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活性污泥中初筛分离出21株产絮凝剂的菌株,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高,较快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将其命名为WZU-1。通过培养条件优化,考察了各种因素如碳源、氮源、pH、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ZU-1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尿素、pH为8.0、温度为38℃、摇床转速为200r/min、培养时间为36h,在最佳条件下对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5.16%。同时对该菌株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絮凝活性物质分布在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为该菌代谢产物;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二次纤维造纸污水的絮凝-光催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钛氧有机物水解法制备的TiO2胶体为絮凝剂和光催化剂,对二次纤维造纸厂的混合污水进行了胶体絮凝-光催化处理,并对絮凝机理以及光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平均粒径为13.5nm的TiO2胶体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在pH值为4、TiO2用量(纯TiO2质量分数)为0.025%的条件下对污水进行絮凝处理,...  相似文献   

3.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好絮凝作用的絮凝剂产生菌,通过对培养基初始pH和培养时间的优化及对采油废水絮凝处理效果的研究以了解其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初始pH接近中性(pH6.0~7.0),培养时间为12~24h条件下,3种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佳,最大絮凝率达91.5%;3种菌株对采油废水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其絮凝率为30%~40%,CODCr去除率可达40%.  相似文献   

4.
动水条件下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分析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絮凝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而在河口海岸动水环境下的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变化过程是一个重要且有待完善的研究课题。利用长江口北槽现场悬沙样本开展了系统的室内絮凝实验。采用粒径分布与有效粒径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了在水流紊动、盐度和悬沙浓度等不同絮凝因子条件作用下对长江口北槽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紊动剪切率对絮凝体粒径作用为先促进后减小,临界值出现在23. 09 s~(-1),此时最大有效粒径为50. 26μm;而悬沙浓度会抑制絮凝体生长;同时长江口北槽悬沙的絮凝饱和盐度要大于高岭土,约为14. 4 ppt。  相似文献   

5.
用传统的化学动力学方法讨论了温度对絮凝过程的影响,测定了木质素溶液在不同温度时被聚氯化铝铁(PAFC)絮凝的絮凝沉降曲线,讨论了曲线上拐点的意义,并估算出该胶体溶液絮凝时的活化能,它相当于DLVO理论为胶体粒子间的势能能垒φm,实验得出φm≈16.5kT  相似文献   

6.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的4株稳定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BF1、MBF2、MBF3、MBF4)中构建复合菌群,选取絮凝效果最好的菌群1(MBF2和MBF3组成)进行培养条件优化,考察了培养时间、絮凝剂用量、pH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对复合菌群1絮凝活性分布、微生物絮凝剂热稳定性、廉价替代培养基作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群1在最佳絮凝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为84.86%;微生物絮凝剂分布在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并能在酱油废水中生长,絮凝活性达到78.36%。  相似文献   

7.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温敏微凝胶的胶体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光光度仪对加入不同浓度及不同种类电解质的同系列温敏微凝胶进行了吸光度测定 ,通过吸光度的变化值求出使胶体发生絮凝的临界电解质浓度及临界絮凝温度 ,从而判断不同胶体的稳定性大小 .  相似文献   

8.
论文作者讨论了Fe(OH)3胶体浓度对胶粒粒径的分布、ξ电势及聚沉值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胶体浓度增加,平均粒径、电势及聚沉值均变小.用水解法制备的胶体粒径分布不均,胶体不稳定,粒径测定的误差很大.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与纳米SiO2作用下聚合铝的絮凝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NTU高岭土原水中,溶入低浓度溶解性有机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投加聚合铝PAC与新型水处理剂-纳米SiO2稳定分散液进行动态混凝实验与静止沉降实验.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对SDS与纳米SiO2作用下PAC的絮凝特性与絮体分形结构的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SDS时,高岭土颗粒表面ζ电位增加.SDS在颗粒表面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iur方程;PAC对无机颗粒的去除效果明显,但对SDS的表观去除率较低.SDS阻碍絮凝初絮体的形成.纳米SiO2使颗粒表面ζ电位增加,对无机颗粒处理效果较差,但对去除有机物有利.絮凝机理主要是吸附架桥;助凝剂纳米SiO2能促进PAC对无机颗粒与SDS絮凝,处理效果显著.悬浊液中絮体粒径大,有效质量密度增加,沉速加快,分维值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测定胶体的Zeta电位和观察胶粒结构等方法,研究了沉淀过程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剂对胶体溶液所起到的静电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结果表明,加入PMG(20000 200)或PAA1460可使胶体分散,防止胶粒的团聚,可制得均匀分散的Zr(OH)_4等胶体溶液.  相似文献   

11.
氧化法制备胶体Sb2O5过程中胶粒的大小及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氧化法制备胶体Sb2O3的过程中,分析了影响胶体Sb2O5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因素。选用适当的稳定剂,可控制胶粒粒径在100nm以下,降低反应温度和增大氧化剂用量可使粒径分布均匀,较低的反应温度有利于得到较小粒径的胶粒。  相似文献   

12.
纳米胶体动力学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微粒粒径与胶体粒子粒径处于同一范围,纳米微粒在液相中的分散体系属于胶体范畴.计算常见几种纳米微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发现,纳米微粒在水中沉降十分缓慢,纳米微粒胶体在动力学上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实验研究结果验证了此结论.文章还介绍了电学性质及高分子添加剂对纳米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人们从定性及定量的层面上认识纳米胶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以甲醇为溶剂,在Zn^2+过量的情况下,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nO胶体,并着重研究微量水的加入对ZnO胶体粒径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加水量越大,所得ZnO胶粒粒径越大,因此,可通过加水量来控制ZnO胶粒的大小,而加水量对ZnO胶体性质,如PH值、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有影响,讨论荧光产生的机理和加水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发现加水量对防止光生空穴与光生电子复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超声场下不同形貌银胶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制备工艺条件对不同形貌银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在超声场作用下,以AgNO3为前驱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KBH4和N2H4·H2O分别为还原剂,制备了稳定的银胶体,并利用透射电镜和分光光度技术对制备的银胶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超声场分布、超声作用时间、超声功率和还原剂种类等对银纳米粒子形貌影响较大.未经超声处理的银胶粒为较大的类球形和六边形,随着超声作用时间和超声功率的增加,颗粒变小.驻波场下制备的银颗粒具有一定的生长取向,有利于类球形和六边形银纳米颗粒的形成,而在扩散场中得到单分散的球形银纳米颗粒.经超声场处理的银胶体稳定性增强,主要以单分散的球形纳米颗粒存在,平均粒径约为20 nm,放置数周后未出现聚沉物.改变还原剂的种类,可制备出球形、类球形和六角形银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5.
声场对胶体物系絮凝分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亲水胶体-果胶溶液和原糖溶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声声对胶体物系絮凝分离的强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超声空化效应能使亲水胶体水化层减薄,双层层电位降低,在适宜的参数条件下,声场能显著地促进胶体絮凝分离。这为物理场絮凝分离胶体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胶体氯化银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抗菌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AgNO3溶液中添加NaCl溶液,形成胶体悬浮液,利用化学沉积法制备胶体氯化银膜。在胶体氯化银膜表面分别添加大肠杆菌(E.coli)和青霉菌(penicillium)孢子悬浮液,在近紫外条件下,研究胶体氯化银膜的抗菌性能和光催化特性。结果表明,胶体氯化银膜在近紫外条件下,能够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显示了强大的杀菌特性。经聚氯乙烯(PVC)固定的胶体氯化银膜,在低光强度下经连续30个批次的光照杀菌,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杀菌效果几乎没有变化,证明胶体氯化银膜在近紫外条件下的杀菌稳定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沥青质沉积资料的基础上,对沥青质的物理化学沉积机理、沥青质堵塞储层孔喉的机理进行了总结。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沥青沉积模型划分为基于相劈分的沥青质沉积模型及基于胶体不稳定性的沥青质沉积理论模型,指出了各模型的局限性及其存在根源。通过分析原油中沥青质发生絮凝的温度、压力、组分,可以找出发生沥青质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搞清沥青质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为油藏注气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对防止储层损害,确保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保护胶体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敏型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染料隐色体为芯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壁材,制备了热敏型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仪、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保护胶体不同质量分数下制备的微胶囊的结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形貌、热稳定性、玻璃化温度和热敏释放性能等.实验表明,保护胶体质量分数为4.5%时,所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小,为189.7 nm,粒径分布最均匀,呈规则的球形,包覆率为95.0%,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热敏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FeCl3/PVP(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催化剂.利用TEM和XRD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添加PVP,FeCl3水热后形成Fe8O16(OH)16Cl1.3化合物.加入一定量PVP均生成不同大小棒状胶粒的胶体.PVP的加入量1.3g,水热温度为100℃,水热时间为2h,制备的胶体的性质最为稳定,并且催化氧化苯乙烯的活性最佳.此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在60℃,反应时间6h,催化剂用量0.8mL的条件下,FeCl3/PVP胶体催化剂表现出较好活性,苯乙烯转化率92.4%,苯甲醛选择性83.4%.  相似文献   

20.
紫外光(UV)诱导纳米颗粒胶体射流加工可实现硬脆晶体材料亚纳米级超光滑表面的加工,根据其材料去除原理可知,伴随抛光过程的进行,胶体中TiO2纳米颗粒表面会吸附一层工件表面的被去除原子,从而影响TiO2纳米颗粒胶体的活性和光催化性.为了实现TiO2纳米颗粒胶体的循环使用,基于O3/UV高级氧化法对使用后的TiO2纳米颗粒胶体再活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紫外光诱导纳米颗粒胶体射流加工系统设计了TiO2纳米颗粒胶体活化系统,对系统内的再活化反应室结构进行了流体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其结构设计满足TiO2纳米颗粒胶体的活化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