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方法,通过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的综合比较,认为苏北整体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提升期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与此同时,苏北经济发展无论在规模、水平与结构,还是在质量与效益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强化区域分工合作等促进苏北经济跨越发展的系列举措.  相似文献   
2.
关中地区区域开发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关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潜力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开发、点轴开发—网络发展的空间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3.
乡(镇)域规划图是村镇规划的主要成果之一.本文就其分类、特点及其设计原则、内容和编绘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总强度与隶属度模型,探讨苏北地区的空间范围.根据熵值法确定徐州为苏北的中心城市,以徐州为中心划分出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根据经济联系强度、隶属度等对苏北地区28个县市进行了空间重构,初步将苏北地区划分为3大区域,并结合相关分形理论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徐州城区、丰县、沛县、睢宁、新沂、邳州、宿迁城区、连云港城区、沭阳、东海、泗阳、泗洪、赣榆、灌云14县市构成了以徐州城区为中心的徐宿连区;淮安城区、灌南、涟水、盱眙、洪泽、金湖、响水7县市构成了以淮安城区为中心的淮安区;盐城城区、射阳、建湖、阜宁、东台、滨海、大丰7县市构成了以盐城城区为中心的盐城区.  相似文献   
5.
从生产、商贸、信息、交通、科教、金融、医疗和文化8个方面建立起城市中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首位度等相关方法,以地级市区为研究单元,对2012年淮海城市群内主要城市的中心性、规模分布和区域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徐州是淮海城市群的首要中心城市,在生产、商贸、交通、科教、金融和医疗方面的中心性最强,但其首位分布并不显著。徐州的城市中心性不显著,且与临沂、济宁、连云港差距较小。  相似文献   
6.
关中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 ,行政范围包括西安、铜川、渭南、宝鸡、咸阳等5个地级市 ,面积5.55×104km2 ,1997年底总人口为2085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552.6万人。该区主体位于渭河冲积平原(北部包括渭北旱塬 ,南抵秦岭北麓)、陇海铁路沿线 ,区域经济比较发达 ,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一、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1.科技和智力资源密集 ,劳动力素质较高关中地区目前拥有各类技术人员65万多人 ,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约13万余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机构涉及到工农业、科技情报、交通通讯、航空航天…  相似文献   
7.
丰富多采的矿产资源为甘肃省城市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传统粗放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资源浪费与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单一,综合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及产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运用基尼系数产业构成及其变化的产业效应分解方法,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进行产业分解.结果发现,1996~2012年,该区地级市经济总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过程,总体上呈现扩大态势.从基尼系数的产业构成来看,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增加值份额过高,且相对集中分布所致;从基尼系数变化的产业效应分解来看,引起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的集中效应与结构效应,且集中效应大于结构效应,而综合效应较小.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第三产业对区域差异变化影响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维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产业偏离份额等方法,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对2003~2012年间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空间格局进行了多方面的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呈现出梯度变化,且各产业空间格局变化各异,其中,第一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减弱,地域分异特征显著;第二产业逐渐增强,且集聚效应较弱的地市逐年边缘化发展;第三产业变化并不明显,仅扩散效应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区域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2)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结构大体合理,竞争力差异较大;3)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中有10个转出行业、12个扩散式转入行业、13个集聚式转入行业,其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呈现无序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社会网络分析和功能多中心性等模型与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2~2012年间淮海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态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淮海城市群的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空间结构较为紧密,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对均衡,并已处于城市群的快速发育阶段,且有向成熟城市群过渡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以下特征:淮海城市群的内部联结度逐渐增强,网络结构趋于稳定;处于极化态势向均衡态势的过渡期,空间多中心性特征初现;存在着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