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饥饿胁迫对南方鲇幼鱼糖代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条件下,以饥饿0周作为对照,分别测定了饥饿处理0、1、2、4和8周后南方鲇(Silurus meridonalis)幼鱼的肝指数、糖原含量、血糖浓度及己糖激酶(HK)、葡萄糖激酶(GK)酶活性.结果显示,实验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肝指数、糖原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饥饿1周后的肝指数为(2.44±0.36)...  相似文献   

2.
南方鲇幼鱼胃和肝脏的组织结构及其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描述了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的胃和肝脏的基本形态和组织结构及其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发现随饥饿时间延长,胃粘膜皱褶高度、粘膜下层厚度、上皮细胞高度及胃腺厚度均有明显减少趋势.肌肉层厚度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饥饿过程中还发现各层组织,特别是肌肉层有结缔组织增生和崩溃疏松的现象.饥饿鱼肝脏的肝细胞体积明显减小,细胞索紊乱,细胞间隙增大.胃的上皮细胞高度和胃腺厚度可作为南方鲇幼鱼营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水体镉(Cd)暴露对长江上游6种常见鱼类鲫鱼(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急性中毒效应,以CdCl2为毒物源,在相同的水温(27.5±0.5℃),硬度(含CaCO3)(10.0±0.5mg/L)和pH(7.0±0.1)条件下,观测了水体中不同质量浓度Cd暴露对实验鱼的急性中毒症状和96h致死效应(96hLC50).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鱼类急性中毒的行为反应有不同.在Cd急性暴露期间,鲫鱼、草鱼、中华倒刺鲃和团头鲂均有跃出水箱的倾向,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这种跳跃的能力减弱;而鲫鱼、草鱼和南方鲇在呼吸时有"咳嗽"反应(洗涤运动)发生.随着Cd2+质量浓度的升高,各种实验鱼的死亡率显著升高.Cd对鲫鱼、草鱼、南方鲇、团头鲂、中华倒刺鲃和胭脂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5.59,2.53,2.24,1.51,1.31和0.029mg/L.南方鲇死亡鱼群体的Cd累积量显著高于未死亡鱼群体(P0.05);其它5种实验鱼的未死亡鱼群体Cd累积量高于死亡鱼群体Cd的累积量,且在中华倒刺鲃的两个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讨论提出,南方鲇皮肤构造及表面上的丰富粘液可能对水体中的Cd离子经皮肤渗入体内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受精获得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胚胎和仔鱼为实验对象,以Pb(NO3)2为毒物源,在水温22.5℃条件下,观察了水体中不同质量浓度铅(Pb)暴露对南方鲇胚胎孵化率、畸形率、自主运动、孵化历时的影响,并进行了初孵仔鱼的Pb暴露毒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水体中Pb2+质量浓度分别为0(对照),4,8,12和16mg/L的条件下,南方鲇胚胎孵化率随着Pb质量浓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4.94%,71.23%,69.75%,66.57%和64.69%,各Pb质量浓度处理组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孵出的仔鱼出现心包水肿,脊柱弯曲以及尾巴弯曲退化等畸形特征,畸形率随着Pb质量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0.27%,15.28%,22.28%和36.67%,各Pb暴露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37%)(p0.05);各Pb质量浓度暴露组胚胎在出膜前期的自主运动频率分别为63.86,52.71,48.43和47.14次/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8.00次/min)(p0.05);各Pb质量浓度暴露组的胚胎孵化历时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孵化后在净水(未加入Pb(NO3)2的实验水体)中养殖的卵黄囊期仔鱼72h死亡率随着其胚胎期Pb暴露质量浓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胚胎期Pb暴露质量浓度分别为0,4,8,12和16mg/L的条件下,仔鱼期的净水死亡率分别为9.45%,18.22%,20.95%,24.05%和26.29%,胚胎期各Pb质量浓度暴露组所获仔鱼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水体Pb暴露对南方鲇初孵仔鱼急性中毒致死的观测结果推算,其96h半致死质量浓度(96hLC50)为0.32mg/L.本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胚胎对水体Pb暴露的耐受性高于其初孵仔鱼,可能与南方鲇的受精卵卵膜较厚,对水体中的Pb2+进入胚胎具有较大的阻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Cd暴露对南方鲇氧化应激及脑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体染毒法研究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Cd暴露0、7、14d时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金属硫蛋白(MT)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血液中血红蛋白(Hb)含量、脑中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实验设置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Cd含量(0.015、0.06、0.24、0.96 mg·L-1)的处理组。结果显示,Hb含量和AChE活性先显著性降低(p<0.05)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T-AOC水平和MT含量的变化为随Cd含量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性升高和增加(p<0.05);MDA含量在暴露14d时显著性降低(p<0.05)。研究提示,AChE活性和Hb含量先受到Cd暴露影响,而南方鲇通过肝脏增加合成MT、提高T-AOC水平来对抗Cd的毒害;较长时间的Cd暴露使肝脏MDA含量降低,同时合成MT的能力和T-AOC水平明显升高,表现出"毒物兴奋效应";南方鲇可通过调节体内生理功能使之应对环境中一定范围的Cd污染胁迫。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不同摄食习性鱼类在消化活动期间及短期饥饿后最大代谢的变化情况,在24 ℃条件下,测定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锦鲫(Carassius auratus)、丁鱥(Tinca tinc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幼鱼在消化活动期间及短期饥饿后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研究结果显示:1) 在种间水平上,积极摄食的锦鲫在消化活动时的MMR比其他鱼类在消化活动时的MMR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击取食的南方鲇在短期饥饿后的MMR比其他摄食习性鱼类在短期饥饿后的MMR更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在种内水平上,锦鲫在消化活动时的MMR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升(p<0.05),南方鲇、丁鱥和鲢在消化活动时的MMR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短期饥饿后的南方鲇MMR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下降(p<0.05),锦鲫、丁鱥、鲢在短期饥饿后的MMR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积极摄食的锦鲫心-鳃系统能力强,能够快速消化食物,因此在消化活动时MMR明显上升;伏击取食的南方鲇因采取典型的消化优先模式,故消化活动期间MMR有所降低;丁鱥和鲢单次摄食量少,因而摄食后MMR上升不明显。在经历短期饥饿后,4种鱼类均下调自身生理功能以降低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体染毒法研究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Cd暴露0、7、14d时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金属硫蛋白(MT)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血液中血红蛋白(Hb)含量、脑中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实验设置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Cd含量(0.015、0.06、0.24、0.96 mg·L-1)的处理组。结果显示,Hb含量和AChE活性先显著性降低(p0.05)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T-AOC水平和MT含量的变化为随Cd含量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性升高和增加(p0.05);MDA含量在暴露14d时显著性降低(p0.05)。研究提示,AChE活性和Hb含量先受到Cd暴露影响,而南方鲇通过肝脏增加合成MT、提高T-AOC水平来对抗Cd的毒害;较长时间的Cd暴露使肝脏MDA含量降低,同时合成MT的能力和T-AOC水平明显升高,表现出"毒物兴奋效应";南方鲇可通过调节体内生理功能使之应对环境中一定范围的Cd污染胁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短期饥饿处理对商品规格卵形鲳鲹鱼肉品质的影响.方法:取平均体质量(535. 04±36. 33) g的卵形鲳鲹,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饥饿处理0(S0)、5(S5)、10(S10)和15d(S15),测定饥饿对形态、生化组成、品质构成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随饥饿时间延长呈显著降低趋势(P 0. 05),水分和灰分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 0. 05),粗蛋白和粗脂肪呈降低趋势,肌肉硬度显著降低(P 0. 05),凝聚性和弹性指数呈升高趋势(P 0. 05),精氨酸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 0. 05),∑(n-3)/∑(n-6)脂肪酸比值从0. 418 9升高至0. 736 2.结论:饥饿处理15d从多个方面提升了商品规格卵形鲳鲹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Cyprinuscarpio )幼鱼体型特征的影响,将大小相当的 50 尾体质量为( 21.50±0.41 ) g 、体长为(9.42±0.08 ) cm 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4 个饥饿组,分别饥饿处理 0 , 7 , 14 , 28 , 56d ;随后测量并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显示:7d 饥饿组的所有体型参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14d 饥饿组的体高、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 ),头高/体高、尾柄下部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28d 饥饿组的体高和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56d 饥饿组的体高、鱼体侧面积、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头长/体长、头高/体高、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研究结果提示饥饿胁迫对鲤幼鱼体型特征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饥饿程度相关;饥饿使鲤幼鱼体型变得更加“细长”,相对臀鳍和尾柄面积增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游泳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10.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田间西红柿品质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S3-1与桔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aurantiaca)JD37进行测定发现:两者都具有良好的促生能力.将两者制备成相应的液体肥料,施加于种植西红柿的土壤中,发现S3-1能更显著提升西红柿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抗坏血酸的含量.对西红柿根际土壤进行平板涂布,发现S3-1能够有效地阻挡更多微生物,尤其是细菌进入植物的根际.使用S3-1生物肥料后,西红柿的干重、根长未见明显变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S3-1生物肥料显著降低了土壤的脲酶活性,却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没有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L.)Pers.)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黑高粱(S.almum Parodi)和高粱(S.bicolor(L.)Moench)是假高粱的两种近缘种,其中黑高粱有入侵性,高粱则为栽培植物,不表现出入侵性.为了解影响植物入侵能力的生物学因素,比较了高粱属3种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大小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结果表明,高粱染色体平均投影面积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假高粱的最小;就细胞和细胞核大小而言,都是高粱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和假高粱;在25~35℃的温度范围内,高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速率最低,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种子(颖果)以高粱最大,黑高粱和假高粱的显著小,幼苗相对生长速率以高粱最小,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细胞分裂速率与其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和种子大小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入侵性植物往往具有较小的分生组织细胞、细胞核和种子,但是有相对高的细胞分裂速率和幼苗相对干重.因此,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学指标在高粱属植物入侵能力评估上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侵染对癞皮夜蛾(Gadirtha fusca)幼虫的影响是否因龄期而异,本研究以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乌桕(Triadica sebifera),选用该植株叶片饲喂癞皮夜蛾大龄幼虫,以未受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植株的叶片作为对照,比较不同龄期幼虫生长指标和食物利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癞皮夜蛾幼虫体质量、取食量及发育历期呈上升趋势;相对生长率呈下降趋势;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先上升后下降,而近似消化率则呈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趋势。线虫侵染处理后,与对照相比,癞皮夜蛾4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5龄、6龄幼虫的虫体质量和5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以及6龄幼虫的取食量、近似消化率、化蛹率显著降低。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癞皮夜蛾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因发育阶段而异,主要通过抑制两个末龄龄期幼虫的生长发育及化蛹,从而间接减轻癞皮夜蛾对乌桕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是一种生长快速且肉质鲜美的经济型海水养殖鱼类,但是近些年为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在不断扩大养殖的同时病菌也逐渐泛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华南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对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抗菌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目的是为由溶藻弧菌引起的爆发性细菌性鱼病的高效防治提供科学的用药依据。本研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水提物对卵形鲳鲹源溶藻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半数致死量(LD50),并使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细菌超声破碎上清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黄连水提物对溶藻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溶藻弧菌的MIC、MBC和LD50的值分别为7.800mg/mL、31.250mg/mL和15.625mg/mL。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结果提示:黄连发挥抑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损伤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内容物的释放并引起菌体裂解死亡。黄连具有发展成为一种高效抗水产病害中草药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家鸽、毛腿沙鸡和灰斑鸠视网膜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适应的关系,用光镜观察了3种动物视网膜的组织结构,测量了3种动物视网膜各层厚度、3个核层的胞核层数及胞核直径。用免疫组化观察了Nogo C蛋白在3中动物视网膜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家鸽、毛腿沙鸡和灰斑鸠视网膜均由4层细胞构成,在显微镜下分为10层。家鸽、毛腿沙鸡和灰斑鸠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416.29、437.90、419.36μm。毛腿沙鸡视网膜内核层和节细胞层的层数比家鸽和灰斑鸠的多,视细胞数亦较家鸽和灰斑鸠的多。毛腿沙鸡和灰斑鸠视网膜内核层、内网层、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4层厚度所占总厚度比例(分别为69.77%、68.05%)要比家鸽(49.97%)的高。表明毛腿沙鸡具有比家鸽和灰斑鸠更强的视觉分辨能力和对强光的适应能力,毛腿沙鸡和灰斑鸠的视神经要比家鸽的发达。Nogo C蛋白在正常状态下视网膜中的表达可能发挥某些特定的生理作用,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弄清桂西北种植光皮桦(Betula luminfera)的生长量,于1997年4月在广西林朵林场营造光皮桦人工纯林,与马尾松纯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5年生光皮桦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蓄积量分别为7.42 m、7.50 cm和30.06 m3·hm-2,分别比同龄马尾松林分的平均高(4.58m)、平均胸径(4.96cm)、平均蓄积(18.193m3/hm2)提高62.0%、51.2%和65.3%。说明该区营造光皮桦人工幼林的生长量较大,建议在相似立地条件下局部推广营造光皮桦人工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形态上区分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和歪红树蚬(Polymesoda expansa)。【方法】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14项生物学形态性状指标比较广西廉州湾草头村红树林的红树蚬与歪红树蚬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个比例性状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12个比例性状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0.70%,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7.76%,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1%,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7.80%,累计贡献率为66.37%。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1.7%~89.0%,p2为81.7%~87.5%,综合判别率为86.0%。【结论】壳高、壳宽、韧带长、韧带宽等性状决定红树蚬和歪红树蚬两个种间的形态差异,判别方程可以有效将上述种群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水产养殖行业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鱼病对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研究以卵形鲳鲹(前期发病)上分离出的溶藻弧菌为实验对象,批量筛选多种中草药,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一种或几种中草药,并探究不同浓度中草药水提物的抑菌效果,确定其杀菌浓度(MBC)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再通过生化指标胞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的含量来确定其杀菌机制。对大量中草药水提物的筛选结果表明,威灵仙水提物对溶藻弧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通过二倍稀释法将威灵仙水提物进行逐级稀释后,发现其对溶藻弧菌的致死浓度为500 mg/mL,最小抑菌浓度为250 mg/mL;孵育2 h后,实验组胞内LDH的含量明显比对照组含量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实验组含量逐渐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胞内LDH含量出现显著性的差异。威灵仙水提物致死溶藻弧菌有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释放从而引起菌体裂解。  相似文献   

18.
张水龙  陈东  曹树威  吴仁智  黄日波 《广西科学》2013,20(2):148-151,157
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克隆木聚糖酶基因xynB,利用重叠延伸PCR法去除其中的内含子.将该基因与质粒pYES2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用醋酸锂化转法导人酿酒酵母(Sacharom yces cerevisiae)INVSC1菌株表达.利用α信号肽替换基因原信号肽,以考察信号肽对表达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获得2株重组菌株,分别为xynB连接原信号肽的pYES2-xynB菌株和xynB连接α信号肽的pYES2-xynB-α菌株.木聚糖酶B成功表达,SDS-PAGE检测到约24kDa目的蛋白质条带.木聚糖酶B最适催化温度为50℃,最适催化pH值为5.0,Mn2+对酶活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将α信号肽取代原信号肽使酶活达到最高的诱导时间由72h缩短为48h,但是置换信号肽使最高酶活由7.59U降低为3.97U.  相似文献   

19.
梁俊勋 《广西科学》1998,5(2):156-160
在45m2室内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进行褐家鼠和黄胸鼠取食行为生态学特征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两种鼠对所提供的食物的日平均取食量和觅食时所付出的活动行为强度均无明显差异,但在日内的7时、15时和23时之间的摄食量和活动量的差异均极显著。当所提供的食物源有选择机会时,褐家鼠选择的平均取食量是玉米碎>稻谷>大米;黄胸鼠是玉米碎>大米>稻谷,无食物选择机会时褐家鼠的取食量是稻谷>玉米碎>大米;黄胸鼠是大米>玉米碎>稻谷。褐家鼠和黄胸鼠在寻找选择食物的过程中,通常付出的活动行为强度(量)是23时点>7时点>15时点。褐家鼠和黄胸鼠的取食行为特征表现可用“摄食时间+食物源+行为反应”的模式表示。同时指出鼠的取食行为与防治实践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银杏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银杏苗圃中发生苗枯的植株进行病原分离及回接试验,发现引起银杏苗枯的病原为Phytophthorasp.称这种苗枯为银杏疫病。该病危害银杏幼嫩苗木的地上部分,未见危害根部和多年生成林树。叶片受害似开水烫伤状,茎干受害则变黑,黑色病斑环绕茎干一周后,病茎以上部分叶片青枯萎垂。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28℃下7d可长出大量孢子囊,易产生厚壁孢子,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4℃~32℃。人工接种可致受伤银杏叶片及幼嫩茎干严重发病,但无伤茎叶发病较轻或不受害。在田间,该病5月初开始发生,3d~5d病情达到高峰,苗圃的发病率为10%~20%,有明显的发病中心,5月底病情稳定,以后病害不再发生。用含药培养基及含药纸碟法测定,甲霜灵及甲霜灵锰锌对病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病原种鉴定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