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元代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在 2 0世纪虽未充分展开 ,但学界已对若干课题作了初步探讨。人们注意到民族文化融合、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崇尚文儒的国策、民族和阶级矛盾、商业经济、娱乐文化、东西方交通和国家开放等文学发展背景方面的因素。对文学性质的研究 ,人们主要从俗文学兴起、少数民族文化为文坛注入新的因子等方面考察。元代文学的特征 ,一般被归纳为传统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各种文学样式都得到了发展、传统的雅文学产生新变等。学界普遍将元代文学分为前后两期 ,但对分期断限和各期面貌、特点的认识稍有出入。元代是古代文学发展转型期的最后阶段 ,从此俗文学成为古代文学史的主流。这一点也得到普遍、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学要表现“深厚人性”的价值取向,李健吾在其话剧创作中表现了人性本善、人性向善、惩恶扬善的积极上进的人性理想,呈现出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浓厚的文化意蕴,是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主题的继承与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既是对当时文坛某种文风一定程度的矫正,也是对主流文学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论者一般认为,元代馆阁诗人群体是在“元四家”时期才形成的。但据现存“雪堂雅集”等资料考证,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个以馆阁文人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已经形成,并开始活跃在元代诗坛之上,支撑着元初诗坛局面,维系着诗坛命脉,引领着元代诗坛的走向,延续着元代诗坛以馆阁文人为主流的发展趋向,对有元一代馆阁诗人占据诗坛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4.
唐代江西文风昌盛,涌现出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学校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原百姓的南迁,地方经济的繁荣,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地方官员的激劝是促进江西文风昌盛的重要因素。透过唐代江西文风昌盛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元代江西泰和词人曾允元一直是文学研究史上缺乏关注的对象,千百年来,除了史籍偶尔见载一下,基本无人问津,以至于事迹湮灭,生平难考,有关曾允元的名字和个别词作在历史的流传变迁中较为不一,有必要对其做一些梳理和辨析,以补文人生平研究之空白。文章认为,曾允元与曾舜卿并非一人,而怀可才是曾允元之字,新元之际曾以儒学教授为职。  相似文献   

6.
元散曲中很多作品以前代文人为吟咏对象。有些文人被元曲家们反复咏叹,比如王粲、白居易、屈原、陶渊明、刘伶、王子猷等。元代文人的特殊处境是元曲家们青睐这些文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吟咏中不仅可以透视元代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体认元代文人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在至元元年(1264年)议罢世侯前的半个多世纪,山东东平的严实是最著名的世侯之一。他凭借着自己的影响,营救、保护了一批故金儒士,恢复了惨遭破坏的东平府学;沿袭金代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使了金元之际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尤其是东平府学承继的以"辞藻庄严绝俗"为优、"以学问词气"为大手笔、"以著文作诗相高"的金季文学风尚,对于草创之初的元代文坛具有开启意义。至元年间(1264—1294年),以官居朝廷的东平府学师生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文人群体,他们的诗文唱和是至元(1264—1294年)初大都文学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两宋以来,文风鼎盛的江西产生了众多文化世家,它们在文化思想的形塑、前行中厥功至伟。清代新城陈氏即是其中的代表,陈门诸子在承延江右文风,参与建构"桐城派",引导传统文化的现代赓续和转型,以及接续古典书法艺术等方面均享有盛名。迄今,尚无专论关注、分析陈氏家族,而对此作深入的探讨是拓展江西地方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清近代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元代散曲是元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元代歌妓是元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元代散曲中的歌妓和歌妓创作的散曲都反映了她们的生活和心理。本文立足于此,通过具体散曲的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突出歌妓与文人及其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鄱阳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自宋代以来经济富庶,颜真卿、范仲淹等人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江万里的殉难、理学的盛行使得文人崇尚忠孝节义,元代鄱阳文人辈出,文学创作兴盛。叶氏敦节义、重文学的家族传统与鄱阳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12.
宋元之交的江西文坛,出现了两股文学风潮:一是刘辰翁的奇险,二是谢枋得的悲壮。刘壎在此基础上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古文思想:文章应该出于自然,反对刻意仿古,也反对刻意求新;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重视文章的结构布局,也重视文章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袁枚对于“情”的认识明显比前人更深刻,在重“情”方面也大大超过了他们。不过,在这一点上,学者们仍然注意不够。他们往往只是从“性灵”的角度来论述他的诗学理论,使他的诗论中“情”的意义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传统范围之内,而忽略了其中创新的内涵。其实,袁枚诗论中的“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情”代“志”;以“情”求“性”。袁枚的这种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卢照邻长于文、赋,艺术成就与诗歌比肩,文体样式包括骚体文、辞赋、应用文三种类型。卢照邻追慕屈原的人格精神,为文多慕楚骚,《释疾文》、《五悲文》可谓代表。艺术特点:上承屈骚精神强烈的抒情色彩,以景写心、自然贴切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5.
诗话在元好问研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宋韦居安《梅磵诗话》、明瞿佑《归田诗话》、明都穆《南濠诗话》、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清翁方纲《石洲诗话》等,大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引起过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比较而言,近现代学者撰著之诗话,利用则比较薄弱。其实,这些后出的诗话,亦散存大量的遗山研究资料,如加以蒐辑、整理、利用,既可使遗山及其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链条趋于完整,又可觇近世诗风趣尚之流变。这一文学史料学的拓展,对当下的元好问研究,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性学者,袁昌英的学术背景和学者气质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使她在中国现代女性书写里程中展现一种别样的风采。她在戏剧创作中自觉地运用现代西方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女性生命体验,取得了较大成功;在散文创作中,她在表现女性独特和细腻的感受时,也呈现出一种智慧和从容的学者气度。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中国历史上"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小说却不同于一般海派的写作风格,往往在情爱纠缠之中,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殷切关怀。不管是早期《传奇》对世纪末小人物苦难庸俗的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中后期对政治的谨慎回应,张爱玲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帝王的文艺思想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所统治时代的文学发展。作为清代的第二任帝王,康熙不仅通过一系列文艺措施规范当时文坛走向,而且以帝王之尊,操觚染翰,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各体文章以垂范当世文人及后代文人,更为直接的是他还通过与身边文学侍臣诗酒流连,构建了一支支忠实于皇权的御用文人群体。总之,康熙正是以其独具的政治优势左右着其时的文人心态和文学生态,在清初乃至整个清代文学史演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在南宋文坛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转益多师、善于学习前人密切相关。其中,韩愈的影响不容忽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韩愈作品为辛弃疾大量引用,韩愈的"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文为戏"等文学观对辛氏影响甚强,韩愈"以文为诗"、奇崛险怪的诗歌艺术对辛氏创作的影响也很大。韩愈对辛弃疾创作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二人审美趣尚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探索辛氏仰慕韩愈的原因及辛氏文学观和创作风格的渊源,此外,由这一影响,也可见出辛氏词艺与韩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