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热湿迁移机理出发,通过在液相渗流中引入毛细滞后的影响,彩用液相运动的最小梯度假设,建立了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在考虑毛细滞后效应时传热传质的较普遍的模型理论,并对方程中的热湿迁移特性系数进分析,为进一步发展确定热迁移特性的有效实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蒸发状况下土壤中热湿迁移的非稳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计算不饱和土壤中热湿迁移的二维数学模型,对蒸发状况下土壤中的热湿迁移过程进行了非稳态数值分析,探讨了土壤热湿迁移对环境参数和土壤内部参数(质地、结构参数)的动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3.
织物热湿传输机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织物的热湿传输机理模型的发展,介绍了服装面料的热湿传输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织物的传输特性,获得了以大气压力、湿分、温度为参数的三参数织物热湿传输模型。与现有的织物热湿传输模型不同,该模型从宏观上考虑了纤维的解吸等温特性对织物特性参数的影响,并且考虑到了毛细压力、重力、大气压力、蒸发凝结等作用下的气、液传输,以及气液流动、辐射对温度分布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一个算例,分析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计算不饱和土壤中热湿迁移的二维数学模型 ,对蒸发状况下土壤中的热湿迁移过程进行了非稳态数值分析 ,探讨了土壤热湿迁移对环境参数和土壤内部参数 (质地、结构参数 )的动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土壤非饱和区热迟迁移机理的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导出了非饱和区含湿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给出了一维非稳态热湿迁移的定解条件,从而建立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土壤非饱和区热湿迁移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搭载于中国第 22颗返回式卫星上气泡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结果. 考虑到液池上部存在未被排出的气泡, 首先通过 6 个测温点的温度数据, 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温度场进行了修正. 单个气泡热毛细迁移的数据显示本次实验的Ma数范围达到98.04~9288, 极大地扩展了国际上实验获得的Ma数的上限. 并获得多组双气泡迁移相互作用位移、速度曲线. 通过分析双气泡热毛细迁移时相互影响的实验结果, 证实了热毛细迁移中小气泡被大气泡超越时会引起小气泡迁移速度的降低, 在两气泡半径比比较大的情况下, 小泡迁移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停滞.  相似文献   

7.
多孔介质毛细压力-饱和度的滞后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种不同窄筛分沙样进行吸湿-排湿实验,获得了两种不同湿迁移途径下的毛细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吸湿-排湿过程有明显的毛细滞后存在,而且沙样的粒径愈小,滞后效应的影响愈显著.传统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使用Leverett-UdeⅡ方程进行数据关联,由于J函数忽略了毛细滞后的影响,方法并不十分有效.使用突破压力和恢复压力作为能够表征滞后特性的特征压力,并对吸湿及排湿过程分别按实验数据拟合形状函数,结果表明,能更好地关联实验数据及拟合吸湿-排湿曲线.  相似文献   

8.
根据多孔介质的孔隙及颗粒的大小和多孔腔内水分的静态分布特性,将封闭腔内含湿多孔介质的流动与传热划分为低Da数与高Da数两类流动问题。同时采用二维无量纲非稳态模型对低Da数封闭多孔腔内的热湿迁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低Da数多孔床的传热特性及内部湿分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9.
建筑多孔围护结构的热湿耦合迁移会严重影响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以及建筑结构,而建筑热桥往往是发生湿迁移和湿积累最严重的部位。与建筑主墙体相比,热桥受多维效应的影响,热湿耦合迁移更加复杂。为探究建筑中不同部位的热湿耦合迁移,从而精准计算建筑热损失,首先分别从一维平壁墙体和多维热桥两个角度阐述了多孔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的研究进展,然后分析了多孔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对建筑的作用。多孔围护结构尤其是其中的热桥等复杂建筑节点处的热湿耦合迁移对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及建筑结构有着重要影响,热湿耦合迁移模型、热湿耦合迁移实验等相关研究也亟待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0.
土壤热湿迁移实验与数值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蒸发状况下土壤中的热湿迁移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也相应条件作了数值模拟,所得结果能够相互验证,在此基础了阐述了土壤中热湿迁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渗流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研究的发展。从多相渗流和扩散迁移机制出发建立以温度、压力和饱和度为基本变量的实用化三参数模型。该模型由一组描述水-汽质量守恒、空气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成。利用该模型对埋管的热过程、砂土物性测量、毛细滞后现象、回湿过程、突发高温作用下多孔介质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和冻融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了模型的进一步应用,仍需对束缚水饱和度以下毛细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获取方法、非饱和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边界效应和滞后效应的物理机理等方面深入研究。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溶质的运移更是一个饶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三参数渗流模型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的发展,系统地介绍了三参数渗流模型概括的基本传递机制和物性数据,特别是松散介质的物性数据的获取方法。以埋管周围砂土内的传热传质动态过程研究为例,给出了不同边界条件的描述,介绍了介质物性数据及初始温度、含湿饱和度等的确定方法。最后,给出了常功率加热条件下,浅埋水平管道周围温度、含湿饱和度以及压力分布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多孔介质对流干燥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含湿毛细孔介质干燥过程的相变现象,建立了相变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模型中以残余饱和度将多孔介质划分为湿区与干区,湿区和干区以“蒸发界面”动态边界相互耦合.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多孔介质一维干燥过程进行了计算,数值解表明:干区是等速干燥与降速干燥的分界点;干燥初期多孔介质压力升高,温度下降;随后在等速干燥段温度分布保持不变,在出现干区时再度升高.干区出现的初期,蒸发界面向多孔介质内部推进的速度较慢,在到达介质厚度10%左右时出现转折,随后推进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4.
对基于AMTEC(Alkali Metal Thermal to Electric Converter,碱金属热电转换器)的毛细多孔吸液芯建立轴对称恒温相变模型,通过求解多孔芯区及液体通道区热质传输控制方程得到毛细多孔芯中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工质流量、入口温度、多孔芯厚度、孔隙率和有效孔径等参数对压力、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最大毛细力与回路压降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多孔芯有效孔径的适用范围和提高多孔芯性能的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与三维两相流蒸发模型比较,文中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以碱金属为工质的毛细多孔吸液芯和液体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与传统工质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非饱和多孔介质热湿传输的一般数学模型,此模型引入了在非饱和多孔介质中同时发生热质交换的多种传输机制,以使质量、动量和能量方程得到改进.引用由Whitaker建立的体积平均法,讨论达西定律应用于非饱和多孔介质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Breakthrough phenomenon during fluids percolating through wet saturated porous layer is widely met in the study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porous media. Breakthrough pressure (BP) is a characteristic pressure that indicates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seepage within porous media. Measuring results of BP for saturated narrow-sieved sand are reported here. The curve of BP varying with the height of porous layer was obtained.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indicate that BP is independent of the height of particle packed layer if thick enough; however, when the height is less than a certain critical value, BP diminishes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height according to a universal scaling law.  相似文献   

17.
开槽结构多孔芯体强化沸腾传热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槽改变了多孔芯气液流动结构,不仅改善从核态到膜态沸腾特性,而且使沸腾滞后减轻,沸腾工况更加稳定.为了考察开槽对沸腾传热的影响,根据多孔介质多相流动理论,建立了水平热管多孔芯体沸腾过程一维模型,计算了临界热负荷随开槽密度的变化,确定了最佳开槽密度,分析了开槽尺寸和多孔芯特性对开槽密度的影响,为实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粗糙多孔保温层内部的热质耦合传递过程广泛存在于能源利用、机械隔热等工程中,为了更加真实地体现该热质耦合传递过程,将粗糙的孔隙通道描述为短周期正弦变化的毛细管道,根据达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牛顿冷却定律,同时考虑粗糙度和粗糙密集度两个影响因素,提出了粗糙毛细管道的渗流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模型,分析了粗糙表面对渗流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流系数模型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渗流系数与面积分形维数、粗糙密集度呈正相关,与迂曲分形维数、粗糙度呈负相关;对流换热系数与渗流系数、粗糙度和粗糙密集度呈正相关,与面积分形维数、迂曲分形维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流动换热问题在动力工程、化学工程、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超临界CO_2气冷堆、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超临界压力流体对高温壁面的发汗冷却等工程设计优化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多孔介质内超临界压力流体流动换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准临界温度附近强烈物性变化、多孔结构迂曲流动通道、浮升力等因素对换热通道局部对流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是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另外由于高温高压实验难度大、数据处理方法较复杂,多孔介质内超临界压力流体与固体骨架之间的内部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研究非常少,致使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在多孔介质内超临界压力流体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同时加强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多孔介质内流动传热的局部对流换热性能和内部对流换热性能研究,对于多孔介质结构传热性能评价和工业应用关键设备的设计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eparation variables with additio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new methods of separation variables are proposed, and two algebraically explicit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the gener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set of non-Fourier and non-Fick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porous media drying are derive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se solutions is simple and clear, and they are valuable for computational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s benchmark sol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