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拉康的他者理论将"自我"归结为"他者",自我身份的认同形成于自我对他者的认识过程。作为文化符号转化的翻译活动,他者文化成为我族文化一种想象的投射,翻译过程的文化解读与诠释就成了以我者为中心为实现自我文化认同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他者的现身使得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文化接近、文化操作和文化融合。在我者与他者的重叠共识中,文化意识的交融不断加强,自我文化可以形成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新动力,文化的解读便会踏上以"他者"之石、琢"我者"之玉的征途。  相似文献   

2.
针对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具体英译案例里的诸多失语现象,从“他者”哲学视角,提出了强调“自我”保障文化场内在需求、尊重“他者”正视文化差异、并寻求二者融合统一的对应策略,构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真实身份及他异性,助力本土革命红色文化话语重塑,促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中国形象"是一种想象性的建构物,是一整套内含话语机制的隐喻符号系统。这个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根据需要被创造出来的。这个他者形象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在历史的延续与断裂的张力中不断转变的过程,构成了"时而乌托邦,时而黄祸地狱"的隐喻系统。本文就这一过程,对"中国形象"在文化形象变迁过程中如何进行"他者"身份的变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在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个"独特"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更是他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身份的与众不同。作为当代文坛最重要作家之一的张承志,由于历史、文化、信仰、血缘、性格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身份认同体系。尽管张承志拥有多重身份,但是其文学创作所一直坚守的底层情怀和反抗气质从未改变,这也是理解张承志文学创作深刻内涵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取消"农民工"称谓是一种社会话语实践。结合历史和文化的语境,该话语清楚地显示了在不同时期谁在/不说话,说什么和怎么说。取消"农民工"称谓的真正话语主体是学术界和网络媒体,在整个话语传播过程中,缺乏农民工自身的话语。取消"农民工"称谓的话语为农民工构建了同一文化体下的他者身份。同时,话语主体还通过一系列的话语修辞策略构建了一个"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形象,印证了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观众研究、文化研究和非主流美学研究等方面论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中存在的一种关注个体和尊重差异的精神趋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将电影研究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联系起来,探索观众的多元认知,质询电影"再现"的真伪,鼓励文本的多样阅读和互文本的"对话"关系,并尽可能地尊重他者和另类群体在电影表意中的声音,向欺骗性的和支配性的电影结构和观念发难。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哈尼夫.库雷西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少数族裔作家。他的《郊区佛爷》是一部探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危机等热点问题的杰作。面对生存困境与应对身份危机时,小说中的移民采取了不同的身份策略:采取“否定”策略的移民以悲剧性的死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采取“协商”策略的移民在印英文化的“间隙”中找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两种不同的命运结局表明库雷西对建构新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反本质主义立场,隐含着他对英国主流文化霸权及其种族歧视的深刻反思与深度批判。  相似文献   

11.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形象”是一种想象性的建构物,是一整套内含话语机制的隐喻符号系统。这个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根据需要被创造出来的。这个他者形象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在历史的延续与断裂的张力中不断转变的过程,构成了“时而乌托邦,时而黄祸地狱”的隐喻系统。本文就这一过程,对“中国形象”在文化形象变迁过程中如何进行“他者”身份的变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发端,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呈现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宗教构建着一个民族的独特身份。"林中空地"是一处独特的空间,以其特殊的宗教仪式构建着一个黑人族群的宗教身份。白人集团——"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和书写者——以基督大爱的名义,介入黑人的空间,规训社会空间的秩序。于是,基督大爱完成了《宠儿》中黑人们的宗教身份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罗德亚德·吉卜林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其作品《丛林故事》对故事中人物的他者身份进行了探索,作品反映他者的身份形成与身体外形、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有关,这也是他者获得主流社会身份认同的障碍。但作品也暗示了这种差异并非永恒不变,并积极探索了他者通过自身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对进入内地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本科生实施教育补偿是民族融合和教育脱贫的重要举措,探究教育补偿背景下少数民族本科生身份构建状况具有实践意义。从一所内地高校选取15名参与者,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再把访谈转录成语料库,在此基础上逐级编码。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本科生进入内地高校就读后,从节日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认知了自身身份差异,在习俗规训和认知偏见中经历了身份挣扎,最终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学生""一家人"等自我身份认同,从而完成身份构建。少数民族本科生的身份构建由历史面向未来,与其早期文化体验不可割裂,因而应在民族文化多元尊重的基础上得到教育补偿。少数民族本科生身份构建源于其物质、精神和社会经验自我,教育补偿应更加重视非经济补偿,注重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促进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吴大志 《科技信息》2012,(20):205-206
"他者"是当代西方文论,尤其是后殖民理论话语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建构、确认和巩固殖民者自我形象不可缺少的一个对立面。文章从富于特色的"他者"立场出发,通过细读《等待野蛮人》、《耻》等作品,揭示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冲突的血腥一面,解读作品中主体与他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中心与边缘,强者与弱者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犹裔文学巨擘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以独特的视角与真实动人的细节叙事讲述了美国犹太移民的生存境况和在异质文化下寻求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作品中的男性典型形象在美国主流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冲撞下,遭遇身份困境与身份迷失;在身份抉择的过程中,由于同一文化对不同文化主体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典型形象对文化身份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自我与他者”已构成当代人类学理论、文学乃至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取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一个根本观念的转变;在对待异族或异国文化时不再强调主次或主客之分,研究者和阐释者同对象的关系,不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我与你”式的对话、交谈和聆听。这种转变有助于人类学更新它的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成果,从而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朱天心的《古都》,以一种个人怀旧的"回望"视野,以记忆之城、现实之城、"他者"之城的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台北乡土性家园想象、后现代性的失乐园想象、第三世界殖民性和乡土性的多元文化身份的想象与呈现,打破了普遍存在的"后现代性"一元中心想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电影《刮痧》里许大同一家在异乡美国的工作、生活经历,阐述了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在"治病还是家暴、情感还是法理、面子还是侵权"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探讨达成文化主体间际性的一些策略,如角色的重新定位、文化移情的培养以及和而不同的接纳,提出了在他者文化环境下华裔一族文化身份认定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既要沿袭传承,又要与他者文化相互理解、共存互补、走向多元、创新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