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分析了科学不端行为的成因,探讨了从内部和外部来治理科学不端行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3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 当前,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直接治理主体包括:科学家及其所属的科学共同体、科研单位和政府项目主管部门.在对待科学研究领域不端行为问题上,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科研不端行为的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传统上,通过内在控制引导科学家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动,是规范科研行为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吕东锋 《科技信息》2007,(23):14-14,22
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不端行为准则的行为,关于形成的内因和外因、防控机制以及借鉴和完善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自2012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要不要建造超级对撞机的争议不断。相关争论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共同体内部及外部等诸多层次社会因素。科学哲学中知识内在社会学表明,争论的实质涉及科学本体属性、科学认识方法、科学内在价值等关于科学知识的内在社会属性。科学共同体内部社会学表明,争论涉及科学规范、科学优先权、同行评议等主题。科学共同体外部社会学表明,争论关涉科学社会功能价值考量、科技运行社会资源配置、科技公共政策抉择等方面,同时关联着前两层面意蕴。这些科学争论的社会因素层面构成其社会学分析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5.
科学共同体作为"小科学"背景下科技主体的主要结构形式,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大科学"时代的科技主体是由专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共同组成的"大共同体",这一"大共同体"应当是由经济伦理、责任伦理和生态理性伦理所共同构成的责任主体。从而使科技道德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其内部制度保障的激励体系、道德规范的伦理责任与外部共同的价值目标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9月14日经科学技术部第2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二○○六年十一月七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研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以下称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编辑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学术活动的一项副产品,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可以说,有学术活动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学术不端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研活动日益加强,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逐渐泛滥.由于监管制度的缺失,学术不端行为已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不仅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涉及到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这引起了我国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随着2004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2007年<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相继出台,社会各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也蓬勃展开.  相似文献   

8.
任何组织变革的行为都是有因而发的行为,要制定科学的组织变革对策,首先需要对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以求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在制定组织变革对策时不考虑或没有正确认识产生变革的原因,变革的行为就很难成功.因此,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研究是研究组织变革的起点.组织变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观点     
《科技潮》2006,(7):30-30
路甬祥科学道德建设要“四管齐下”日前,路甬祥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剑指”科学不端行为:在当前科技环境下,科学不端行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他说,仅仅依靠科学家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社会监督和科研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路甬祥建议,为了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科学道德文化,必须努力形成教育、倡导、约束、监督、惩戒机制,鼓励与规范科技人员的科学诚信,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形成政府宏观引导、科技界严格…  相似文献   

10.
学术不端行为举报信箱为净化学术环境,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倡导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本刊特开设“学术不端行为举报信箱”栏目,读者如发现科技工作者在自然科学领域有论文抄袭剽窃、一稿多投、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均可向我刊提供证据举报。一经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本论述以实际科研管理工作经验为基础材料,介绍了具体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或者预见到的科研不端行为,并较为全面和详细地分析了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科研不端行为是可以通过社会优良科研环境的塑造和科研人员的自律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约束进行防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出版伦理是学术期刊在出版过程中各参与方(作者、审者和编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加强学术共同体的科技伦理自律,防范和预警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本刊参照国内、外学术出版伦理规范和道德公约,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制订以下出版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3.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5):F0002-F0002
科学共同体的专家学者,都肩负着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与使命。近年来,学术界造假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高等学校的校长也被曝出学术不端丑闻,严重损害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声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少科学技术专家受到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科学研究追求创造的理念悄然消失。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不端行为自科学诞生以来就一直归为道德问题,由学术界自律,但这种仅靠良心和道德来约束的做法 在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科学研究领域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对科学不端行为必须 用刑事来规制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学术不端行为通常被看作是道德建设问题,这种看法意味着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道德意识,是一种自主的道德行为;但是根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学术不端行为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在整个建构因素中,主要涉及到制度制定者、科学社团、学校、研究者、媒体等6个因素。它们都可能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触发因素,但是不同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并不相同。所以面对具体的学术不端行为首先要抓住主导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付建平 《南昌高专学报》2001,16(1):26-31,42
乡村社会的有序模式之维系在于其独特的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对于乡民的约束及影响,不同的是内部规则更多的作用于乡民的人际交往领域,而外部规则则突出了其在经济管理行为领域的功能,二者都是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规范,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7.
学报编辑防止学术不端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行为、危害和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学报编辑的特点提出了学报编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包括建立对编辑的问责制度、加强对数据和相关材料的审核、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加强对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核实、提高编辑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8.
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是科研诚信建设和不端行为处理的核心工作,如何确保在调查阶段能够实现程序正义也是确保最终调查结果实质公正的根本保障.我国承袭大陆法系传统法律风格,在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重实体而轻程序"的问题,给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查处的公正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在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方面的制度建设,尤其是多年"正当程序"传统下形成的体现程序正义的程序法,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对比评析了美国和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优缺点,进而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郝秀清 《天津科技》2024,(2):105-108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是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通过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并对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完善制度和规范处理流程、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提升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素养和能力等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希望能为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出版秩序,败坏学术风气.随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及,编造、作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隐蔽.给出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含义,并分析了其具体表现类型,结合实践及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人工鉴别方法,以期提高所刊稿件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