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聚乙二醇对羟基磷灰石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的团聚问题,本实验在胶体烘干前加入适量的分散剂聚乙二醇(PEG),通过TEM,XRD检测羟基磷灰石粉体,结果表明:当加入PEG为n(HAP):n(PEG)=10:2,PEG浓度为2%时羟基磷灰石经70℃烘干,600℃煅烧后粉末粒子为柱状,团聚体少,长约40nm,宽约20nm.  相似文献   

2.
均相沉淀法制取纳米级氧化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NiCl2.6H2O为原料,采用尿素为沉淀剂,用均相沉淀法,适当控制一定的制备条件,可制得Ni(OH)2,再经高温煅烧可制得纳米级的氧化镍。  相似文献   

3.
共沉淀法制备Mg-PSZ粉末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氯离子检验、激光粒度分析、XRD等手段对共沉淀法制备Mg—PSZ粉末工艺中洗涤条件、煅烧温度及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了实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稀氨水洗涤,洗涤次数越多,制得粉末的粒度越细小:煅烧可以基本除去残留的氯离子;球磨工艺可以明显去除前工序引起的团聚。获得最佳粒度的工艺参数是:煅烧温度800℃,保温时间2h。  相似文献   

4.
以废弃蛋壳为原料,通过煅烧法合成了碳羟基磷灰石。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碳羟基磷灰石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o2+,考察Co2+初始浓度、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废水中Co2+初始浓度为30mg/L、pH=7、吸附时间为5min、吸附剂用量为0.11g、温度为25℃时,羟基磷灰石对Co2+去除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5.
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粒子的可控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以硝酸钙和磷酸氢二铵作为前驱体,在水溶液体系中成功合成出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粒子。研究了溶液的pH值、陈化时间、反应温度、热处理温度、Ca-P摩尔比、加料方式及速度等因素对所制得粒子颗粒大小、晶型、分散度、纯度等性能的影响,探索出制备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粒子简单的工艺条件,基本实现了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粒子的可控制备。  相似文献   

6.
采用Ca(NO3)2和NH4H2PO4为原料,通过简单易行的化学沉淀法制备出纳米颗粒羟基磷灰石高吸附材料。考察p H值、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初始直接大红4B质量浓度对直接大红4B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直接大红4B质量浓度为100 mg/L;纳米羟基磷灰石投加量为1.5 g/L;溶液p H为5.0;吸附时间为240 min是最佳处理工艺条件。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直接大红4B的吸附量可达到113 mg/g,直接大红4B去除率可达到97.7%。纳米羟基磷灰石吸附溶液中直接大红4B的吸附规律较好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并且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通过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煅烧再生实验研究,发现吸附了直接大红4B的羟基磷灰石经过热再生后可以6次循环使用,并且再生后的羟基磷灰石对水中直接大红4B的去除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沉淀法以Ca(NO3)2.4H2O和(NH4)2HPO4为反应物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通过对产物的XRD、TEM表征分析,研究了陈化时间和煅烧温度对产物的组成、形貌、粒子尺寸、结晶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延长陈化时间,产物的晶化程度增加;提高煅烧温度,结晶度增加;在陈化24 h、煅烧650℃的条件下可得组分单一、结晶度较好、尺寸在35 nm左右的纳米羟基磷灰石。  相似文献   

8.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 a(NO3)2.4H2O和(NH4)2HPO4为前驱物,采用微波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HAP)粉末,研究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低温煅烧对HAP粉体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HAP的热稳定性与微波辐射时间密切相关,最佳微波辐射时间是1 h;②以一个适中的微波功率(约470 W)辐射处理的反应溶液制得的HAP热稳定性最好;③微波法比传统沉淀法制得的HAP结晶度好,热稳定性更高;④低温预烧可以提高HAP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沉积法在光滑钛表面上得到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存在着不耐载荷,应力作用下结合界面易被破坏的缺陷.本采用电化学刻蚀技术在钛表面形成微观的粗糙结构.然后用电化学方法在粗糙化的钛表面直接沉积纯的羟基磷灰石,并应用XRD.SEM.FTIR漫反射光谱,电化学交流阻抗及拉伸结合力实验等对复合膜层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钛表面经粗糙化后可改善羟基磷灰石与钛基体之间的界面状况.显提高羟基磷灰石涂层与钛基体的结合力.实验表明,电化学沉积可获得纳米尺度均匀致密的纯羟基磷灰石涂层,有望提高植人体的表面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
EDTA自组装单分子层仿生诱导生长羟基磷灰石涂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钛基体表面自组装EDTA单分子层,经过CaCl2和Na2HPO4的预钙化处理,1.5倍模拟体液浸泡,仿生沉积得到羟基磷灰石涂层,并对其表面形貌、结构、组分和沉积机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模拟体液浸泡6d后即在钛基体表面得到均匀致密、球状的羟基磷灰石涂层.EDTA自组装、预钙化处理和1.5倍模拟体液提高了羟基磷灰石沉积的过饱和度,降低了形核能垒,促进了羟基磷灰石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以Ca(NO3)2·4H2 O和P2 O5为前驱体,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Sol-Gel法制备 HAP纳米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对 HAP样品的颗粒形貌和粒度尺寸进行表征,并用X衍射分析仪对 HAP样品进行物相分析.对比研究了水浴温度、陈化时间和焙烧温度等因素对 HAP纳米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出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水浴温度40℃,陈化时间70 h ,焙烧温度800℃.  相似文献   

12.
选用分散剂甲基纤维素(Methyl cellulose,MC),通过球磨分散法制备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水相浆料;研究MC用量、ITO粉体用量和球磨分散时间对ITO浆料稳定性能的影响及MC的分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C在球磨分散ITO浆料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它的分散机制为静电位阻稳定作用;当MC相对ITO粉体质量分数恒定时,随着MC用量、ITO粉体用量和球磨分散时间的增加,ITO浆料稳定性增强。当MC用量相对ITO粉体质量分数为15.0%,球磨分散时间为48 h时,ITO浆料稳定性最强,浆料在120 d内浆料分散稳定性指标R均小于1.8%。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对Fe-3.0Cr-3.0Mo-0.5Cu.0.5C-33TiC新型钢结硬质合金混合粉末进行高能球磨,对烧结后的合金进行热等静压和锻造处理,研究球磨时间、热等静压及锻造工艺对合金组织、性能及孔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能球磨使粉末细化和成分均匀化,促进烧结进程,随球磨时间的延长,合金组织细化且致密;热等静压和锻造工艺可进一步减小和消除合金中烧结后残留的孔洞等缺陷;锻造作为最后工艺,可使TiC颗粒之间的连接破碎,促使硬质相颗粒弥散分布,从而改善烧结组织,提高合金的致密性及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机械研磨方法制备前驱体,再将前驱体进行煅烧得到NiFe2O4纳米粉.重点研究了煅烧温度对粉体物相和形貌的影响以及固相反应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煅烧过程中晶粒长大活化能为12.08 k J·mol-1,主要以界面扩散为主;煅烧温度为700℃时粉体团聚严重,颗粒之间存在片状非晶态化合物,结晶度低;750℃煅烧1 h得到的NiFe2O4纳米粉物相单一,粒径分布在35~85 nm之间,温度过高时晶粒明显长大;机械研磨洗涤后前驱体主要由Fe2O3,NiO和NiFe2O4组成,反应产物结晶度低,反应不完全;盐颗粒的存在能抑制晶粒生长,减小产物粒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一系列硝酸掺杂的钛精矿(nitric acid-modified titanium ore,NATO)吸附材料,采用正交表L9(34)安排实验,以甲基橙(MO)溶液的脱色率作为衡量吸附剂优劣的重要判据.以硝酸掺杂比例、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率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基于降低能耗和成本的考虑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制备NATO吸附剂的最优工艺条件:硝酸掺杂比例为2.0%,煅烧温度为300℃,保温时间为3 h,升温速率为10℃/min.在较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NATO吸附剂对甲基橙的脱色率达到96.8%,明显优于未掺杂样品,且沉降性能较好,易于分离,是一类有应用前景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Cu-Zr复合粉体,采用SEM、XRD等方法研究粉体的机械合金化过程,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冷压成形和烧结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一部分Zr固溶到Cu中,形成Cu-Zr过饱和固溶体,另一部分则与铜生成铜锆金属间化合物;粉体由片状转变为近球状,显微硬度逐渐增加;当球磨超过15 h后,复合粉体硬化,为了得到某一密度的压坯,需要更高的压制压力.  相似文献   

17.
Fe60 Co20 C20超细合金粉末的结构和磁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出Fe60Co20C20超细合金粉末,对不同球磨时间的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和磁滞回线的测量.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在球磨20 h后开始部分非晶化,在Fe-Co合金中加入C可促使其形成非晶;样品的晶粒尺寸随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一定的机械合金化条件下可获得Fe60Co20C20的非晶态超细合金粉末.VSM研究结果表明:球磨初期,样品的矫顽力增加;球磨20 h后,随着晶粒尺寸的降低矫顽力降低.机械球磨后晶粒尺寸是影响样品磁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碲化铋基化合物是室温附近性能最佳的热电材料,在余热回收以及固态制冷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主要的制备方式是球磨法,各类参数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材料的微结构和热电性能. 球磨时间作为重要的球磨参数既能影响粉末粒径的细化,也对材料的热电性能有所调控,因此亟需逐步分析球磨时间对晶体结构、粒径尺寸及产物热电性能的影响. 本文采用恒定的球磨转速,调节不同球磨时间制备碲化铋基材料. 通过晶体结构及粉体粒径的分析发现了晶粒对球磨时间的响应. 后续热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增加球磨时间后粒径发生变化并导致了电子、声子输运模式的协同改变. 最终,有效提升了n型与p型碲化铋的最大ZT值,分别达到了0.91和1.11. 本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球磨工艺中关键参数对碲化铋材料微结构及热电性能的影响,为粉末冶金及热电学的交叉融合及热电转换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硫酸盐修饰的含钛高炉渣光催化还原Cr(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高能球磨法,在300℃煅烧2 h合成了具有钙钛矿型的硫酸盐修饰的含钛高炉渣(sulfate-modified titanium-bearing blast furnace slag,STBBFS)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对硫酸盐修饰的含钛高炉渣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确定其具有钙钛矿型;粉体的颗粒形态均为不规则形状,平均粒径为1.5μm左右;在紫外区域具有很强的光吸收能力.由六价铬的还原率来评价STBBFS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与市售TiO2相比,钙钛矿型的STBBFS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500 W中压汞灯照射4 h,可将质量浓度为20 mg/L...  相似文献   

20.
对Cu、TiB2混合粉末进行了高能球磨实验和相应的粒度分析以及粉末形貌观察,研究了高能球磨对Cu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球磨使粉末细化,在球磨初期,粉末粒度下降很快,当粉末粒度下降到一定值,细化难以继续进行,得到TiB2颗粒细小弥散分布的复合粉末;TiB2的加入,使铜基体的硬度、强度得到显著提高,电导率下降;相比常规粉末冶金方法,高能球磨方法制备的TiB2/Cu复合材料的硬度、强度大大提高,而电导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