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五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2010-201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网格化统计方法、局部空间统计(LISA)方法、城市扩张动态度指标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比较研究了两个城市群地区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快速扩张期主要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后期两个阶段,在2000-200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净增面积(2 759km2)、净扩张率(36.63%)、年均扩张率(7.33%)均达到最高.而中原城市群地区主要在前期三个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出现快速扩张,在前两个阶段其城市扩张净率和动态度均高于长三角地区.(2)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过程呈现出"点-轴-波式循环"模式,中原城市群则以传统自然的"点-轴-网"模式扩张.长三角地区在四个城市扩张阶段中,都出现了显著的城市扩张空间热点区域,并且随着扩张阶段的不同,扩张热点区域动态转移,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却未出现空间集聚现象,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均受到经济因素、人口规模、居民收入、产业结构、交通以及地理要素等因素影响,两者不同的是:经济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的主导因素却是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波  张吉献 《河南科学》2013,(11):1992-1997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2001-2006年、2006-2011年的产业结构进行总体动态、分产业动态计算。再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采用GeoD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据计算结果,分析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依据中原城市群2000—2013年县域单元城镇居民收入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态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总体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态势,整体上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特征;(2)2000—2013年间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差异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而绝对差异则持续增大;(3)居民收入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中原城市群北部、东部、南部等外围区域,两极差异日益增强.最后,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区位优势、人口素质以及政策机制5个方面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航空经济逐步成为既陆路经济、海洋经济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我国航空运输的竞争力,同时也将打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突破口,使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出现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中原城市群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对于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原城市群九市旅游资源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整体优劣定量评价不足的情况,以中原城市群2003年4月-2004年1月完成的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所确定的各市旅游资源单体数为对象,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单位,主要从旅游资源的丰度、综合密度、资源的组合以及整体优势度等方面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和各市间的横向比较,阐述了中原城市群旅游资源赋存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中原城市群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以八大城市群为中心探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总体上呈现促进作用;验证了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不同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下,东部城市群和东北城市群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城市群和西部城市群促进作用不显著.其政策含义在于,地方政府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应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状况,要注重人力资本结构上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相结合,减少因二者的错配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的协调对于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异速增长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中原城市群人地异速增长关系的时空演变特点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8年中原城市群整体城市用地增长与人口增长的协调度较弱,以人口显著增长为主,其次为人口明显增长,以负异速增长为主;负异速一级和负异速二级城市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原城市群的西北以及西南区域;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在影响因素方面,GDP、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数、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对中原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的异速增长系数起到负向作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中原城市群半数城市的异速增长系数起正向作用,半数起负向作用.道路长度对中原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的异速增长系数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为例,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A)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DSSA)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优劣程度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的幅度,甘肃省各市州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将14个市州划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分析了4个典型市州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缩小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勇  徐晓霞 《河南科学》2011,29(1):99-103
运用"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2008年中原城市群各市的产业结构从19个细分产业进行测算,结合三次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同构性不明显,各市主导产业已有初步分化.并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城乡间产业结构优化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在建立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中9个城市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对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做出基本判断,将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化划分为3种梯度类型,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学中偏离-份额分析法提取各地市在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劣势信息及数量关系,对各地市的产业结构相对优势、劣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绩效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各地区积极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河南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芳  李炳军  高波 《河南科学》2010,28(8):1029-1033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测算各产业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测定,表明第三产业对河南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杜煜 《河南科学》2014,(11):2389-2394
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城镇化对河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并对制约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很快,但区域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构建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核心指标权数和一般指标权数,根据指标体系中各项统计指标的权数作量化处理,得到河南省的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针对不同的地区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达到有效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保证河南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次高增长阶段,中西部资源型地区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力求改变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山西省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通过分析近20年来三大产业对山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比重变化,运用库兹涅茨法则提出了针对全省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旨在实现区域各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偏离—份额法用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份额来说明西部产业结构水平和区位优势,比较西部开发前后前后十年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结论显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内部差异与区域差异明显,增长型产业比重不大,但因自身资源优势及政策倾斜,区位优势还较明显,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竞争力提高程度不够。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进一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扩大增进型产业比例,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西部增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杰  贾涛  吕迎 《河南科学》2011,29(2):231-234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发展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河南省是新兴工业大省和资源消费大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利用2000-20...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学把区域经济分为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河南乃至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农村之所以经济发展滞后,原因在于其产业结构的同质性。笔者凭着驻村任职第一支部书记的实地工作体验和理性思考,以台湾村为例,分析其经济现状与经济发展潜力,提出台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建议,如构建极化区域经济,建立相互关联的产业等。试图为河南农村探索科学发展路径,以资其他农村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芳  张慧  刘斌 《河南科学》2008,26(6):743-747
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河南省1978—2006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这种均衡关系具有反向修正机制;产值结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也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主要是通过产值结构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彭宝玉  王豪  陈栋  刘森 《河南科学》2012,30(8):1171-1175
金融地理的变化深深影响着不同地方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在国家金融地理中的位置,首先影响区域经济效率和资本获得,特别是信用获得,从而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其次作为一种空间结构力量,影响地方金融发展,突出表现在金融流动对地方金融发展的激励和滞缓.21世纪以来各区域对金融资源的激烈竞争正在重绘新的国家金融地理.基于区位基尼系数的分析表明,现阶段金融产业在省际层面的地理集中趋势并不明显,地理集中主要体现在中观甚至微观区域层面上.200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增长快速而金融发展迟缓,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差异更加显著,在国家金融地理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加快河南省金融发展迫在眉睫,这需要统筹区域金融中心和乡村普惠金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