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正> 夏、商和西周三代曾因其青铜文化高度发达而被冠之为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然而在这辉煌灿烂的文化现象的遗留──今天出土的众多青铜器物中,人们却难得见到几件青铜制作的农具,而展现在人们眼前更多的仍然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下的木、石和蚌等有机质制作的原始农具。青铜时代青铜农具的出土何以如此稀少?这曾是在史学界引起过广泛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从理论上说,能否正确破解这个历史之谜,将直接关系到对我国三代社会时期生产力状况的估  相似文献   

2.
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为:青铜农具数量增加、种类增多、使用范围扩大,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有所提高,农田水利有所发展,西周王朝对农业的重视。西周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储藏粮食,储粮形式仍为地上仓房和地下粮窖,储粮分国家储粮、王室储粮和私人储粮,国家储粮来源于剥削奴隶劳动取得的收入、田赋和掠夺,国家储粮主要用于军费、王室、祭祀、救灾等方面,国家整个储粮由地官司徒负责。  相似文献   

3.
对华北农具进行了生态与社会文化的考察。研究指出,农具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同时,农具及其使用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被内化为村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展现并生成着一系列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4.
依据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的主线,根据各地特别是秦国出土铁制器物的情况,探讨冶铁替代冶铜制品的动因与过程,发现中国古代铁工具、农具替代青铜大约在战国时期,大部分是用生铁和生铁脱碳处理制成,中原地区较周边地区略早;秦汉封建王朝建成后完成了替代.铁兵器替代铜兵器延续时间较长,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以考古报告中记载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为对象,通过对50多年来出土铁器和农具的数量、地域及种类的统计和分析,初步揭示了铁农具在秦汉时期的使用范围和推广程度,并指出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农具的推广是秦汉时期我国农业飞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铜器和铜文化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在铜器研究方面,提出要在合金配制及功能应用上开展广泛深入研究.在铜文化研究方面,提出要研究真实、全面、多元的铜文化.在研究领域方面,提出要另辟蹊径,深入一般人未予关注的领域,如工具、农具、超高锡青铜刃具等等,并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浅论青铜礼器与中国青铜时代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福贞 《开封大学学报》2007,21(1):26-29,48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不仅十分发达,而且其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中国古代青铜器使用的突出特点是作为礼器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礼器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青铜礼器作为维护奴隶制宗法礼制社会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即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异常发达的青铜礼器折射出青铜时代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MC尼龙的性能特点,并与青铜作了对比。在橡胶开炼机青铜瓦失效后用MC尼龙瓦替代时,论述了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系统梳理已发表的汉中商代青铜容器的分析数据可知,汉中青铜容器总体上属于铜锡铅三元合金技术体系,与本地风格的弯形器和璋形器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器型纹饰、铸造工艺和合金成分,认为汉中青铜容器应有多个来源,包括郑州、安阳、盘龙城、三星堆、关中等地区,商代晚期的仿制容器可能为本地所产.汉中商代青铜容器以含高放射成因铅器物为主,本土冶铸生产也使用了高放射成因铅矿料,说明汉中不但参与了商代青铜制品的流通,也参与了金属资源的分配与流通.商代晚期汉中本土冶铸生产是在其他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下出现的,对金属资源和青铜技术的追求也促进了汉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锋"考     
在中国传统农具中,“锋”是什么样的农具,长期以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文章首先介绍了有关专家学者关于“锋”的各种观点,然后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锋”作了系统考究,形成了对“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历史上确曾有过名称为“锋”的农具;“锋”应该是尖刃的、不用畜力曳拉的、主要用于中耕的镢类或铲类多用途手工农具;《王祯农书》记载的“锋”可能是古“锋”的一种形式;近代云南大理地区仍在使用的一种尖刃锄,则可能是古“锋”另一种形式的孑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调查和民族志资料,对老挝克木鼓纹饰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认为其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克木人以鼓面光体为中心,构建了一个由纹饰组成的神圣的求雨空间。正是透过此空间,克木人在农耕生产中建构了其与神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2.
Inter-diffusion of elements between the tool and the workpiece during the turning of aluminum bronze using high-speed steel and cemented carbide tools have been studied. The tool wear sampl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M2 high-speed steel and YW1 cemented carbide tools to turn a novel high strength, wear-resistance aluminum bronze without coolant and lubricant. Adhesion of workpiece materials was found on all tools' surface. The diffusion couples made of tool materials and aluminum bronze were prepared to simulate the inter-diffusion during the machin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ool wear sampl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diffusion couples. Strong inter-diffusion between the tool materials and the aluminum bronze was observed in all samp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diffus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ool wear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3.
运用考古学材料论述青铜时代早期不列颠的社会状况。青铜时代早期的不列颠农耕畜牧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青铜工业诞生、葬俗发生变化和巨石建筑的构筑,展示了史前不列颠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内涵和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献中关于铜鼓传说的记栽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铜鼓来历的传说;一类是反映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民间对铜鼓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伏波造鼓、诸葛造鼓和孟公造鼓,这些传说和历史关系密切,反映了西南人民对马援、诸葛亮及孟获三位有功于他们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关于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则反映了古时岭南人民对铜鼓的崇拜。  相似文献   

15.
云南楚雄出土春秋时期青铜戈的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铜戈的表面镀层含锡量和含铅量都比戈内部高,镀层和戈体有明显的分界线,其次,对取各个部分的腐蚀产物进行分析并对腐蚀机理进行了探索。文章对古代青铜器的保护和研究当时的冶炼技术反相关文化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G-M低温制冷机装置,以磷铜网加铅球填料回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得出了G-M制冷机回热器内部氦工质温度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对流换热的场协同理论,对比分析采用磷铜网加铅球作为回热器填料的对流换热性能;针对不同填料类型的回热器进行了G-M低温制冷机整机换热性能对比实验,得出了提高整机换热性能的磷铜网与铅球的填充比例。  相似文献   

17.
彝族烟盒舞起源于原始的狩猎祭祀,与彝族“跳乐”、“跳弦”等民间舞蹈同源异流。彝族进入农耕社会后,烟盒舞开始以高梁杆、牛皮、铜鼓为乐器,加之与彝族男女青年“吃火草烟”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固定套路和配器的民间舞蹈,并由单一向综合性、复合性演变,成为深层彝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云南祥云县红土坡石棺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这些铜器制作精美,类型丰富,堪称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为进一步研究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对20世纪80年代两次发掘祥云红土坡石棺墓所出土各类铜器(包括剑、矛、钺、斧、锄、动物模型、杖首)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的铜器材质主要是红铜或低锡青铜,含锡量很低是该墓葬群出土铜器的一大特点。这些铜器主要用作随葬明器,少数兵器为实用器。个别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已经出现了在合金中加铅的技术。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数器物表面镀锡。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探索洱海区域青铜时代金属技术及其文化面貌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宁乡青铜器之谜"困扰了几代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至今仍未彻底解开。据宁乡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专家关于宁乡青铜器与炭河里遗址属同一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炭河里古文化入手,通过对有关青铜器发现资料、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地名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等进行疏通和推论,认为炭河里遗址的生活族群是三苗,且炭河里遗址是古三苗国在商末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地。三苗国商代地域包含了赣西北、鄂东南、湘水下游和资水下游,而西周时期仅留有湘水下游和资水下游。最后通过对三苗地域内商周文化遗存等相关资料的分析,为"宁乡青铜器之谜"寻找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古三苗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