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勒维纳斯的哲学里,他者于我而言是陌生的,与他者的关系就如同与死亡的关系,而思考死亡又必然要从时间出发,同时,与他者的关系被假定于与他人的关系,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与面孔的关系,面孔的本质即为言语,所以勒维纳斯从死亡、时间、面孔、言语诸方面对他者进行描述。然而这四个方面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从《黄土地》始,陈凯歌掀开了第五代电影创作的序幕。在前期创作中,他以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融入对电影理念的阐释,开拓了文化反思、人性探究的新影像叙事方式,但在创作中后期,他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点,并从人文思考逐渐滑向娱乐大众。陈凯歌电影价值观念的这种内在转换,可以从他不同时期的三个代表作《黄土地》、《霸王别姬》和《无极》中找到线索。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中国哲学产生以来,几乎各个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探讨过一世界观问题。纵观中国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观点大致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其二是说天是自然之天还是人格之天。“天人感应”是西汉时期的儒学、神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在董仲舒看来,“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最后根源,天人是存在着相副“类合”的关系,可以互相“感应”,宇宙万物和人的产生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也,万物非天不生”,  相似文献   

6.
亨廷顿在其政治发展理论中阐述了他对秩序与自由关系的看法。表面看来,他把秩序视作目标,这与学者们将秩序与自由的关系视为手段与目标的关系而相区别,前者是否是对"秩序"的工具理性认识,即把手段当作了目的。在对亨廷顿秩序与自由观的批判与反思中,启示我们在思考政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时不仅要上升到政治哲学甚至哲学层面深入思考秩序与自由的关系,还要对手段与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再次审视。  相似文献   

7.
“梦工厂”,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这样命名自己的电影公司。的确,电影是创造“梦”的地方。大银幕上演绎的故事.总是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和观众捉迷藏,电脑的介入。更是提供了自由无疆的挥洒空间。然而这不是全部。技术的外表并不能代替人的思考。一部电影如果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失去了对人生的感悟、对现实的体验,就会变成纯粹数宇技术的演示版,对心灵而言无异于一场谋杀。  相似文献   

8.
诗与在     
曹金梅 《科技资讯》2006,(8):126-126
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人的存在角度来思考,诗-思-语言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是他美学语言论的思路。在当时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泛滥的历史条件下,海德格尔坚守人本主义立场,关心存在问题,为新的美学理论的构成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诗”与“在”的关系和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跟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的特点,这跟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中国传统哲学总离不开一个经典命题:“天人合一”。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然后从哲学、思维、语言的关系上考察现代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结论认为,同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具有“意合”特质,这一特质正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的映射;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与“人”是一种“构成”关系,汉语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大基本词类也是一种“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观点和学说有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他的思想有个转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是可以研究的。本文拟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的发展变化,来探讨他早期思想演变的一些问题。研究“人”的哲学是反对神学蒙昧主义提出的问题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同他们那个时代联系着的。研究“人”的哲学最早是由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开始的。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神学蒙昧主义,神学家为了把天上的神(实际上是地上的统治者),说成是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11.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也是公认的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始祖。他创造性地研究了关于逻辑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真”的理论在他的逻辑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弗雷格认为,逻辑研究真,逻辑是关于实真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他的逻辑观是紧紧围绕他的“真”之理论展开的,“真”之理论是弗雷格逻辑观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2.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也是公认的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始祖。他创造性地研究了关于逻辑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真”的理论在他的逻辑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弗雷格认为,逻辑研究真,逻辑是关于实真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他的逻辑观是紧紧围绕他的“真”之理论展开的,“真”之理论是弗雷格逻辑观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深生态道德是以经济、政治、社会和伦理等多重视角来看待和认识自然和生态问题,以哲学思维来思考和研究人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所有物种之间的关系的哲学新类。其哲学意境在于从道德层面向世人展示人以及社会与自然界各物种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从而塑造全新的生态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赖海燕 《科技信息》2010,(21):200-200
德里这是用翻译来思考哲学问题的,作为一代解构宗师,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源头”就是他的“异延”说,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忠实”伦理,拓宽了文学翻译批评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1998,(8)
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里,哲学使儿童学会了对话与批判思维的艺术。德国哲学家卡尔·贾斯伯曾经说过,儿童爱提问题说明象哲学家般的思考是人天生的本领。他还说,"我们常常能够从儿童嘴边听到许多富有哲理的语言。" 然而,最常见的看法是,哲学思考只属于成人。不过,在过去的20年里,"儿童学哲学"的运动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且在今年8月份。世界哲学大会将首次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德昌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电影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他以知性思辨著称,他的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杨德昌的电影隽永的主题即是探讨的是台北城市在生活型态转变下,华人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他一直非常注重对人的关注,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人性,成长各阶段的人,生活中的人,社会中的人。  相似文献   

17.
霍营 《当代地方科技》2010,(19):166-16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反映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文献。其中反映这种转变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以宗教批判为起点,分析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人的解放的物质基础、主体力量,具体途径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直都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苦难的代名词,然而在他的万种不幸中,却有着他个人独有的"福"。我们在关注他苦痛与不幸的同时,看到了《活着》中人们不同的活着方式,但这些方式的目的又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活着"。对比余华的原著与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我们发现了作品所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关于人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上,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天与人、人与神以及人与英雄等范式的哲学研究,揭示了蒙古族哲学的思维路径,历史地展示了蒙古族在形而上等问题上的哲学智慧以及道德思考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