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点考察了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银胶体时温度、浓度和加料方式对粒径分布的影响。以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六偏磷酸钠为稳定剂,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液相还原硝酸银,制备出有不同粒径和分布的银胶体。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UV-vis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镜(TEM)确定胶体的粒径、分布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加料获得的粒径和分布较小,硝酸银浓度和温度影响聚并和生长,从而对粒径分布产生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2.
测定磺甲基酚醛树脂水溶液流体力学直径和ζ电势,以此考察磺甲基酚醛树脂在水中的分散特性.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中,当磺甲基酚醛树脂的质量浓度小于0.05 g/L时,体系分子聚集体的流体力学直径为105 nm,其表面带负电;当磺甲基酚醛树脂质量浓度高于0.05 g/L时,磺甲基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之间开始聚集,聚集体的流体力学直径随之增加;不同电解质对磺甲基酚醛树脂水溶液的聚沉作用不同,NaCl与CaCl2,MgCl2,AlCl3,Na2SO4聚沉值之比为1:0.032:0.66:0.00058:0.79;随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磺甲基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流体力学直径随之增加,ζ电势随之降低;pH=3.0时聚集体流体力学直径最大,ζ电势绝对值最小.  相似文献   

3.
从辽河重油中分离出沥青质,以环烷酸铁作催化剂,考察沥青质在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催化水热裂解反应;用元素分析、VPO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H和13C-NMR等手段评价沥青质反应前后的性质变化,用纳米粒度及ζ电势分析仪考察沥青质的胶体粒径和ζ电势的变化.结果表明: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后,沥青质的氢、碳摩尔比(nH/nC)减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沥青质的芳香度增大,极性增强,沥青质的ζ电势为负值,随着反应深度的增加,沥青质的ζ电势绝对值增大;经轻微催化水热裂解反应后,沥青质的胶体粒径减小,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胶体粒径增大.  相似文献   

4.
保护胶体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热敏型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保护胶体、染料隐色体为芯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壁材,制备了热敏型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仪、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保护胶体不同质量分数下制备的微胶囊的结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形貌、热稳定性、玻璃化温度和热敏释放性能等.实验表明,保护胶体质量分数为4.5%时,所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小,为189.7 nm,粒径分布最均匀,呈规则的球形,包覆率为95.0%,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热敏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5.
硅溶胶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粉催化水解工艺,以硅粉为原料,无机碱做催化剂,制备出粒径分布均匀的单分散二氧化硅胶体.通过考察催化剂种类、用量,硅粉投料方式及温度等对二氧化硅胶体的粒径和性质的影响,探索制备此类硅溶胶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用硅粉催化水解法制得的二氧化硅胶体呈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在一次性投料、投料温度为85℃,碱性pH值,制备的二氧化硅胶体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正> ξ电势是胶体体系稳定性指标,ξ电势愈大,胶体带电量愈多,胶体愈加稳定,故研究和测定胶体体系的ξ电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定胶体的ξ电势都用电动法,电泳法是电动法中之一.此种方法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之一.但在所查文献中,用此法测ξ电势均未注明实验条件,或者说均忽视了测定条件和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也由于忽视了这些问题,致使学生的实验结果五花八门,一时竟找不到产生误差的原因.笔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实验发现用此法测定胶体的ξ电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Fe(OH)_3溶胶为代表,着重从几个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如界面的清晰度,胶体的陈化时间,胶体溶液的浓度、电泳的外加电压(电势梯度)和电泳时间等对测定ξ电势作实验性的探讨,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以改进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止胶体迁移实验中产生胶体絮凝,以高岭土溶液胶体为例,利用NaCl对胶体溶液进行了处理,在对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稳定性进行验证后,通过一系列比对实验研究表明,利用NaCl处理胶体溶液可以有效地防止溶于水后的胶体产生絮凝,且NaCl处理后悬浊液粒径分布并不会因为时间延续和胶体溶液中NaCl的浓度变化而发生较大改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胶体溶液的振荡、NaCl的漂洗等物理过程对悬浊液粒径分布的影响很小,利用NaCl处理胶体溶液是解决胶体絮凝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铁磁性胶粒及其周围电解质离子在磁场中的磁化行为和胶粒外磁场分布状况。利用双电层理论计算了在磁场作用下铁磁性胶粒周围离子的分布情况 ,给出磁场作用下胶粒间势能表达式、体系聚沉的临界磁场和聚沉速率表达式 ,并以常温常压下水溶胶在 0 .0 0 3T磁场作用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磁场作用对胶粒周围电解质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较小 ,对铁磁性胶粒间势能和胶粒间聚沉速率的影响较大。粒子浓度为 10 16m-3的水溶胶体系发生聚沉的临界磁场强度为 0 .0 0 2 7T ,磁场作用加快了聚沉速率。  相似文献   

9.
在乙醇 水介质中通过分散聚合方法合成了单分散性好,交联度高,粒径在3~5μ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考察了单体、引发剂、稳定剂、交联剂浓度和介质配比对粒子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剂、引发剂浓度增大,聚合速率增大,粒径呈增加趋势;稳定剂浓度增大,粒径减小.粒径在单体浓度为100g·L-1时出现一个最小值.初步探讨了聚合方法对粒径、粒径分布及粒子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溶性酚醛树脂稀溶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过室内实验的方法考察了水溶性酚醛树脂稀溶液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中,当酚醛树脂质量浓度为50-250 mg·L-1时,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流体力学直径在6.5 nm左右,其表面带负电,体系为透明溶液.随NaCl的加入,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流体力学直径、ζ电势和体系浊度都发生变化.电解质对酚醛树脂溶液稳定性的破坏起主要作用,不同价态的阳离子作用不同,NaCl与MgCl2,AlCl3,Na2SO4的聚沉值比例为1:0.026:0.00033:0.49.pH>7,体系中酚醛树脂聚集体的ζ电势较高,体系为透明溶液;pH=3.2为聚集体的等电点;pH<3.2,酚醛树脂聚集体表面带正电,ζ电势较低,体系形成浑浊的悬浮体.  相似文献   

11.
分散剂对纳米相二氧化锡制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化学沉淀法 ,通过在不同阶段加入适量的分散剂 ,制备了纳米相二氧化锡 .以 PCS、TEM详细研究了二氧化锡胶体和粉体的粒子形貌、大小及分布 .结果表明 :二氧化锡胶体颗粒分散均匀 ,粒径约 3nm左右 ,分布范围窄 ;80℃烘干后粒径约 8nm左右 ;70 0℃煅烧后颗粒为球型 ,团聚体少 ,颗粒粒径小于 5 0 nm.最后 ,定性分析了分散剂在纳米相二氧化锡制备中的分散机理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散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醇/水为分散介质,并二次滴加单体与分散介质混合液,制备微米级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等对微球进行表征.研究反应时间、初始单体浓度、分散剂浓度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引发剂浓度和分散剂用量是影响聚合物微球粒径主要因素.分散剂浓度增大,引发剂浓度减小,均使微球粒径减小,分布变窄.最佳工艺条件为PVP用量1.5%、AIBN用量1%、单体用量10%、甲醇用量为60%、反应时间为6h、温度为75℃、制得的微球粒径为1.8μm.  相似文献   

13.
含油核聚2-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微囊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进的界面聚合方法合成了含油核聚2-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微囊,重点研究了搅拌速率、pH值、乙醇浓度、溶剂等聚合条件对纳米微囊的粒径分布及规整性的影响。获得了平均粒径为150nm,壁厚为50nm结构规整的纳米微囊。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电晕放电电场,利用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动量方程附加电场力源项的方法求解电流场,利用拉格朗日法、四阶龙哥库塔积分荷电速率方程分别求解颗粒运动轨迹及颗粒荷电量,基于随机轨道模型并考虑颗粒间湍流扩散,计算离散相和流体相相间耦合,采用R-R粒径分布模型,模拟了电除尘器内电势分布、电荷分布和颗粒运动轨迹.求解结果表明,电除尘器内电势和空间电荷密度在电晕线附近最大,向四周不断减小,计算值与文献实验值吻合良好.电除尘器内颗粒运动轨迹为偏向极板的曲线,且受湍流扩散影响显著.颗粒粒径越大,工作电压越高,气流速度越小,颗粒越容易被收尘极板捕集.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铁磁性胶料及其周围电解质离子在磁场中的磁化行为和胶粒外磁场分布状况。利用双电层理论计算了在磁场作用下铁磁性胶料周围离子的分布情况,给出磁场作用下胶粒间势能表达式、体系聚沉的临界磁场和聚沉速率表达式,并以常温常压下水溶胶在0.003T磁场作用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磁场作用对胶粒周围电解质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较小,对铁磁性胶粒间势能和胶粒间聚沉速率的影响较大。粒子浓度为10^16m^-3的水溶胶体系发生聚沉的临界磁场强度为0.0027T,磁场作用加快了聚沉速率。  相似文献   

16.
影响油田采出水界面电性质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离子强度、聚合物、石油磺酸盐、粘土及其复合体系等因素对胜利油田孤东4#>原油油水界面电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及石油磺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使模拟油珠表面ζ电势升高,浓度较高时,油滴表面ζ电势基本不再随浓度增加而发生明显改变.粘土和油滴间形成的OMA结构ζ电势高于蒙脱土及油滴单一体系粒子的ζ电势.在含聚合物体系中,OMA结构ζ电势高于相应单一体系中粒子ζ电势,且OMA结构的ζ电势随聚合物和蒙脱土浓度的变化规律与相应单一体系相似.石油磺酸盐浓度较低时,OMA结构ζ电势高于相应单一体系粒子ζ电势;石油磺酸盐浓度较高时,OMA结构ζ电势与单一石油磺酸盐体系中油滴表面ζ电势逐渐接近.在三因素混合体系中,粒子ζ电势均高于单一体系中ζ电势值,各组分对另一组分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对油水界面电性质的影响方面,这些组分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以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对象,利用错流超滤技术提取天然胶体,研究胶体的浓度、粒径和来源对微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粒径为10 ku~0.22μm的不同浓度的胶体培养体系中,3种微藻的脂肪酸含量均在cCOC=4.8~238.4μmol/L出现最小值,小球藻和扁藻的脂肪酸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cCOC=0,而金藻的脂肪酸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 cCOC=119.2μmol/L;且当 cCOC=4.8~119.2μmol/L时,各微藻脂肪酸组分较多.在不同粒径的胶体培养体系中,3 种微藻的脂肪酸含量均在粒径为<1 ku的胶体培养体系中最大,组分较多,小球藻和金藻的脂肪酸含量在 10 ku~0.22μm的胶体培养体系中达到最小值,而扁藻的脂肪酸含量在1~10 ku的胶体培养体系中达到最小值.与河口和生物来源的胶体培养体系下相比,河流来源的胶体培养下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的成份较多,含量较高;河口胶体对微藻脂肪酸TUFA及TFA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讨论稀土胶体形成的各种条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酸氢铵沉淀法提取稀土过程与稀土胶体的形成和聚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物理化学实验中所用Fe(OH)3胶体的制备及纯化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介绍了该实验的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以尿素络合水解法制取氢氧化铁胶体,采用透析袋对其纯化,选择与胶体相同电导率的氯化钾及盐酸混合溶液作辅助液,能较好地解决传统实验中过程学生操作烦琐、电动电势值测定不准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节体系pH值,并引入微量的过渡金属元素与OH-共同作用,研究了过氧化氢碱性分解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宏观表现为"准"一级反应,10.0≤pH≤11.6时,过氧化氢分解"准"一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kobs随pH值的增加而增大,70℃下、pH=11.6时kobs达最大值0.0922min-1;pH11.6时,kobs随pH值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文中还考察了过渡金属胶体粒径随体系pH值及时间的变化,发现Mn2+和Fe3+形成的胶体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随反应时间和pH值的增加而增大,指出过渡金属胶体催化分解和过氧化氢碱性电离是过氧化氢的碱性分解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