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整体状况入手,梳理出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及文学在中国文学领域的发展及变异,从而寻到一条中国先锋文学由启蒙主义向存在主义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罗曼蒂克之爱”(romantic love)是个汉语里没有的词,也可以说代表着汉语里所没有的一种感情。圆桌骑士兰斯洛特与王后吉娜薇的浪漫故事早在1170年就有了文字记载,好莱坞永恒的经典《卡萨布兰卡》产生于1942年,但是这两个故事看起来如此相似。可以说12世纪的罗曼蒂克之爱,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至今仍然主导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对以《绿化树》为代表的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的“游戏”与“改写”。正是《绿化树》等文本触发了中国女性作家试图创建女性文化文本的深层思考。《叔叔的故事》之出现 ,意味着男性中心文化视阈唯一局面在文学中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日本中世时期军记物语《太平记》中引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的引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日本对中国文学的选择、取舍和吸收。对比中国文学中和《太平记》中李杨故事,考察出了李杨故事在日本传播的情况,了解了中日文学理念的不同,可以说李杨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及在日本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5.
《坟墓里的旗帜》展现了福克纳书写其独立文学王国中人物的强烈欲望。在约克那帕塌法世系“门槛上”,黑人元素成为小说家创作灵感及作品升华的珍贵源泉:一个有名姓的黑人家庭被首次植入有着悠长家世的白人家族,黑人作为南方现实生活的参与者与塑造者得到更多个性化刻画。因此,就种族主题而言,虽然刻板化的黑人形象依然存在于目标故事中,但《坟墓里的旗帜》胜《军饷》一筹,并与后者一起代表着作家职业生涯的利好开端。  相似文献   

6.
通过有关薛仁贵和薛丁山的中国民俗故事与西方的奥狄浦斯情结进行联系对比,力图描述这个中国民俗故事所透露出来的人类的原始情感类型,即奥狄浦斯情结。从而说明我国的民俗文学与西方文学及民间神话一样,在揭示人类情感底蕴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的当今时代,赫尔巴特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观、教师观遭到强烈的批评。因此,重新审视、准确把握赫尔巴特教师观的本真涵义,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从《圣经·创世篇》谈到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英雄主义,也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盘古、女娲、燧人、神农,谈到他们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神话与现实的区别只是时间——这句话也许就是说,我们儿时所听到的故事,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中国的神话,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揭示出了地域文学中的“时空悖论”;空间,即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它所独具的地方性,时间,即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之所共有的时代性,于是窨的地方性特色要通过时间性的传统文化来表现,时间的时代性价值要通过空间性的主流文化来体现,四川省著名的地域文学作家,“巴山作家群”90年代的代表作家贺享雍的新作《怪圈》,对解开这个“时空悖论”的纽结,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创作探索;化时空矛盾为审美张力,变民俗文化为艺术表达,寓主题象征于自然风物,用现代叙事讲传统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主编寄语     
在校党委的支持下,作为切实提高学报的稿件质量和学术品位的举措之一,今年,校内外一批颇具科研实力的中青年学者应邀成为了我刊的特约撰稿人。开春时节,我们陆续收到了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其中,刘忠诚的《文学:‘生活经验版’与‘心灵经验版’》,从创作和阅读两个层面对文学进行了本源性追问。在这种追问的进程中,作者于不动声色中一点点地拆除了将文学仅仅囿于“生活”和“生活经验”的传统樊篱,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认识文学,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能性。胡银根的《人文精神涵义等若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典籍英译中存在着官职翻译错位的现象,文化的差异和译者的轻视是导致翻译错位的重要原因。我国古代官职名称的翻译可以采用对应法和解释法。对应法能让目的语读者轻松地了解原文意义,还能传递我国的文化因素,但其使用局限性大。解释法可以运用于多种情况,但在文化传递方面要弱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得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四个意思,分别是:领会旨趣;犹得志;及第;称心,满意。但这四个意思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了“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意思。“得意”连用较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最初并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词,而是一个词组。直到明代,“得意”才演变成一个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相似文献   

13.
词义引申的本质是两个词义之间的认识“联系”,两个词义由认知格式控制,产生理据认识结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沟通实现引申。据此,本文分析古代汉语单音动词义互补格式的引申类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的疏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权威性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其释义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该书所涉古词语占全书相当比重,但其释义问题较多,可以说古词语是其释义的盲区。这也是该词典研究的冷角。今选明显失误的若干条进行辨正,按致误的主要特征分为四个小类:一、不明古名物而误;二、混淆近似事物而误;三、不解词素义而误;四、不辨旧注,未利用文物考古资料而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促进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悲剧文化对尤金·奥尼尔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他不仅在悲剧的题材、模式、主题以及悲剧精神等方面继承了古希腊的悲剧文化,还以其自身的经历,独特的认识视角、生存洞察力以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阐释现代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也为人本体生存的真实状况提供了解释的依据,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净化人们的心灵,赋予生命以崇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王淑杰 《科技信息》2010,(9):238-2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是最富于文化色彩的语言文化之一,本文从喻体、喻义两方面阐述了俄汉语比喻的异同,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俄汉各自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发掘的图像资料与古文献的相关记载出发,探讨轩辕帝与有熊氏的关联:一方面检讨远古"熊图腾"的成因,说明文学与人类学的多元视角和知识视野对追寻远古失落之文化记忆的作用,并昭示其融入国学谱系后的效应,尤其是在"释古"方法上的推动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试图经由中国古代的例子,探讨人类学中国话语之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红色”(red)在中英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翻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琼 《科技信息》2010,(9):230-231
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各种各样的颜色随处可见。颜色作为一种视觉效果,从理论上讲人们对它的感知是一致的,因此不难发现“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有相同的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和语言本身以外的因素(如民族因素和习俗因素),“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又有不相同的象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意义的异同对中英文中翻译互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滥觞生成超越——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流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最乐意创作的题材之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从滥觞生成到超越,月亮意象实现了时空的跨越、意义的增值。探究它的流变过程和传承体制,乃是对中华月亮文化的重新解读与体认,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对话、思维对语言的超越、意对象的超越。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前理解,加深对于涉月作品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