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彦敏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57-157,14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两课"课堂氛围是关键.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两课"教学存在着单纯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忽视或无视政治教育的个人享用性,忽视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我教你学"的单边施教模式,剥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性权利,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与"外化"等等.这些不和谐因素制约了"两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因此,"两课"教学需要"以人为本",以"问题、热点、案例、情感等"为载体设计课程、激活知识和创造体验,营造"两课"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创建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
提高高校德育的"可听性",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难题、热点话题.本文认为,惟有沿着"社会是多元化的--事物是多层次的--育德是多样性的"这条轨道,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事实证明高校德育的"可听性"问题是可以有效解决的.  相似文献   

3.
贺丽 《科技资讯》2013,(12):203-203,205
加强德育,义不容辞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必须并重,中学化学的教材内容存在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本文就化学课堂中如何加强德育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以人为本"成为治国理政主导理念的今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提供了一种"学理资源"。因此,相关理论的研究者首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扬弃",然后对当前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进行重新梳理,继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下提出高校德育发展策略,即通过提升德育个体服务功能、更新德育的思维模式、强化德育发展性功能及营造德育的和谐环境等策略来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方法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对象的主动性与主体性,以"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为主要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德育内容严重单一化,功利性趋向过强,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教育,忽视深层次的隐性目的,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高校德育体系应积极加以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以基本道德品质教育为基础,构建高校德育新体系,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经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革命.内隐学习有助于个体品德各要素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应进一步探究内隐学习在德育中的运行机制,并从德育主体-教师、德育客体-学生、德育隐性资源-潜课程、德育途径-网络等四个维度进行阐述,以发挥德育的"内隐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三教"改革指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进行教师改革,能解决课程思政"谁来教"的问题;进行教材改革,能解决课程思政"教什么"的问题;进行教法改革,能解决课程思政"怎么教"的问题.要以教师改革为本,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以教材改革为基,完善课程思政的载体;以教法改革为要,优化课程思政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王涛  张兰  袁文刚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141-141,53
佛教的归宿在彼岸,其中心议题在成佛,但佛教针对的是芸芸众生,因此依然体现出对人、对现世的生命关怀.正因为此,有着2500多年发展历史的佛教蕴育了丰厚的体育养生思想.佛教养生重在"养心",同时也注意对个体形体的修练,即"养形".  相似文献   

10.
李舒 《科技信息》2007,(11):223
《药理学》是介于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双重桥梁"课程,属于综合性基础学科,这就决定了医学生学好《药理学》的必要性.但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普遍反映,《药理学》"三难一易",即"难教、难学、难记、易混淆",要学好比较困难.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体会,认为中专层次的《药理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要在优化课堂教学下功夫,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其依据:小学生的情趣特点、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成长需求.基本方法:集分结合、课间穿插、命题发挥、内外联系.原则要求:服务中心、寓教于"玩"、循序渐进、活而不乱.实践结果: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结合的方法,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继续坚持运用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其主题元素、设计环节和题材背景、线下交互等形成了特殊的大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性价值,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信息时代和大众传媒时代开展大众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其教育示范与情感体验功能为游戏育德提供了可能。通过开展网络游戏德育实践应积极发掘网络游戏的价值主题,加强网络游戏监管以充分发挥网络游戏的正面德育作用,并通过组建队伍引导网络游戏者参与德育实践,为各方主体参与网络游戏育德搭建平台并提供服务,实现网络游戏育德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德”是内在的认识、情感和外在行为等的统一,德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德育接受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在我们的德育过程中,往往对德育接受主体的地位重视不够,重说教、重灌输、重纪律,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及自学、自立、自行、自控与自教,忽视自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用主客体关系的理论观点看教学过程,教学双方的主客体及其关系是相对的,并且是同时存在的.由主客体带来的角色和角色功能是融合的、互动的、渐变的.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远程教育,其教育本质是不变的,即它是"教"与"学"共同组成的活动.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为主,都忽视或淡化了对方,都有相当的片面性.我们在讨论现代远程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及由此而来的模式和方法时,不能再重蹈以某一方为主的覆辙.  相似文献   

16.
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急需改革。本文分析了高校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指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应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及师生合作性教学为主、由重"教"轻"学"转到重"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从琐屑下手"的文章作法是针对我们的文章传统而提出来的.我们的文章传统一心载道翼教,却不屑于记录自然与人生的各方面.这样的文章传统不仅忽略了平常人的感情,而且,承袭这一传统的中国读书人逐渐丧失了面对现实的能力.从这样的思想背景出发,那么周作人"从琐屑下手"的文章作法,就不仅仅是趣味与常识的问题,而牵涉到对平常人的生命和感情的呵护,亦即对"真实的生命"的呵护问题.  相似文献   

18.
曹艳红 《科技信息》2008,(16):288-288
在我们中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为一些问题感到十分困惑,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不能很好的把握。从观念上还不能很好的加以区别和密切二者的关系,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这一问题。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前提,只有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体教结合”战略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从5个方面分析"体教结合"战略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不足、体育、教育"两张皮"、教练(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和读训矛盾等,针对以上问题,从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开源节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加强教练员(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培训、进修、奖励工作;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设置运动项目等5个方面提出推动"体教结合"这一宏伟工程顺利进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以解放出来,拥有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一个全新的闲暇社会正信步向我们走来。在闲暇社会中,现代德育出现闲不育德、德不体闲等新问题,由此,要求现代德育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开展一系列反映青少年学生闲暇生活特点和要求的、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德育活动,即闲暇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