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探究水分对无烟煤低温氧化阶段放热特性的影响,完善水分对煤自燃影响的机理。以不同水分含量的白皎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C80热分析实验,将不同水分含量煤样的初始放热温度、总放热量、各阶段放热量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白皎无烟煤在不同水分含量条件影响下煤样放热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煤样的初始放热温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总放热量、热量变化不同阶段的放热量及持续时间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分含量为16. 34%时放热量较高,煤自燃的可能性也较大,但初始放热温度与总放热量间不存在相对应的关系。煤放热过程具有典型的分段性,分为缓慢放热、放热量减小和快速放热3个阶段,其中快速放热阶段持续时间最长,该阶段放热量占总放热量的比例超过84%,是造成煤体热量积聚的最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就完善水分对煤自燃影响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签密可以在一个逻辑步骤内实现加密和签名2个功能,与传统的先加密后签名或先签名后加密相比,节省了计算量。与使用双线性对的密码方案相比,不使用双线性对的密码方案在计算效率上有着很大的提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不使用双线性对的无证书签密方案,在随机预言模型下对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证明,并对方案进行了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所建立的铁矿石烧结过程传热数学模型,对某钢铁企业烧结机的常规烧结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深度的料层最高温度分布,并通过烟气温度计算值与测试值的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对料层本身所含热量和可利用热量的计算并结合料层最高温度合理取值,得到以0.04 m厚度为单元的各料层燃料含量合理取值,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燃料合理分布的优化方案。与常规方案、基于平均分层的标准方案在料层最高温度稳定性、最高温度所在区域、冷却速度以及燃料含量的对比结果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和节能性。  相似文献   

4.
归纳逻辑程序设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逻辑程序设计是逻辑程序设计和机器学习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先概述了归纳逻辑程序设计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对归纳逻辑程序设计学习器进行了分类和形式化定义,并给出了学习器的质量标准;按划分的类型分别讨论了归纳逻辑程序设计学习器的主要求解算法;进一步指出了归纳逻辑程序设计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归纳逻辑程序设计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温度是热学最基本而核心的概念之一,对它的理解似乎要伴随热学、热力学的全过程,而对它的定义却不得不于整个理论之首。国内现行这方面教材对温度的定义方式主要分为两类,通过对两类定义方式的分析对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逻辑、方法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既有农宅如何将外围护改造与被动式改造相结合,提升农宅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以石河子郊区某既有农宅为例,分析农宅合理的外围护改造方案,研究农宅南墙被动式设计的最佳方案。通过改造前后的室内热环境的实验测试表明:采用提出的外围护结构改造和南墙被动式改造方案,改造后的室内温度相比改造前,提升温度可达10.9℃。供暖初期,农宅改造后的耗煤量降低至改造前的34.86%,被动式供热降低了11.85%的供暖能耗。被动式改造后的农宅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所需维持室内温度的辅助热量大幅降低,为本地区其他农村住宅被动式改造提供了改造方案和运行经验。  相似文献   

7.
选用气煤,预先在程序升温装置中分别氧化升温至80,120,150和200℃,原煤作为对照组,探究煤复燃的热量传递规律。采用激光导热仪FLA457分别测量空气气氛中原煤与预氧化煤在30~300℃内的热物性参数,对热物性参数进行拟合分析,并探究其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30~300℃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热扩散系数先减小后增大,比热容逐渐增大并趋于平稳,导热系数逐渐增大。煤样的热扩散系数变化率以及导热系数变化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比热容变化率逐渐减小。在相同温度下,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增加,热扩散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导热系数逐渐减小,并且原煤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均大于预氧化煤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此外,比热容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大。实验结果对于煤火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某钢铁企业年产390万t烧结矿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和局部非热力学平衡双能量方程模型,建立烧结矿竖罐内气固稳态传热模型,并借助Fluent软件及其二次开发平台,以回收的空气热量和空气为判定基准,对不同操作参数对竖罐内气固传热过程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回收的空气热量和空气随烧结矿入口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随烧结矿颗粒直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随着气料比的增加,回收空气热量的增加趋势逐渐变缓,空气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随着空气入口温度的升高,回收的空气热量逐渐减少,空气则逐渐增加。在实际操作工况改变时,通过气料比的调节可达到最佳气固换热效果,获得最大的空气。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交流电为电源的加热板电热器的加热热行为 ,建立了传热模型 ,用数值方法求得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计算结果表明 :温度的变化周期与加热源的交变周期完全一致 ,且其交变周期为电压交变周期的 1 2 ;振幅大小与平均加热量q、加热源周期τq、总热容 ρcV及单位温度变化的换热量aA有关 .定义振幅准数 ,根据计算结果找出了振幅与振幅准数等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青年科学》2013,(2):65-65
何谓冷辐射不妨先从很容易感受到的热辐射谈起。冬季烤火或使用取暖器时,人体与火源、热源并非直接接触,而是有一段距离,但人们却感觉到温暖。这其实就是热辐射的作用——也就是温度高的物体以辐射的方式向人体传递热量。而人体遭遇冷辐射时,过程则是相反的——作为温度相对较高的人体,在接近诸如墙壁、地面或其他较冷的物体时,热量就被较冷物体吸收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控温热箱法相变墙体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填有相变材料的空心砌块所砌成的相变南外墙为研究对象,利用控温热箱装置研究其传热性能。研究表明:相变墙体的热惰性强于普通墙体,相变墙体对温度和热流的衰减与外界温度波幅的大小和平均温度有关,当外界温度波幅越大、外界平均温度与相变材料平均温度越接近,相变墙体对温度和热流的衰减和延迟效果越明显。所以相变墙体适合用于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当相变温度与外界日平均温度相当则节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5组外包不同厚度防火涂料的C80高强混凝土试块的高温后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了氯离子渗透性随涂料厚度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防火涂料厚度≥30mm时,高温后氯离子渗透性基本不变;当防火涂料厚度为20~25mm时,高温后氯离子渗透性低于常温C50混凝土;当防火涂料厚度为15mm时,高温后氯离子渗透性相对较高.综合考虑后认为,厚度20 mm的防火涂料可同时发挥抑制高强混凝土高温爆裂和降低高温后高强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性能测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实测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露点式冷却器可以使出口干球温度在进口湿球温度以下.固定进口湿球温度时,随进口干球温度的增大,出口干球温度和温降增大,效率降低;固定进口干球温度时,随进口湿球温度的增大,出口干球温度增大,温降和效率减小,并且随进口相对湿度的增大,出口干球温度增大.进出口干球温差随进口干湿球温差的增大而增大.该冷却器一、二次风量比最佳值为1.5.  相似文献   

14.
埋深对井巷温度场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深部开采带来的热害问题,基于地质学和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热害矿井巷道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初步研究了巷道内部温度场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巷道温度场对埋深敏感,温度场的变化符合由快到慢的变化规律,温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呈阶段性递增,这对于矿井热害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建勇 《山西科技》2010,25(3):111-112
通过对生化法(SBR、A/O)处理低温生活污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培养的污泥随着水温的降低,微生物的种属经过自然的筛选和淘汰,能够逐步适应低温的自然环境,A/O处理低温污水的效果可接近正常温度的水平,SBR低温运行由于泥水分离效果变差导致有机物去除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Cu为例,在考虑德拜温度随温度,原子质量变化后,利用统计物理理论对低温下的金属热膨胀系数及其同位素效应进行了定量的探讨,结果表明;同位素各组分含量对金属热膨胀系数的影响随温度,组分含量而变化,该变化可以定理求出;温度较低时变化较快,较高时较慢。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横向多晶硅二极管的CMOS兼容热风速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并试制了一种采用多晶硅横向二极管作为测温元件的CMOS兼容热风速计,该风速计的加热元件和测温元件均采用多晶硅技术制造,工艺与CMOS兼容,对横向多晶硅二极管的温度敏感特性调查发现,其正向电流随温度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显示该多晶硅二极管具有负的电压温度系数,其值约为-1.8mV/K,非常接近单晶硅上PN结的电压温度系数-2mV/K,采用CMOS工艺试制由8个横向多晶硅二极管组成的风速计结构,并实验测量了其风速和风向敏感特性。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自然暴晒下汽车乘员舱内的温度场-流场模型,考虑车身传热、车内空气流动和人体散热的影响,对乘员舱内传热过程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暴晒升温试验和制冷降温试验分析制冷模式关闭和开启2种工况下乘员舱温度动态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制冷工况下前排的冷却效果比后排好,但垂直方向上局部温度差异较大,人体表面存在较大温差.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较吻合,并发现前、后排的热不均匀性在冷却风作用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制冷初始阶段(10min内)乘员舱的温度变化较为剧烈,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大.研究成果对优化空调设计和提高汽车的乘员热舒适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感应电机定子绕组进行直流温升测试,可以在避免转子温度干扰的条件下,有效分析和验证定子的散热能力。然而,定子绕组温升实验存在耗时长和难以获得绕组最高运行温度的问题,而利用热模型计算所得的绕组温升精度又较难保障。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热网络模型和参数估计的感应电机定子绕组温升测试方法。该方法通过热网络模型描述定子绕组温度的变化,再利用定子绕组温升实验的若干样本数据,结合参数估计原理,准确获得热网络模型参数,从而对定子绕组的整个温升过程进行有效估计。结果表明:在完成参数估计后,定子绕组热网络模型可准确获得不同电流条件下的定子绕组温升过程。因此,所提温升测试方法不仅可节约温升测试的实验时间,还可获得实验中无法测量得到的定子绕组最高运行温度,为电机定子绕组后续设计与改进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吸附在金属铜基底上的外延石墨烯为例, 研究了空穴浓度随温度的变化,探讨了空穴浓度和基底以及温度对金属基外延石墨烯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空穴浓度随温度升高而非线性增大,铜基底外延石墨烯的空穴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率小于石墨烯的相应值;(2)与石墨烯相比,基底的存在使铜基外延石墨烯的空穴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要迅速增大,态密度在电子能量为0时的值要增大,而态密度极大值相应的电子能量(称为最可几能量)变小;(3)铜基外延石墨烯的态密度随空穴浓度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中,随空穴浓度的变化为线性,而随温度的变化为非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