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中原城市群2000、2005、2010、2013年各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变状况.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居于较高城镇化水平以及较低城镇化水平的县市稳定性很强,城镇化水平变化幅度小.(2)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逐步扩大,低水平区域逐渐减小.高城镇化水平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低水平县市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及东部的部分区域.(3)城镇化水平高高集聚区基本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区域.(4)基础条件、区域相互作用、产业结构是形成中原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存在投资不足、高端产业不足、高端人才不足、对外开放相对滞后、行政壁垒大和一体化政策不到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结构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大,可持续发展前景不乐观等问题。因而本文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谋划郑汴洛工业走廊,加强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交通物流建设;扩大开放招商;以中原城市群为平台,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3.
在对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从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的结果分析得出,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化进程缓慢、政策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建设政府主导的新型体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中原城市群的视角出发,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中各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各市城镇化水平的排名,找出了中原城市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弥补不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况,指出了中原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构建菲德模型对现代物流业对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新时期城镇化的新内涵,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综合评价系统由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四个子系统构成,并据此设计城镇化水平的分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标,利用改进的熵权法,从时间和城市两个方面对中原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的测度和评价.分析认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能体现新时期城镇化的特征;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体系合理,但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经济和社会指标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刘勇  徐晓霞 《河南科学》2011,29(1):99-103
运用"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2008年中原城市群各市的产业结构从19个细分产业进行测算,结合三次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同构性不明显,各市主导产业已有初步分化.并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城乡间产业结构优化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演进,也是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考察因地区增长差异导致的河南省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发现各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大部分中原城市群地区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而大部分非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具有相对劣势,全省增长偏离量呈现中心-外围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临空经济出现较强的发展势头。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建设将打开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突破口,使中原经济区出现核心增长极,提升我国航空运输的竞争力,优化河南的产业结构,促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水平,构建中原经济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性和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中原城市群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宋伟 《河南科学》2014,(6):970-974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从就业数量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河南新型城镇化出现就业支撑不足与招工难并存的逻辑悖论.从就业结构看,虽然总体来看河南非农就业的比重已经很高,但受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河南农民工就业层次低且不够稳定,多数农民工仍达不到市民化所需要的收入水平,这就决定了河南的新型城镇化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推进.就当前的政策选择来看,首先,应不断扩大就业,不断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就业基础;其次,应从城镇与农村两方面消除人口城镇化的制度障碍,构建农民转户进城的顺畅渠道,使具备市民化能力的人口愿意进城、能够进城;第三,应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多数农民有机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市民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其发展建设深刻影响着河南省区域人口的集聚及城镇化进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是促进产业集聚区有序发展的前提,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前期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找出目前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五规合一"和"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以此为基础,在产业引导、空间统筹引导和政策措施引导3个层面破解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提供方法与策略的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保证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河南省为例,首先选择代表性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对“三化”发展与能源消费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情景下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尤其是1996年以来河南省“三化”可以认为实现了协调发展;从长期来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农业化学化和机械化的影响是显著的;若“十二五”时期“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则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带3的目标就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河南省和各地市常住总人口的变化、城镇总人口变化和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城镇人口增长与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快速提升力,强化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持续拉动力,促进产城融合,形成对城镇化的聚合力等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殷学永  李娜 《太原科技》2007,165(10):24-26
在建立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单元,对河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分析了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提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杜煜 《河南科学》2014,(11):2389-2394
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城镇化对河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并对制约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高位运行是山西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剖析了山西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同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的问题,指出资源型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低质量的城镇化等是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高位运行的重要原因,只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摆脱资源型工业的单一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真正释放城镇化潜能,实现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先导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2):106-11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基于生产要素视角,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量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率的动态和静态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且受以下方面影响:一是内核因素"软、硬件"发展不均衡,二是外部因素如财政支出、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环境变量的干扰.为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夯实硬件、提升软件,实现"量"和"质"的同步发展,还要对外部发展条件予以优化,并通过"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视域下河南发展农村能源产业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短缺是河南的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河南省农村生物质资源和其利用方式研究发现河南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农村能源短缺主要是家庭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其开发利用.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或将改变农业生产的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有利于农村能源的高效规模开发,也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