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双贵  张占平  吉淑芳 《科技信息》2011,(25):I0348-I0348,I0375
目前,全国正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河南省也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强力推进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濮阳区域环境也已产生很大的变化,与周边城市的发展环比情况不容乐观,所以怎样定位濮阳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造提升、扎实推进,成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新濮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王瑛 《创新科技》2013,(5):23-24
2011年底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原崛起夯实了的根基。中原经济区建设其核心理念是以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优位的区域新型城镇化的有机发展。要从虚化的理念转为切实的行动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区域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演化的写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连,国内城镇化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群,这些早期区域的城镇化大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早期城镇化的理念中,只单纯片面地追求自身的发展建设、没有有效地把城镇化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赖全秀 《科技信息》2012,(14):74-75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化还要走很长的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对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体育必须协调发展.据此提出:建立覆盖农村的各级政府体育财政制度;优先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业;加快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步伐,扩大其对农村体育的辐射作用;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广泛开展农村体育科学普及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提高农村体育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城乡体育交流,实现城乡体育等值化;实施城市反哺农村体育制度.  相似文献   

5.
从中原城市群的视角出发,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中各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各市城镇化水平的排名,找出了中原城市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弥补不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田丽娜 《创新科技》2019,19(6):32-37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群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也成为中原地区崛起的关键。本文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核心城市带动力不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备、产业结构不优化、新兴产业软化程度低等问题,探索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城市群崛起需要在内部规划上形成空间集散内核的格局、强化交通网络设施的空间流通并创新功能新区的空间域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新时期城镇化的新内涵,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综合评价系统由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四个子系统构成,并据此设计城镇化水平的分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标,利用改进的熵权法,从时间和城市两个方面对中原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的测度和评价.分析认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能体现新时期城镇化的特征;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体系合理,但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经济和社会指标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中原城市群2000、2005、2010、2013年各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变状况.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居于较高城镇化水平以及较低城镇化水平的县市稳定性很强,城镇化水平变化幅度小.(2)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逐步扩大,低水平区域逐渐减小.高城镇化水平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低水平县市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及东部的部分区域.(3)城镇化水平高高集聚区基本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区域.(4)基础条件、区域相互作用、产业结构是形成中原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认识中原城市群 解读河南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对中原城市群的认识,阐述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原城市群未来发展目标,以使河南城镇化发展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步入健康轨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城乡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加强规划引导,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三方面多角度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伟  徐晓霞  元媛 《河南科学》2008,26(5):618-622
在中原城市群这一区域背景下,运用区位商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的部门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法结合各部门所占的比重对城市主导产业进行了分级,并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职能以工业职能较为明显,主要是生产性职能,而服务性职能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职能强度为强烈和较强的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12.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分形理论对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的优化对策,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就业结构的分析,揭示出我国中部城市就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规律.目前城市群地区的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较低,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还占据较大比重.各中心城市的就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逐步上升.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性行业的就业比重趋于下降而新兴行业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按照聚类分析原理,运用聚类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极大不相关法和征询专家意见法,选取自然生态相与人文生态相中的27个因子,构建生态宜居评价体系。引用熵值理论,采用物元分析法,联系模糊集与欧氏贴近度,建立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整体水平为中等偏好,提升空间很大;群域内各节点城市发展不均衡,生态宜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郑州最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次之,焦作、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学地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状况是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和度量二者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是促进其共同发展的基础.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研究区10个地市的城乡与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对其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做出定量测算,依据结果将他们划分为良好协调、中度协调和勉强协调3种发展类型.最后,针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地区,就如何促进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既是一种城乡联动的发展模式,也是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宁夏5个地级市和20个区县(市)的城乡统筹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地级市城乡统筹水平分别处于城乡二元阶段、城乡二元过渡阶段和城乡互动阶段,并呈自南而北逐步递增变化;县(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处在城乡二元过渡阶段和城乡互动阶段,处在城乡二元阶段和城乡中度融合阶段的各有2个县(区),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则表现出强烈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城市群交通网络的特点,构建了城市群客运一体化交通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株潭城市群客运一体化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对比,可对城市群客运一体化交通网络在线网布局水平、线网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实际工程的应用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客运一体化交通网络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定量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在分析了影响城乡融合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客观赋权法构建了一套用以反映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特征及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对山东省17地市2001年城乡发展状态进行静态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出山东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从东向西逐步降低;山东省经济二元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空问格局;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没有直接的正相关性.最后根据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关联水平的类型提出推进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城乡发展协调性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淮河流域29个地级市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淮河流域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特征显著,以郑州、扬州、徐州(济宁)连线成三角形的顶点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最高,三边区域次之,中心区域最弱;城乡协调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城乡协调性越好;淮河流域城乡协调程度可以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濒临失调型、失调型和严重失调型5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与区域的协同、综合发展相互依赖、密不可分,整合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地促进区域系统中城市的协调、持续发展.基于扩展断裂点、分形、城市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等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具有不均衡性;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不够强;城镇点在空间上随机、均匀分布;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梯度差异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