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信息系统领域的本体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系统工程V模型开发设计思想应用于知识系统的需求分解,并将知识系统的领域本体分为概念本体和任务本体两大部分。其中概念本体描述知识系统的静态知识,任务本体描述知识系统的动态知识。以一个简化农业种植结构配置知识系统为例,建立了系统的应用本体求解模型。这种基于需求分解的领域本体建模方法具有面向问题和应用、实效性强、执行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MVC模式在力学模型的可视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OOD中的MVC模式应用于力学模型的计算机可视化表示中,建立了使用UML描述的静力学计算的概念模型,基于MVC模式的系统逻辑模型及基于Java语言实现的物理模型和原型系统,提出了一种从概念模型到软件系统演变的OOSE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 GIS 系统的特点及用于建立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信息管理系统模型的优势,阐述了开发系统模型的设计思路与系统应用的整体方案,给出了基于 GIS 的工艺流程信息管理系统模型的描述与表达方式,介绍了系统模型框架的搭建、设计参数的确定与图形数据元素的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4.
车辆实时动态仿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车辆动力学实时仿真的要求提出一种新的建模方法.将悬架系统视为车身与车轮之间的无质量复合约束,基于这个概念建立了动力学、运动学和静力学自由度完全独立的轿车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将仿真结果和道路试验及ADAMS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基于侧倾/力矩中心理论建立的车辆实时仿真模型相比,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面向车辆具体结构,可分析车辆内部作用力,并能更准确地描述悬架在水平方向的导向作用、与应用传统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的模型相比,该方法解决了车辆模型仿真实时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汽车动力学中应用路面激励,基于滤波白噪声方法建立了路面激励的描述。分析了Simulink白噪声生成模块,基于滤波白噪声描述建立了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确定了空间下截止频率。基于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建立了汽车两自由度振动四分之一系统Simulink模型,在城市行驶的B级路面和车速范围对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车轮动载荷和车轮加速度的车速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滤波白噪声描述建立的路面激励Simulink模型和汽车两自由度振动四分之一系统的Simulink模型,既可以再现路面激励,也可以用于分析汽车振动响应量的车速特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装配的产品信息模型建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支持产品的概念设计以及CIM,并行工程等先进思想的实施,需要建立集成产品信息模型,而集成产品信息模型的建立应该基于装配而不是零件,为此提出了基于装配的产品信息模型。该模型应用虚零件的概念描述产品的功能,装配等信息,应用实零件的概念描述产品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7.
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MDA)是OMG为充分利用基于UML的建模技术并分离软件系统的抽象描述和具体事项而提出的。模型转换对MDA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对于同传统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测试部分同等重要的模型转换中的验证和有效性确认(V&V),目前的研究比较少。为此,尝试提供一个基于MDA上下文的模型转换性能的验证框架。该框架用于验证原模型包涵的性质,检查源模型与/或目标模型的各个元素是否通过模型转换规则实现了语义等价。同时,采用EMFAPI开发了一个用来分析Tefkat语言描述的模型转换规则的verifier原型系统,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型组件技术的通用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离散事件动态仿真软件可重用性差的缺陷,提出了基于组件技术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基于组件技术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通用的模型接口及原型实现,开发了类似Matlab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仿真环境,该仿真工具通过拖放创建模型,联线建立模型间逻辑联系,并在炼钢连铸车间物流仿真中得到了运用。该设计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其他柔性制造系统的仿真应用中。  相似文献   

9.
文[1]提出了反应式系统的一种抽象并发计算模型;本文在此基础上给出反应式系统并发描述的程序语言模型,重点阐述和剖析基于共享变量模型的两种语言-转换图和文本语言,分别给出它们的语法及进程间通讯机制的描述,并建立抽象计算模型结构到这两种语言结构上的映射。  相似文献   

10.
基于SVG的图元对象描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提出了一种基于SVG文件格式的图元对象描述模型,该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描述图元的几何形状,应用属性以及与外界的交互功能,利用图元属性的继承与重载等机制减小描述图元信息的数据量,给出了该模型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一个具体实例,实践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减轻网络传输的负担,减少用户界面的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现代系统理论,对地理系统的确定、地理系统的识别、地理系统的建模与预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柔性装配系统的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排队网络的基本理论研究了柔性装配系统建模问题,对系统中阻塞与饥饿状态、传送延时以及分裂流、合并流等进行了分析和建模。结果经仿真和实验证明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Human centred robotics (HCR) concer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kinds of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robots that will be used in environments coexisting with humans. These systems and robots will be interactive and useful assistants/companions for people in different ages, situations,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utors' current research work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theory and technologies for HCR applications, based on inspiration from biological systems. More specifically, both bio-mimetic system modelling and robot learning by imitation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and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4.
采用Bell-LaPadula(BLP)模型的风格及其表述方法,讨论了信息过滤器一类系统的安全模型框架。提出的过滤器模型框架扩充了BLP模型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BLP模型不仅适用于操作系统的建模,而且还适用于其它的一类系统建模。  相似文献   

15.
对于未知的非线性系统 ,利用误差滤波方法 ,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模糊调节器的设计方法 .根据模糊系统的逼近性质 ,非线性系统可以表示为线性参数化模型加上一建模误差项 .当建模误差项满足线性增长条件时 ,分析了算法的鲁棒性 .利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证明了算法的全局稳定性 ,并且系统的状态收敛于零的某一邻域内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专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几个方面的应用原理,并简介了作者研究的4个实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液压大系统模块式建模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元件模型和由元件模型生成系统模型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该建模方法建立了液压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实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模型正确,建模方法可靠。这种建模法易于计算机辅助建模和仿真,具有动、静态仿真合一的特点,能使用户在计算机仿真所需的建模简单化,数学模型通用化,适用于大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相似文献   

18.
针对BP神经网络算法在用于函数逼近时,存在着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的不足,提出基于RBF(径向基函数,Radai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的建模与优化方法,并以典型复杂系统联合制碱工业过程为例,利用神经网络算法的强大学习能力建立RBF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优化研究。以联合制碱工业过程中的煅烧工段为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显示RBF神经网络的优越性,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点过程模拟网络攻击,根据系统对攻击可能导致的状态建立了网络系统状态转换概率矩阵,从而基于系统对攻击的反应建立了网络系统生存性的数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应用自组织理论推出了一个结构模型,属于福克-普郎克方程形式;再根据其简化模型,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系统的定态及动态特性做了初步的分析。得出了社会治安系统可能产生的分歧现象,并由此得到一些有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