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模型对2010—2016年河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关系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16年河南省产业转移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转移和创新集聚格局都呈现以郑州为核心的等级递减圈层结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核心—边缘"格局越来越明显;②河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分布格局极不协调,且以产业转移集聚主导为主。创新产出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中地区,并且有向豫北豫南地区扩展的趋势;③河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不均衡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原因在于河南省创新水平提高显著,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趋缓;④信息化水平、开放度、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不一致指数呈正相关;基础设施水平、创新联系、创新集聚效应、科技人才与不一致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空间布局对充分发挥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10—2016年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皖江城市带的集中度都高,而皖西、皖北、皖南的大部分地区集中度低;2)安徽省大部分地市的产业转移集中度超前于创新产出集中度,皖江城市带除了合肥市、安庆市外以及皖西北大部分地区的不一致指数都呈上升趋势,皖西以及皖南大部分地区的不一致指数呈下降趋势;3)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不均衡指数呈波动-稳定-明显上升的阶段特征;4)安徽省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科技投入,但产业转移的溢出效应作用同样较显著.FDI、传统基础设施条件、科技人才、经济发展和科技政策的作用也相对较大,通讯基础设施水平和创新联系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
运用耦合模型、改良脱钩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2008—2017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度水平不高,时序变化不大.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吻合性,郑州、商丘等市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较大,时空演化稳定,但空间差异显著.整体上河南省各地级市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脱钩类型有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2种,2008—2017年各地级市脱钩类型变化较大,局部地区的脱钩状态有所优化,但总体上相对脱钩和增长连结城市比重高于绝对脱钩城市比重.能源利用效率、科技投入、承接产业转移是影响河南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其中科技投入对环境污染作用最大,但河南省的环境污染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能源利用效率与工业发展、科技投入等因子交互后对河南省的环境污染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2007—2014年省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4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整体呈现"U"型演变趋势;省际间绝对和相对差距均呈扩大态势,有类马太效应特征,低效率地区对高效率地区"追赶效应"不显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空间格局上不均衡;供给效率全局趋势上东西向自东向西递减,南北向呈倒"U"型格局.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我国省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具有正空间相关性,随时间演进呈现"分散—集聚—分散—集聚"的演变模式;高高集聚区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于西部及东北地区,高低与低高集聚区则集中于两者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环境污染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我国环境污染的时空演变和时空分异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影响我国环境污染强度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不断上升,从0.482增加到0.586,环境污染状况总体呈加重趋势;空间格局上,环境污染程度由重到轻的分布规律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科技创新、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等因素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环境治理不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不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6.
构建综合当量死亡率指标分析建筑业安全形势,采用泰尔指数、空间马尔柯夫链方法来分析2007-2016年建筑业安全形势的区域差异及区位分布的时空演变. 研究发现,建筑业安全形势总体有所好转,区位呈现出由均衡分布向高度聚集“波动式”扩散的特点;区域内差异远远大于区域间差异,且西、东部地区差异波动显著,中、东北部地区差异趋近平稳;建筑业安全形势存在不同水平的俱乐部趋同,且具有较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表明领域环境对安全形势的转移存在影响,然而,区域环境对不同时间段的类型转移产生非对称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南省2007、2012、2017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运用规模分析、优势分析、基尼系数、重心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强度等数理统计方法与Arc GIS可视化技术,对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时空演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河南省A级景区规模度整体呈上升,优越度呈现先升后降的状况.(2)10年间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不均衡现象大大缓解;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重心偏于西北方向,但是空间重心有向东、向南偏移的趋势.(3)A级景区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加强的态势;5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匀转变,5A级以下景区则呈现空间集聚加强的趋势,主要集聚于城市周边和旅游价值较高的地区.(4)自然因素起到基础性影响作用,社会经济、交通通达性对景区的空间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2):100-105
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等研究方法,选取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并构建区域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模型,分析各省辖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集聚水平降低;各省辖市之间旅游产业集聚度差异显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豫西、豫北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其他地区集聚水平较低.最后,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黄河中下游54个市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Super-SBM Model)、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10—2019年黄河中下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生态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且年度间和市域间生态效率差异显著。(2)2010—2019年黄河中下游的生态效率评价值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升-降-升”的演变趋势,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地区两端生态效率较高,中北部地区生态效率较低的格局。(3)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全局自相关特征显著,局部空间关联集聚特征不显著。黄河中下游市域生态效率的Moran’s I值呈现“先减后增再减”趋势,空间依赖性先减弱后增加再减弱。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其多尺度研究对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借助多维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多维度、多尺度视角研究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市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市域土地利用多样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中西部偏高,南北两侧偏低的递减格局,整体优势度指数偏低,但其空间格局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间低的异质特征,均匀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地市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分布特征.(2)县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多样化格局整体上呈现沿江地区高、沿淮地区低、江淮之间居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集中化指数空间格局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现递阶下降的分布特征.与市域尺度相比,整体优势度较为明显,且各县区呈现以沿江低优势度指数地区为轴线,以霍邱县、寿县和石台、铜官山区等高优势度指数地区为两翼的非对称性"凹"字型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优化布局对于区域产业调整、制造业发展,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视角分析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从区域视角来看,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在时间维度上,只有郑州得分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较大,其他省辖市则变化不大;在空间上差异明显,郑州集聚水平处于绝对优势.运用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分析,时间维度上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有异化的趋势,但从空间角度来看,除濮阳外产业结构整体变化不大.②从行业视角来看,在时间维度上,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分行业和整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都大致呈倒"V"形分布,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且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较高;从空间角度来看,市域范围内,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及各分行业集聚格局整体相对较稳,局部变动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呼和浩特市2000—2020年人口与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呼和浩特市人口与经济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示: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旗县人口外流严重;人口与经济不均衡分布加剧;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呈以玉泉-回民为核心向四周降低的“核心-外围”分布格局,并且人口与经济进一步向核心区域集中;呼和浩特市已经转变为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人口与经济分布耦合性不断上升。最后从建设“呼包鄂”城市群、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实施人口迁移等方面提出推动呼和浩特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维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产业偏离份额等方法,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对2003~2012年间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空间格局进行了多方面的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呈现出梯度变化,且各产业空间格局变化各异,其中,第一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减弱,地域分异特征显著;第二产业逐渐增强,且集聚效应较弱的地市逐年边缘化发展;第三产业变化并不明显,仅扩散效应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区域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2)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结构大体合理,竞争力差异较大;3)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中有10个转出行业、12个扩散式转入行业、13个集聚式转入行业,其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呈现无序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1997-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并在Geoda软件支持下对各区县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将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划分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等3种划分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1997-2011年研究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具有较高空间集聚特征但呈下降趋势;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局域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和研究区东北部.重庆主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集聚程度高;研究区东北部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口集聚程度低.为了降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均匀程度,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向研究区东北区域倾斜以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回流;并且研究区东北区域也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可采取改善重庆主城至研究区东北区域的交通条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1997—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并在Geoda软件支持下对各区县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将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划分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等3种划分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1997—2011年研究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具有较高空间集聚特征但呈下降趋势;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局域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和研究区东北部。重庆主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集聚程度高;研究区东北部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口集聚程度低。为了降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均匀程度,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向研究区东北区域倾斜以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回流;并且研究区东北区域也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可采取改善重庆主城至研究区东北区域的交通条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苏红霞  张洁 《河南科学》2019,37(4):684-688
以2007—2016年陕西入境国际游客数量为样本,以空间集中指数模型,亲景度模型和竞争态模型分别分析了陕西入境国际客源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入境国际客源的空间集中指数出现了由平稳—分散—集中—分散的过程,亲陕度模型呈"N"型分布,虽然亲陕度数值下降,但是亲陕国家数量上升;竞争态模型中时空差异显著,客源市场结构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17.
张改素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19,37(10):1708-1720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莫兰指数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省域、市域、县域3种尺度对200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从内部差异看,不同尺度下全国、两大经济带、四大板块基本上表现出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且差异程度降低的趋势特征,这一特征在县域尺度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省域尺度看,中东部多数省区表现出逐步下降或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一些欠发达,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省区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特点.②从空间自相关与集聚现象看,全国、两大经济带、四大板块在不同尺度下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虽然近期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不同集聚程度的增强;而从各省区看,县域尺度下表现出不断增强的正相关且集聚效应明显,市域尺度下差异较大且部分省区规律性不明显.③从空间分异格局演化看,极高、高、较高等类型区在西部地区明显减少而中等及其以下差距区个数逐渐增多是其主要的格局演变特点,在西部县域尺度下变化最为明显;东部除极少数较高差距区外,其他均处于中等及其以下类型区,逐渐向低层次、均衡化空间格局转化;中部格局变化相对不大,大多单元均处于较高、中等或较低差距区.由较高、高、极高组成的"楔子"型的大范围集聚连片区在县域尺度下凸显,但空间集聚的程度有所下降.④从空间关联类型看,以HH区、LL区为主导且总体表现出HH区增加、LL区下降的趋势,但各尺度的差异化特征不同.从空间演化看,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并产生大范围连绵分布区,近期向中部扩展的趋势明显;显著LL区虽在中东部城市群核心区、城镇化高水平区集聚分布,但在东北、西北集聚的范围较大且连绵态势明显;显著HL区与显著LH区分布数量少且未形成集聚分布,显示出极化与塌陷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河南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有效利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等定量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密度等方面探讨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各地市之间乡村旅游点分布不均衡,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市域范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多核心带动式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受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交通条件、政策因素、资源禀赋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区位熵指数和竞争态模型,探讨中国滨海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发展的竞争态势.结果表明:中国滨海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典型区域空间分布呈三级分化格局,泛珠三角重心地位稳固,环渤海相对落后;典型省市之间的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和资源导向性,即经济发展越好、旅游资源禀赋越高的省市其专业化生产水平越高;典型区域间差异逐步缩小;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增长极的极化作用显著,发展相对放缓,次级增长中心发展潜力较大.文章最后从旅游合作、政府主导和产业要素优化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均衡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20.
众创空间在各地大量涌现,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创业新的空间经济景观,对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以全国2 46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数和地理探测器对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及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 众创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但集聚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2) 研究时段内众创空间的核密度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东高西低、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陆的弓型格局,且密度差异显著,时间变化上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演变态势;3) 分形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状态,集聚主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展开;4) 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府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资本市场以及科教文娱投入对众创空间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