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将会对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人民生活、经济联系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成渝高铁沿线城市为研究区,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相互作用强度3个指标,探讨高铁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及城市间社会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通车后各站点城市的旅行时间得到大幅度压缩,可达性都得到显著改善;沿线各站点城市可达性的改善率的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线路中段变化率较大,首尾两端变化率较小;各沿线城市间的相对可达性缩小,使整个沿线地区可达性变得更为均衡;地区经济中心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同时一些中型沿线城市对外社会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明显,将成为成渝高铁沿线地区新的经济枢纽,高铁通车使地区经济朝多级化方向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选取呼包鄂榆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潜力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比分析了呼包鄂榆城市群开通高铁前(2009年)和开通高铁后(2020年)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经济联系强度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内部各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一半,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整体可达性提升显著;(2)高铁开通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呈现出“中心扩散型”发展模式;(3)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经济潜力提升显著,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各城市间联系发展更为密切;(4)高铁开通前后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出高铁可达性以及缩短平均旅行时间对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能够对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和空间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以郑徐-郑西高速铁路为例,借助时间距离测算模型、引力模型、经济潜能模型等方法,探讨了郑徐-郑西高铁建成前后对于沿线城市可达性和空间经济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徐-郑西高铁的建设使得沿线城市间的可达性显著提高,其中郑徐高铁沿线提升最为明显;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明显增强,空间经济格局呈现出由沿高铁延伸的经济发展轴和以郑汴洛都市区、西渭都市区为重要经济发展区组成的"一轴两核"的发展趋势;郑州市的区域核心地位显著增强;县级城市在郑徐-郑西高铁开通后经济发展条件改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探讨高速铁路的开通对沿线城市可达性影响,为四川省综合交通建设及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应用GIS空间分析反距离加权插值法,选取最短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及经济潜力3个指标,分析成绵乐高铁通车后,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5个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成绵乐高铁沿线城市最短平均旅行时间由开通前531.29min减少到285.82min,减少率为45.76%;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由开通前117.15min减少到60.11min,减少率为47.20%;经济潜力由开通前39 032 737.66增加到84 361 374.79,增加率为119.94%。成绵乐高铁开通,使沿线城市整体可达性得到明显改善,缩短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有利于促进研究区经济南北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欠缺研究东西方向、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速铁路的状况,以汉宜高速铁路为例,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析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运用时间距离引力模型测量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并依据经济联系隶属度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结果表明,汉宜高铁促进江汉平原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地理时空有效收敛;推动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长,有效减缓城市间联系受距离衰减的作用;促使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从“中心城市指向性”向“地域相邻指向性”转变,空间近邻效应越来越明显.通过对汉宜高铁建成前后的对比分析,明晰高速铁路建设的空间经济意义,廓清城市的空间发展导向,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指标与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高铁对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各沿线城市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明显降低,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沿线各城市日常可达性大幅提升,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变化率呈现出较强的等级性与层次性。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空间公平性的提升,全域交通可达性趋于公平分布。(2)高铁重塑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格局,高铁建设后的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沿高铁轴线分布的特点,形成以济南、烟台为经济联系网络双核心的格局。各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差异显著,以济南为核心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明显。受高铁布局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布局以济南、潍坊为双核心且中心性不断增强。最后,就依托高铁建设如何推动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高铁的开通降低了时间成本,产生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以海南环岛高铁沿线12个市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经济潜力模型,从旅行成本、区位吸引力两方面分析海南环岛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地区可达性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缩短区域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区域间可达性,由开通前沿线地区总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1 599.53 min缩短至768.15 min,可达性水平最优地区为北-东部,可达性水平最差地区为南-西部,可达性水平提升程度最大的是临高县、文昌市和三亚市;环岛高铁的开通使得海口、三亚和儋州3个地级市经济潜力得到明显提升,不同程度上增强地级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促使沿线地区经济潜力变化差异较大.环岛高铁在海南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一环、两极、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的构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石岱鑫 《科技资讯》2014,(31):236-236
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效应使城市间、区域间界线弱化,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速铁路对于沿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从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之后,不管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的学者就开始研究高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沿线城市的人口分布、生产要素、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形态等都受到高速铁路的影响。该文主要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取兰新高铁沿线9个中小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度可达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比兰新高铁开通前后可达性与旅游吸引力空间演变.选取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数、星级酒店数量、A级景点数量、旅行社数量等旅游指标建立场强模型,评价旅游吸引力.通过分析可达性与吸引力的相关性评价旅游竞争力,得出以下结论: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呈现时空压缩效应,但从空间上呈现提升不均衡态势,乌鲁木齐成为区域可达性最优点,海东成为可达性最低点;兰新廊道中段城市成为区域旅游吸引力高值区,首尾城市旅游吸引力与其经济实力不吻合,部分中小城市旅游吸引力变化率处于负值状态,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通过可达性与旅游吸引力对比,将沿线城市分为"高-高"、"高-低"、"低-高"、"低-低"4种类型,针对以上4种类型城市提出促进兰新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成渝高铁开通前后沿线站点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究。【方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选取2015和2018年为时间截面,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测度成渝高铁沿线主要站点城市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1) 高铁开通后,沿线站点城市交通可达性整体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可达性值呈中间低两极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压缩”效应明显。2) 高铁通车使沿线站点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趋于网络化,内江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旅游经济联系的第三个核心。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空间上呈现出两端强中间弱的形态,数值上呈三级等级梯度特征。4) 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协调程度处于一般水平,高铁开通带来的交通可达性改善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未完全显现。【结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成渝地区旅游合作发展战略、开发成渝地区旅游新业态,从而促进区域内交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京沪高铁为例,分析城市规模、距离、发车频次对京沪沿线城市间客流强度的影响,辨析高铁的时间压缩效应及频次效应;同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城市规模变量,分析时间压缩效应及频次效应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是否显著,得到如下结论:1)京沪高铁开通导致客流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分流,使得城市规模对沿线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减弱;2)2014年高铁空间距离变量对客流影响显著,且比2010年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小,客流对空间距离更加不敏感,引起长距离"城市对"的客流比重及客流强度上升,即高铁带来的时间压缩效应使得空间距离对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减弱;3)2014年高铁频次变量对客流强度的影响显著,高铁带来城市间发车总频次的增加,提升了中、中高频次"城市对"客流强度,即高铁的频次效应使得频次对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网建设可以产生"时空压缩"效应,为了探究山西高铁网建设对省内各地市可达性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借助ArcGIS10.3平台,基于可达性视角选取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方法,综合测度高铁网开通前后对山西省沿线城市可达性、经济潜力的变化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网的构建极大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有利于太原对省内经济集聚效应的增强,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南北轴、东西轴、东北西南轴、西北东南轴组成的"大"字形高铁交通轴线;2)高铁网建成后提升了沿线城市的经济潜力,位于网络中心的太原及其附近城市的省内区位优势显著,位于省际边界区的城市对外省联系的区位优越,将成为山西省跨省交流的战略支点;3)高铁网建成后,以太原为中心的省内0.5h核心圈、1h紧密圈、2h交流圈基本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省际3h交流合作圈正在形成,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格局日益成型.高铁网建设将为山西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城镇体系框架构建提供基础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支撑下,应用最短路径算法与网络分析技术及可达性指数,测度高铁通车前后案例区公路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采用变异系数与斯皮尔曼等级系数测算高铁的公平性影响.结果显示:①高铁从整体上提高区域公路可达性水平,极大地缩短中心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但各地可达性收益不等,可达性均衡程度降低.②高铁塑造高可达性"走廊"与"岛".加权旅行时间高变率地区呈现出"哑铃状",表明高铁沿线站点地区与南北端城市获益最多.经济潜力与日常可达性高值区向高铁沿线城市偏移,反映站点城市接收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提高;高铁沿线城市日常可达人口规模急剧膨胀,扩大沿线城市服务业的市场范围.③高铁站点依靠其在快速交通网络节点的枢纽作用,将成为区域重要的快速交通中转站.  相似文献   

14.
以兰新高铁沿线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及可达性系数等模型作为测算交通可达性的主要指标,借助ArcGIS反距离加权差值技术对兰新高铁运营前后沿线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铁运营后,沿线城市可达性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可达性与经济潜力呈现不完全契合状态.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来看,兰新廊道中部城市可达性改善程度优于廊道首尾城市;从经济潜力分析,廊道首尾城市经济潜力发展空间较中部城市更优秀,中小城市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充分考虑兰新高铁的特殊体质和欠发达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沿线城市提出各具侧重的发展策略,即东部城市积极构建小时经济圈,中部城市竭力压缩经济距离,西部城市最大化规避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京沪高铁对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京沪高铁沿线19个节点城市,利用交通成本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定量分析了京沪高铁的建设对沿线节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可达性大幅提高,提高幅度都在50%以上,极大的压缩了时空距离,缩小了沿线地区的交通区位差异,促使经济区重新划分,推动经济腹地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城市传统的居住模式,增强区域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京沪高铁对鲁西南沿线主要城市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京沪高铁的建设不仅连接了京津塘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圈,对沿线城市的经济和交通发展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鲁西南地区位于京沪线的中部,处于两大经济圈的中间,属于欠发达地区,具有很大的经济成长空间,而京沪高铁的建设也正为鲁西南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可以改善鲁西南地区的交通现状,吸引大量的人流和资金流进入该地区.可达性概念的引入,有助于分析京沪高铁开通前后鲁西南地区各个城市可达性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鲁西南地区各个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京沪高铁开通对该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规模推进高速铁路网络建设不仅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是为了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高铁对城市的影响还存在很大争议,中国高铁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是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利用2010年至2012年的城市统计数据对此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确存在促进作用,越早开通高铁站点的城市经济增长幅度越大。在沿线城市中,经济规模越大的城市越能从高铁建设中获益,从而有可能扩大沿线城市的差距。结论还显示,距区域中心150 km以内的城市,如果开通高铁站点,经济增长幅度将高于其他城市,表明高铁建设促进大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向邻近城市扩散。  相似文献   

18.
张歆悦  胡艳君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363-1371
高铁开通提高了区域可达性,促进了要素流动,从而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高铁密度最高的地区,研究高铁开通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方面研究高铁开通其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优化作用,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全国28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网络分析模型,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潜力值2个可达性指标来研究全国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可达性看,2008年高铁的开通,增强了城市可达性的整体水平,可达性值相对变化减少了62.67%,形成以站点及沿线城市为"岛"和"廊道"的高交通可达性空间新格局;从潜力值可达性分析,潜力可达性值平均提高了191.89,带动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密切了城市间联系,东部和中部地区潜力值可达性水平增长幅度大.  相似文献   

20.
构建郑西高铁对"郑洛工业走廊"的影响指标框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出2009年和2010年"无"郑西高铁时,郑州市、洛阳市的指标数据,采用"有无对比法",分析了郑西高铁对郑洛两市的贡献率:2009年和2010年,郑州和洛阳"有"郑西高铁比"无"郑西高铁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多了10个单位和15个单位,高铁贡献率分别为9.61%和10.96%;在绝对达到时间上,节省效率分别是34.27%和32.86%,旅客加权平均时间降低约14.18%和19.8%;对三大产业变化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区域间高铁通道促进了"同城化"现象发展,加快沿线城市产业布局升级和整合,实现区域间人才、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动,带动相关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但是,应该注意高铁建成初期所产生的"极化效应"和后期"涓滴效应"的经济资源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