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世纪以降,中国传统的本土化文学批评理论被流派纷呈的西方批评理论所遮蔽与压抑,因而舶自西方的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界占据主导之势。然而,边缘化的本土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并未彻底隐匿,其内在的血脉在现代仍在不断流通与递承。意境论批评及感悟式批评即是这一承继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理论景观。这种反人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在西方批评界再掀波澜,并迅速由西方蔓延到全球。这种批评理论主张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主要观点是针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神话”和“东方寓言”等等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形式主义与批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批评"之宗的批评思想,形式主义批评不仅在历史上名声显赫,对于当代批评理论建设亦仍具有其重要意义。人们通常以"排斥内容"来对其加以批评与实际情形不符。但迄今看来人们对其误解多于理解。形式主义文论以与"材料"相对的"形式"概念的推出骁勇,将审美批评引入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它对艺术活动的"自治性"的强调,对于把握艺术内容的特殊意义迄今仍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取得了十分可观的实绩,但也在对西方理论的盲从中丧失了其应有的理论创造的冲动和能力。本文从批评的问题意识、价值立场和现实阐释力三个方面论析了其在当代原创性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所应有的功能。批评的这种功能如能充分实现,将成为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政治学理论在解释中国的政治现象时,其分析框架和理论解释力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者提出构建"本土化"政治学理论。本文讨论的政治学理论的"本土化"构建是基于中国政治现象的观察创新地构建"本土化"的政治理论。这个理论构建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范式转移的过程。政治学"本土化"的研究路径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个案式研究理论框架、比较研究理论框架、区域研究理论框架和通则式研究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左联"是为政治目的而成立的文学组织,其进行的文学活动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这种重政治斗争的特质,决定了其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非左即右的极象模式.革命或反革命、胜利或者死的双向极反,导致了其理论批评动辄上纲上线的基本态度.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左联"有较大成就,但其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仍延续"左联"模式,必然有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是应该引起世人反思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批评方法在中国学界出现始于2004年,其标志是当年6月和8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湖北宜昌举行的把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方法加以讨论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以及当年10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第5期发表的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同西方的伦理批评相比,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其鲜明特点,即它将伦理批评转变为批评文学的特定方法,从而使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具体的文学问题;它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概念取代伦理批评的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批评话语;它通过范例分析,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文学伦理学批评才有别于西方的伦理批评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8.
焦明甲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6):51-52,62
运用比较方法对弗莱的作为文学解读理论的“原型批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批判研究,一方面指出这一批评理论在西方文学解读理论发展史上的继往开来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一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9.
在经过了早期的作者中心批评与近代作品/文本批评的此起彼伏后,当代文论又经历了接受/反应批评的崛起与衰落,从而使文学批评思想完成了一个大轮回。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简单的历史循环,而表明了文学作品的意义的超越性,也对作为一种实践诗学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综合"要求。因而对作为一种现代批评学说的阅读理论进行认真总结,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当代批评实践,进一步完善批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0.
雷纳.韦勒克的八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他对西方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理论的历史性研究。本文主要从这部著作在韦勒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据的地位,以及韦勒克批评史研究对20世纪美国文学界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对其重要意义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1.
神话原型批评由西学东渐到生根本土,经历了从弗莱理论向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延伸与转化。其倡导者和实践者大都具有明确的学科建构意识,他们力图借助人类学观念来促成国学的更新,以实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转型为终极目的,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的范畴。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研究,为西方理论“旅行”中国提供了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兴起于20世纪的80年代,一直都受到西方的各种文化学说的影响.本文将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由来开始讲述,而后从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论进行分析,再运用西方解构主义的理论等三个方面来论证.本文论述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中批评理论的文化渊源,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借鉴学习了西方的各种文化学说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但是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之上继续探索出属于中国所特有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批评追求自由,强调个性解放与情感至上,它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达理想与愿望。通过对浪漫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的回顾,分析了浪漫主义批评理论的贡献与缺陷,从而尽可能地使浪漫主义批评理论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批评界盛行主张文本自足性的宗教批评,将批评应有的意义自行放逐.有鉴于此,萨义德因应时事地弘扬世俗批评,奋力从文本的迷宫中突围.理论上看,萨义德的世俗批评突显了现世性与境况性、抵抗性与自省性、越界性与对位法的美学品格.实践上看,萨义德的世俗批评从文学音乐批评走向社会历史批评,再转向国际政治批评,世俗性步步加强,而文艺批评既是他世俗批评的开始,也是其归宿.  相似文献   

15.
开放的批评——读《批评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毅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109-112
《批评的剖析》是弗莱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体系。在这本书中,弗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宽宏的眼界为理论界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文化批评体系,打破西方原有批评理论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16.
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评言语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中西方国家由于文化模式,思维定势的不同,人们在实施批评言语行为时使用的语用策略也存在差异。了解英汉批评言语行为语用策略的异同,能帮助第二外语学习者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批评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生态电影批评既来自生态批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美学和电影学等学科的支撑和经验积淀,同时也在建构自身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和突破,呈现出对电影生态和整个人类文化发展态势的自觉关注,显示出极大的活力。在剖析西方生态电影批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面对当下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研究纷繁错杂、缺乏体系的状况,对当代生态电影批评理论资源的梳理,以及对其建构维度、发展趋向的考察,皆能为夯实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的基础及进一步建设具有当代性的理论话语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批评的尴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着一种尴尬的生存处境,文学界和批评界一片混乱,到处是漫骂和媚笑,除此之外就是"失语"和"缺席".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理论的尴尬、批评家的尴尬、读者的尴尬三个方面入手,去剖析尴尬的病根,让我们看清造成批评的尴尬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列斐伏尔在1974年法文版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指出人类社会中的空间已经 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自然空间虽然仍然是社会过程的源头并且不会完全消亡,但现在主宰人类生活的却是社会空间.他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即空间在根本上是依靠并通过人类的行为生产出来的.每个社会都会生产自己的空间,空间也暗示了对社会关系的容纳和掩盖;以往人们考察的只是空间中的生产,而现在应该转向考察空间自身的生产.本文基于这个思想,将生态批评设置在一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空间内,通过我们对于生态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建构,形成一个新的生态文化空间模式,这个空间模式不仅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反思和修正的参考意见,同时也是确保子孙后代身心健康得到保护的成长空间.那么,在生态批评空间中,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就是翻译.即通过语内翻译将中国古代生态哲思的文言文、医古文翻译成现代人能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行动指南,同时,在不同语言、文化、社会和种族之间,探寻生态正义和生生不息的内涵,从而丰富生态批评理论,推动生态批评空间生产出更多更新更好的生态空间出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雷蒙·维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研究策略的理论探析,发现其对"关键词"的研究贯穿着批评实践阐释的重要维度,这与维廉斯关于语言是社会性、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观念密切相关。对"批评实践阐释"关注不够正是当下国内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的缺憾所在,弥补这一点,在中西文论的互释以及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