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调查了昆明西山野生蘡薁葡萄(Vitis bryoniaegolia Bge)的分布特征,并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其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5个RAPD引物扩增,共产生71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条带68条.在物种水平上,蘡薁葡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7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442,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为0.5100;在群体水平上,PPB差异较大(35.21%~84.51%),平均值为60.85%,H平均为0.2234,Ho平均为0.3305.各群体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范围为0.7171~0.9489.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3269,表明西山蘡薁葡萄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与群体内而不是群体间.Mantel检测发现,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981,P=0.0190.05).  相似文献   

2.
利用RAPD技术对采自我国8个省份的9个罗布麻野生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8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条引物,共扩增出15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08条.物种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8.7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296,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3390.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8841,即11.59%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内,88.4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远高于居群内.居群间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显示各居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不完全相关.针对现有罗布麻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建议加强对现有自然居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柽柳群体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主要优势树种之一柽柳(Tamarix chinensis)3个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结果表明:26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05个可分析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比40.07%,Nei的基因多样度(h)为0.406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917,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507,基因流值为9.3564。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在总遗传变异中,群体间遗传变异占7.17%,群体内占92.83%。说明柽柳物种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瓦屋山、峨眉山和彭州3个地区的黑籽重楼原变种居群及峨眉山、彭州2个地区的无瓣黑籽居群为供试材料,用筛选出的4对引物,对5个群体共计74个个体进行AFLP分析,每对AFLP引物扩增出61~78条多态带,共得到235条多态带.黑籽重楼遗传多样性较高,物种水平的多态带百分率PPB为81.8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90.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867,居群间基因流为1.6870;在变种水平上,黑籽重楼原变种PPB为78.4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84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237;无瓣黑籽的PPB为63.07%,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60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39.黑籽重楼种下的两个变种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726,遗传分化指数PHIst为13.33%.聚类结果无瓣黑籽重楼和黑籽重楼原变种分别分成两支.总而言之,黑籽重楼物种水平上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内遗传分化大于居群问,居群间的相似性系数很大,但种下的两个变种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下游苏州段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的2个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6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313个位点,多态位点47个.鳡鱼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和Shannon's指数分别为13.42%、8.31%,0.0544、0.032 O;前者遗传多样性较后者略高.基因分化系数Gst 和Shannon's指数分析均显示2个鳡鱼群体之间出现一定遗传分化.鳡鱼UPGMA系统树有分支出现且依据群体分别聚类,表现出一定的遗传趋异.结果分析表明,鲢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野生F1代人工养殖群体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遗传结构,但2个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繁育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立而稳定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6.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大连地区3个黄精野生种群(共79个个体)和5个多花黄精野生种群(共146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12个ISSR引物在黄精和多花黄精种群分别扩增出137条和161条条带.其中,黄精种群多态位点比率(PPB)、Nei’s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86.86%、0.279 7和0.423 4,其遗传分化系数(G_(st))和基因流(N_m)分别为0.398 2和0.755 6;多花黄精种群PPB、h、I分别为94.41%、0.3398、0.5059,其G_(st)和N_m分别为0.3084和1.1215.研究结果表明,黄精和多花黄精天然种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黄精种群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多花黄精.黄精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偏低,种群间较大的遗传差异导致其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采用COI基因序列对徐闻东岸野生群体(XWD)、硇洲岛野生群体(NZD)、闽粤东野生群体(MYD)、象山养殖群体(XSYZ)和宁德养殖群体(NDYZ)等5个大黄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单倍型分布、遗传分化、历史动态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0.757 6-0.877 5、π=0.002 6-0.003 1)明显高于2个养殖群体(h=0.194 7-0.495 2、π=0.000 8-0.001 0),二者的单倍型分布频率差异明显;XSYZ与NDYZ、MYD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128 5、0.086 0,P<0.05),NDYZ与3个野生群体间具有遗传同质性(Fst=-0.010 6-0.000 2,P>0.05)。历史动态分析支持野生大黄鱼经历了晚更新世的群体数量扩张,但不支持养殖大黄鱼发生群体扩张。研究表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进化力量在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中的作用机制。养殖实践和人工选育对东海区大黄鱼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群体扩张、养殖逃逸、人工放流以及物种的扩散能力等因素可能促使粤西海域和东海区大黄鱼群体间具有遗传同质性。本研究揭示了粤西海域和东海区大黄鱼群体种质资源状况以及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的遗传特性差异,可为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四川省成都市的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L.)3种不同花色群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从100条引物筛选出5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67条清晰条带,其中62条条带具多态性.紫茉莉的等位多态性位点百分数(PPB)为92.54%,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25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354,Nei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562,Shannon指数(I)为0.2633.3种花色的遗传一致度在0.9054~0.9620之间,遗传距离在0.0388~0.0994之间,其中白色与黄色的遗传距离最小(0.0388),表现出最近的亲缘关系,黄色与紫色的遗传距离稍大(0.0994),亲缘关系稍远.紫茉莉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不同花色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1.279.  相似文献   

9.
选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顺溪坞和凉源、浙江台州临海天台山、浙江舟山嵊泗列岛、江苏苏州天平山、广西上思十万大山、台湾宜兰县马告生态公园和云南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居群的40份节茎曲柄藓(Campylopus umbellatus(Arn.) Par.)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应用筛选出的12条引物,共扩增出172条清晰、重复性高的条带.使用POPGENE 3.2分析发现:其中158条条带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91.86%,根井正利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2 2,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I)为0.445 9,说明节茎曲柄藓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8个居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634 6,居群间的基因流(N_m)为0.287 9,63.3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36.6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说明节茎曲柄藓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明显.基于ISSR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以遗传距离65为分组阈值,8个居群可被分为6组,节茎曲柄藓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由地理因素造成,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可能与生境的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探讨了广西右江、左江及红水河三江段野生大眼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自主开发了4对大眼鳜微卫星DNA引物,此外,还从28对鳜属微卫星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5对,19对标记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对32尾右江(YJ)、35尾左江(ZJ)及36尾红水河(HSH)三地理群体野生大眼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总群体的固定指数Fix范围为0.001 4~1.000,表明19个位点在总群体内表现为杂合子缺失,其对环境的应对能力有所下降。遗传参数统计结果表明,总群体观测等位基因数(Na=19.4737)、香农指数(I=2.399 8)、平均杂合度(Ave Het=0.720 6)、多态信息含量(0.447PIC0.947)均显示:在哈温平衡下,大眼鳜3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3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红水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左江群体、右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左江和右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为接近。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较大(0.15群体间近交系数Fst=0.153 90.25),15.39%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4.6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576 1,各座位的基因流Nm分布范围较广(0.147 4~8.909 1),平均Nm值为1.374 5,表明3群体间属于中等遗传分化水平,基因流基本顺畅,群体内的近交系数较高,容易引起遗传结构的变化。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显示左江群体与右江群体首先聚为一支,再与红水河聚为一支,符合其在地理位置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