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探讨了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文中指出;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机制法-从土地生产潜力形成机制出发,估算不同条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一是经济法-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归纳出经验公式估算不同条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整理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构成及未利用土地资源质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了主要未利用土地类型的土地质量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不同的安置区的土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模式。阐明了土地资源高效配置与区位条件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在联系,针对田土坎、河滩地、荒草地等主要未利用土地类型,提出了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等多种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其次讨论了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及地理科学中的地位。最后提出了土地资源评价的不同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霞  周自强 《甘肃科技》2014,(4):42-45,36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析土地价格构成,分析了土地价格与土地出让金的关系.着重讨论了土地出让金及其调控政策基于时间差异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在静态且土地出让金调控政策为一次性条件下,从理论与数据释例两方面验证了土地出让金调控政策及土地出让年限存在"关键点",为检验土地政策有效性提供了参考标准;在土地出让金调控政策可调整且不确定条件下给出基于实物期权的离散条件下土地调控政策调整思路,为土地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扬中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及土地利用结构入手,讨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选用GM(1,1)、直接推算法及年龄移算法预测未来人口;采用逻辑斯蒂曲线法、农业生态区域法及GM(1,1)等预测土地的生产能力和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土地人口承载量;通过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提高人口承载量的若干对策,对土地与人口、人口与环境及农业稳定发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和林格尔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制约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了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对农林牧各业利用的适宜程度及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京土地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气候类型的过渡性、农业生产的多宜性和构位条件的优越性等特点,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两方面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克服土地限制因素、开垦荒地、改造低产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和耕地,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质量。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贵阳市白云岩地区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样地调查与土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土壤水分及持水性、土壤容重、土壤比重)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规律亦不一致。在较大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没有小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显著。良好的植被条件与合理的土地利用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改善土壤质量,有效防止土壤退化,植被恢复特别是灌草丛的恢复对改善土壤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仆寺旗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为经,以其人品、资源和环境的关为纬,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气候潜力和土地经营水平等影响上地承载能力的因素出发,建立了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研究的动态模型。模拟了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在不同土地利用人口增长和投入水平下,未末20年的可能文化、土地规划和人口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践证明,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县级土地承载力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地方苦荞品种“额洛乌且”作原始材料,用γ射线500Gy 0.1%秋水仙素对其处理后,从其变异后代中按单株选择法选出“西荞一号”新品种,该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落粒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西樵山旅游资源潜力及其深层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焦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对其旅游资源进行了吸引力,景点规模,景点旅游条件,客源市场等结构评价。在此基础之上,评定了该地旅游资源的潜力,提出了旅游资源深层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乡过渡带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深入研究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典型城乡过渡带马坡-牛栏山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和Logistic耦合模型深入分析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5年期间,马坡-牛栏山镇基质景观类型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林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较为稳定;在村镇尺度的研究中,土地利用变化受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区位因素对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变化具有主导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林地、水域的变化具有主导作用.本文为探讨北京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过渡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韶关市西联镇草莓地、水稻花生轮作地、葡萄地、蔬菜地、水稻田等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水稻花生轮作地>蔬菜地>草莓地>水稻田>葡萄地;碱解氮表现为:水稻田>水稻花生轮作地>葡萄地>蔬菜地>草莓地;速效磷表现为:葡萄地>水稻花生轮作地>水稻田>蔬菜地>草莓地;速效钾表现为:葡萄地>草莓地>水稻田>水稻花生轮作地>蔬菜地.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类型为基础,试点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为参考,样点地租地价资料为依据,建立一定地区范围内城镇土地等级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城镇土地等级体系的案例研究表明了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研究成果不仅为兵团农垦城镇的土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其它地区城镇土地等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6.
 耕地和生态用地是维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转化关系,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耕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变矩阵量化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态用地转化为耕地是耕地转化为生态用地的3.11倍,生态用地中主要是林地和草地与耕地转化相对活跃,水域与耕地间的转化面积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均使得生态用地逐期减少,仍需加强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用地通过占用耕地扩张迅速,耕地流向生态用地变少;生态用地流向耕地和耕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土地流动格局使东北地区生态用地面临巨大的压力;严格控制草地开垦和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严禁毁林开荒是未来东北地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城市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和土地投入产出的特点,在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选取了21个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分为3个层次,分别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以江苏省18个典型城市开发区调查数据为例,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分为五个等级:Ⅰ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苏州中新工业园区、无锡新区、江阴经济开发区;Ⅱ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市相城区;Ⅲ级区,主要包括太仓市经济开发区、太仓市港口开发区、无锡市宜兴县诸桥工业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宝应县安宜民营工业园;Ⅳ级区,主要包括苏州市高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无锡市宜兴县环保科技工业园、如东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宿迁经济开发区;Ⅴ级区,主要包括新沂经济开发区、东台城北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区域上,苏南地区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在上述的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有偿使用范围小、形式单一、以协议出让为主以及土地多方供应等弊端,削弱了城市土地供应的垄断性,影响了国有土地资产在经济上的实现。分析了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及其驱动力,即适时收购、收回、置换、征用和开发、储备、供应土地,实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笼头放水的土地垄断供应局面。这将有利于城市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培育、城市化的有序发展和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作为土地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在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加强相关法律支撑体系、土地收购价格评估、土地垄断供应与市场供需关系、资金筹措、风险防范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16年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88、2001和2004年3期1∶10万Landsat TM/E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芜湖市近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和工矿仓储用地、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工矿仓储用地是区域内变化速度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开展城市用地规划是确保今后芜湖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南方集体林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经济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的演变特点,加深了解南方集体林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路径。【方法】以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为代表的10省1市1980、2000、2015 共3期的集体林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转移矩阵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变倾向度等指标对南方集体林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80—2015年,林地、耕地、草地是南方集体林区最主要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和草地占比逐阶段减小,林地占比逐阶段增大,其变化速度都有加快趋势:前20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09%,耕地、草地分别减少了0.43%和0.07%; 而后15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18%,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93%和0.56%; 研究区年变化率最显著的地类是城乡建设用地(3.27%),年变化率最不明显的地类是林地(0.02%); 南方集体林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呈现出前期慢后期快的变化趋势。【结论】近35年间,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净变化,林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位置的变化。受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分界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明显加快,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