应从资源———市场、形象———空间、产品———线路角度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并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合作对策。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 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 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 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 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 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华东科技》2005,(5):33-33
长三角“十一五”区域规划已正式启动,国家将组织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做好长三角区域“十一.五”发展规划,日前,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战略论坛,旨在开展长三角区域战略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纵横资讯     
沪苏浙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首次实行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北京建精准域发展起边际效益体系。“北田作物为系统(GIS控农机为用。项目院士等组经过目”在基础及地面平长势监测展。自主研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浙江省政府日前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论坛”上,共同签署了《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这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政府间签订的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议,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沪苏浙两省一市建立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开展长三角科技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根据协议,沪苏浙两省一…  相似文献   

8.
2006年以来,安徽省积极参加长三角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联合攻关.主动融入长三角步伐逐步加快。科技发展互动不断增强。5月17日.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暨联席会议2009年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应邀参会,副省长谢广祥、省长助理花建慧出席会议。此次会议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以来。第一次以正式身份、同等规格参会。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种类丰富,区域创新网络初步形成,科技向产业转化经验丰富,在科技创新领域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具备了良好基础。近期,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了《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意味着长三角正形成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潮",各区域通过强化创新优势与合作基础,搭建起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联合平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去年11月初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论坛”会上,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浙江省政府共同签署了《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间签订的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议,它提出了两省一市将实行科技资源开放和资源共享等协作任务,标志着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发展重要载体,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力.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项的干扰,难以精准把握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提升切入点.因此,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5年—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较低主要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高共同导致,且规模效率影响更大;上海国家高新区和江苏的多数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降低,浙江和安徽的多数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上升;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对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由促进转变成降低,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潜力促进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在提高规模效率基础上提高纯技术效率,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之间交流合作,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资源配置,减少冗余,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2.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桥梁纽带,对服务业促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北京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上半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已高达2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也分别同比增长10%以上。但北京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的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很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环节面临升级的压力。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形式及存在问题,提炼对北京科技建设有益的创新模式,对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北京"建设是一次有益的市场摸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年~2016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下游城市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中上游城市,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多数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其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匹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中高质量城市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中低质量城市集聚于长江中游地区,低质量城市集中于长江上游,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因素,经济基础、民生福利及环境治理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各驱动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作用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强化城市群的区域带动作用,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上中下游聚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动力机制视角下的泛珠三角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完善地区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泛珠区域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基于我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泛珠三角开展建设更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使得泛珠区域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分析泛珠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瓶颈,研究泛殊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及各组成要素定位.强调在CEPA框架下保持经贸对泛珠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具泛珠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资源是区域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局和局部自相关等方法,重点分析了2000—2018年长三角区域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企业等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特征,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科技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总体较为丰富,大致呈现出合肥-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Z形空间格局,空间差异在2000—2018年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科技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的越来越均衡,区域创新能力也相应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原因l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已是我国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皖江城市带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对不再适合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出提出了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7.
外源型集群是基于FD I的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的主要属性。这种模式的缺陷具有固有性,亟待向内源型集群模式转型与过渡。高新技术产业内源型集群模式是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支点,它与本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构成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规制具有分化现象,科技创新的空间聚集程度则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却给经济地理相邻省份带来负面效应;两者的协同效应对本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负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具有正向的影响;此外,控制变量人力资本从短时期来看对经济发展质量暂无显著的空间效应,而经济开放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社会投资对本省经济发展质量有正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存在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联动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分析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现状,指出了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影响,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