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在研究贵州傩文化大数据集规范化及数字化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傩文化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提出新的二维数据工作流优化方法,实现了傩文化资源的标准化。并通过整合傩文化数据集共享数字媒体、傩面具数字化移动虚拟现实系统、傩文化博物馆全景地图等资源,建立了傩文化大数据集开放平台。基于大数据保护技术的傩文化数据平台,整合傩文化开放资源共享与数据标准系统。为傩文化提供一种数据管理新模式,开发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确立信息共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熊若佚 《科技信息》2012,(14):292-292,294
面具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戏剧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中占有独特的重要位置。面具文化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当今这种古老的面具艺术在戏剧人物造型中发挥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仍然被人们巧妙应用并得以发扬和传承。本文就面具的起源和面具的文化地位以及艺术价值进一步阐明面具在戏剧人物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和审美价值,并丰富和拓展艺术爱好者的审美空间以及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萍乡市是中国傩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区域,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在传承和保护傩文化方面取得了诸多骄人成绩,走出了一条具有萍乡特色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为进一步提升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水平,该市还需进一步培植傩文化的民间信仰,强化特色文化品牌效应,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和增强傩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数字化和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萍乡傩庙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傩文化的存在,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它包括傩神、傩庙、傩仪、傩祭、傩面具、傩服饰、傩兵器.傩舞、傩戏、傩乐、对联等诸多内容.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本文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不对之处请行家们斧正.一、萍乡傩庙的分布萍乡傩庙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萍乡广泛流传“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傩庙分布之广.萍乡有傩神,就有傩庙,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先有傩庙,再雕傩面具,然后“打醮”安神位.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供奉傩神,开展傩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5.
傩文化作为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长河形成的原始古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多民俗、多宗教以及多文化艺术共同交融的文化形态。在此次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傩文化其内涵以及应用于图形设计中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傩文化运用于图形设计中的元素特征,着重探索如何在图形设计中运用傩文化元素。旨在为傩文化的保护传承及运用研究提供可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傩文化是一座珍贵的文化宝库,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文章介绍了傩文化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傩文化的现状,对傩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最后对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1895—1898年的维新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要求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大力兴办各类学堂等教育改革的主张及措施是这次运动最大的成果之一。地处边远山区的贵州在维新思想影响下,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极大地推进了贵州文化教育近代化的...  相似文献   

8.
云南富源水族有挂"吞口"镇宅的习俗。"吞口"是由巫覡面具发展而来的一种镇宅面具。红、白、黑、黄是富源水族"吞口"的主要用色;色彩的运用赋予了"吞口"独特的灵力。"吞口"的用色既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有关,又与富源水族民族文化有联系,是由水族先民传承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的喜好,保留了原始的色彩心理。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不同文化群体认识客观事物、表达精神寄托等方面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趋势.贵州岜沙苗人“人树合一”的观念,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世人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0.
所谓"面具",指人们利用自然物或人工物,模仿人面或兽头而制作的各种狰狞的、滑稽的、英武的或和善的人格化的角色象征,它们往往被赋予超自然之力,在祭祀仪式或相关表演中用以近神远鬼、乐神娱人。傩面具在社会生活中以信仰的、审美的、风俗的和艺术的方式发挥着多重的文化功用,及至当代,仍发挥着辟凶除害、迎年祈福、表演陈列、装饰商卖等功能作用。功能决定了傩文化在时间向度上的存废消长,也决定了其在空间向度上的传承与应用。自泰伯奔吴之后,江南土著的荆蛮文化便与中原的商周文化混融,形成食稻米、重商贾、好祭祀、习水善舟、好勇轻死、讲求工巧的吴文化,在巫风气息下,从中原传来的傩文化得到了立足和发展。直到现在,在苏南地区,还见傩祭和傩舞传承,面具仍然是其信仰与活动的中心。从形制方面说,苏南傩面具分为脸壳、套头、魁头三种基本形式;从结构方面说,苏南傩面具有单层面具和开合面具两种;从应用方面说,主要有传统应用和当代应用两类,主要用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以及追求生存之外的精神满足和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狰狞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后来发展成将面具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  相似文献   

12.
张鲜明《信使的咒语》以99个梦幻场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潜意识世界。梦中的“我”是作家主体分裂出的另一个不戴社会面具的人,“我”经历的惶然、被追赶的惊悚等一系列戏剧化场景——危险而美妙的游戏,拓展了人的意识边界与语言叙述的向度。张鲜明梦幻叙事背后的文化谱系及文本生成机制源自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豫西南豫鄂山区地缘文化的气脉、父母的遗传,以及他的语言的自觉。他的梦幻叙事具有独特的文学原创性。  相似文献   

13.
6月11日,校团委同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在我校举办了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来自省社科院、省教委、团省委、贵州大学、贵州教育学院、《贵州日报》社等单位及我校的26名青年理论工作者到会,我校吴雁南校长、周佑琼副书记出席。与会者就“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校园文化”是否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三个面向”与“校园文化”、东西方“校园文化”比较、校园中的党群工作及社  相似文献   

14.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傩”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以一个传统的木制傩戏面具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了面具表面的数据,通过Geomagic Stud io软件实现了面具三维几何曲面模型的重构,利用快速成型机逼真再现了面具的实物模型。为贵州部分文物的保护和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角色创意是动画片及卡通形象健康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关键的一环,无论是前期的造型,还是后期市场衍生品的开发,都离不开角色造型。本文将从动漫的角度对池州傩戏面具进行分析、归纳,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再从角色塑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傩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主要涉及傩文化资源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对作为其来源的各种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库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两个问题,前者应区别对待傩文化自身遗存与傩文化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后者可通过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傩面具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象征、文化的象征.通过奇异、夸张、拙朴的造型,和谐、绚丽的色彩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其装饰性强的色彩,丰富多变的造型,神秘的文化功能,为现代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依据,在现代艺术中,再现了傩面具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面具里,隐藏着人类的秘史。本书的论述主要围绕着三种面具展开:萨利希人的斯瓦赫威面具、努卡特人和夸扣特尔人的赫威赫威面具以及夸扣特人的皂诺克瓦面具。作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逐一分析了三种面具的美学特征,并细致地解释和比较了与三种面具相关的神话故事,探究了它们产生的可能性原因——为何总是有鲶鱼的存在?神话里不断出现的铜究竟代表了什么?神话情节的衍变和部族社会的变迁是如何对应的?面具被当做印第安人对原始人类起源认识的记忆载体,它们记载、  相似文献   

20.
赣傩文化的审美象征特性及其图形形态的视觉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其呈现的人物神情及其冠饰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傩面具图形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神秘的宗教含义。造型风格古朴,具有神秘悠远的艺术韵味。本文就从赣傩文化的审美特性研究延伸到傩文化图形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