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自从Goldberger及Treiman等考虑到費米相互作用中的重正化效应并改进了Feynman及Gell-Mann;Sudarshan及Marshak所提出的普适V—A型相互作用以来,在β衰变的实验中已得到支持。因而进一步利用改进了的普适型费米相互作用来分析μ~-介子被原子核的俘获的过程,由此验証裸粒子V—A型費米相  相似文献   

2.
利用考虑到重正化效果的普适V-A理论,本文计算了μ~-被Be~7俘获后跃到Li~7的基态与第一激发态的俘获几率,Li~7核第一激发态的极化,以及由此跃迁到到其基态时放出γ光的圆偏振度。其中对于不同的超精细结构态分别进行了计算,计算过程中,采用了壳层模型的原子核波函数。并假定忽略二次效应下,S态的四个核子没有参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出发,讨论了(1/2)~+重子的轻子型弱相互作用。按照结构模型的观点,(1/2)~+重子是由三个基础粒子构成的,重子的轻子型弱相互作用(包括轻子衰变、μ俘获和中微子反应。)是组成重子的基础粒子弱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构成重子的某一个基础粒子和轻手相互作用转化成另一个基础粒子,在作用过程中另外两个基础粒子不  相似文献   

4.
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物理世界对称性的基本观念。50年前的这一重大发现引发了物理学界对基本守恒定律的全面检验,导致了C,CP不守恒的发现;促进了弱作用理论的蓬勃发展,如提出了普适弱作用V-A理论,提出并检验了弱矢量流守恒等;从而迅速导致了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本文较详细地回顾了1957年宇称不守恒的实验检验及其后的这一段历史,并从历史的角度对相关问题给出了适度的物理诠释;文末对弱作用作为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调控者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可能触发者进行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近年来,利用么正对称性理论讨论基本粒子强相互作用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个理论也已被用到弱相互作用领域中来。Cabibbo假定了强相互作用粒子的弱流属于SU_3群的八维表示,并应用了所谓“单位长度”的假设较好地解释了轻子衰变问题。他的工作不仅统一地解释了介子和超子的轻子衰变几率,而且给出了对β衰变的矢量耦合常数(G_v)与μ衰变常数(G_μ)之间微小差异的满意解释。一系列作者应用八重态理论讨论了非轻子衰变问题,在某些假定之下,他们都得到了一个三角形关系(Lee氏三角形)。最近的实验表明,这一关系与实验符合得相当好。但所有这些工作实际上都只是考虑了有效的Yukawa型的非轻子弱相互作用,因而无法与轻子过程相联系。反之,若由Cabibbo所给出的流来计算非轻子衰变,所得几率至少比实验小一个数量级。(同时,由于Cabibbo理论中没有△S=-△Q的流,过程∑~+→n+π~+应通过复杂的强相互作用重正化效应而进行,不能直接作唯象处理。)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1.96TeV质子-反质子Tevatron对撞机D0实验中,测量了pp→Z/γ→e+e-过程末态电子电荷前后不对称分布.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测量了基本物理常数弱混合角sin2θW=0.2309±0.0008(stat.)±0.0006(syst.),以及Z玻色子与up-/down-轻夸克V-A耦合常数.这是迄今为止与轻夸克相关有效弱混合角、以及Zqq相互作用常数最精确的测量结果,从而为检验标准模型提供了新的实验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V-A型等效费米弱作用哈密顿计算了v_1+P~(31)→S~(31)+1(1=e~-或μ~-)的反应截面。  相似文献   

8.
利用Langanke等人给出的新的弱相互作用理论,分析了在超新星前身星阶段,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的影响.分析中屏蔽势采用最近Itoh等人用线性响应理论导出的结果.表明在高密情况下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率的影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費曼—盖尔曼和夏馬克森德香所提出的費米子之間普适弱作用理論应用于β衰变等弱作用现象得到很好的結果。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的同志利用費曼—盖尔曼等人提出的費米子普适弱作用哈密頓量密度及沙拉姆所提出的强相互作用哈密頓量密度,用截断方法来处理真空极化带来的无穷大,所算出K~+介子衰变的分枝比和实驗結果符合得不錯。本文中应用同样的方法来計算π~+介子的輻射衰变。π~+→e~++v+γ(1) π~+→μ~++v (2) 的分枝比。我們的結果是W_γ:W_μ=1.23×10~(-5)。目前实驗結果是W_γ:W_μ(?)10~(-4)。后来,我們发现用这种截断方法算出来的結果和利用规范不变性算出来的結果是一样的。考  相似文献   

10.
由格拉肖(Glashow,1961),温伯格(Weinberg,1967),萨拉姆(Salam,1968)等人提出的把弱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的理论: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电弱规范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间矢量玻色子以及中性流事件的发现给予这个理论很好的实验验证,作者介绍了在这个标准电弱理论中弱规范场量子通过保持规范不变性而获取质量的Higgs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的四费密子弱相互作用理论是一个不完善的理论。虽然它很好的描述了低能的弱相互作用,例如μ和β衰变,但这个理论不可重整化无法计算高阶效应。1967—1968年提出的Weinberg—Salam模型,它用了Higgs机制把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统一在规范理论中,中间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自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提出以来,理论和实验都有了不少的新进展.在理论方面,很多工作是在改善Weinberg-Salam 的统一模型,也提出了很多其他模型,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与实验完全一致的理论.理论进展的另一方面,提出了包括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其中有J.C.Pati 和A.Salam 的  相似文献   

13.
对研究标准模型电弱相互作用和可能的新物理影响,K介子稀有衰变KL→μ+μ-是一个重要的衰变道.根据标准模型理论计算,衰变分枝比可以写为:  相似文献   

14.
描述电弱相互作用的电弱统一模型即Glashow—Weinberg—Salam(GWS)模型和描述强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组成了粒子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SM).迄今为止,它是大家普遍承认的最好的描述弱、电、强3种相互作用的理论,大量实验成功地验证了这一模型.但是,其电弱理论中为产生电弱对称性破缺而引入的Higgs粒子,至今仍未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电弱对称性破缺(EWSB)机制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正>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理论物理学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初几乎主宰了国际粒子物理学的走向,令同时代许多聪明绝顶的同行黯然失色。他24岁发现了基本粒子的一个新量子数—青异数,28岁建立了正确描述弱相互作用的V-A理论,32岁提出了强子分类的八重法(相当于介子和重子的门捷列夫周期表),35岁创立了夸克模型,40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  相似文献   

16.
用色散关系来处理∧衰变中强作用的影响,其中忽略了k介子的强作用,对中間态作了确定的近似,結果发現∧超子衰变的分枝比和实驗的偏差,比微扰論的結果还坏。§1。引言盖尔曼和費曼[1]提出了普适的費米型弱作用,成功地解决了β衰变。μ介子(?)变和π介子衰变現象,在这些現象中所遇到的弱作用,只是核子和輕子間的普适費米型弱作用。但是在重子之間是否存在着类似的弱作用,尚須討論。[2],[3]实驗提出了∧及Σ超子衰变上下不对称,所以在衰变的过程中宇称是不守恆的。馬夏克[4]等把普适的費米型弱作用推广到∧超子衰变过程中,发現如果不考虑中間过程中重粒子間的强作用,則这一理論可以解釋∧→π~- P和∧→π° n的分枝此,以及∧衰变中不对称因子等等。应該指出在超子衰变中,不考虑中間过程的强作用是不行的,因为僅是弱作用不能解釋∧超子和∑超子平均寿命的比例[5],也不能解釋Σ衰变中不对称因子[3]。朱洪  相似文献   

17.
描述电弱相互作用的电弱统一模型即Glashow-Weinberg-Salam(GWS)模型和描述强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组成了粒子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SM).迄今为止,它是大家普遍承认的最好的描述弱、电、强3种相互作用的理论,大量实验成功地验证了这一模型.但是,其电弱理论中为产生电弱对称性破缺而引入的Higgs粒子,至今仍未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电弱对称性破缺(EWSB)机制还不清楚.因此,人们认为: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问题很可能涉及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并为最终解决质量起源问题提供线索.这个问题是当前粒子物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未来…  相似文献   

18.
一般非平衡定态相变系统的普适类及临界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有普适意义的非平衡相变临界规格化模型基础上,讨论了一般非平衡定态跃迁相变的临界奇异性和可标准性,导出一组普适的临界指数标度关系及普适类及临界由于计算出的4组非平衡普适类的临界数值与目前已知的实验及理论结果吻合得非常好,还讨论了平衡相变与非平衡相变的临界联系及普适性,将平衡相变临界标度理论的结果作为非平衡相变临界标度理论的理论极限,而统一在同一理论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离子-原子碰撞过程中双微分绝对截面的测量方法,利用符合测量技术测量了0.215~1.44 MeV的一价C离子与Ar原子碰撞的俘获、电离和电子损失截面.由于本能区内入射离子电子损失截面随速度升高而增大,甚至超过俘获道和电离道截面,因此俘获道、电离道、电子损失道的测量结果是严重耦合的.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与理论上的单反应道结果比对.本文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耦合道分析,并大致给出了影响的趁势,为将来与理论比对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由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C_8PhE_9)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γ—1gC 曲线,按Rubingh 非理想溶液理论计算得到混合胶团内两种分子的相互作用常数β~M=-1.21,属于弱相互作用,且混合胶团是以活性较高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组成.还根据Rosen 理论计算了水溶液——空气界面单分子层内两者相互作用参数.结果μ=0.9时,β=1.15.和C_8PhE_9浓度固定为5×10~(-4)mol·L~(-1)的γ—lgC_(SD(?))实验相比,上述结果可能描述了表面竞争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