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死亡态度论     
死亡是一个事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人们的死亡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分析人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研究人的死亡态度,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合理把握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法医昆虫学作为现代侦查破案重要手段之一,已得到了法医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法医昆虫学的优势在于,不但可以利用尸体上昆虫做出短期内死亡时间的推测,而且还可以对高度腐烂尸体、甚至是残缺阶段的尸体做出较为有效的推测,这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法医昆虫学除对死亡时间的推断外,还可以对死亡地点、死亡原因、血迹证据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推测。随着研究的深入,法医昆虫学将会在现代刑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史和个人身世的解构,以海明威作品的“死亡主题”为研究对象,对海明威作品中生命与死亡的冲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进一步探讨海明威式硬汉形象的个性色彩以及藐视死亡、超越死亡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疾病与死亡的研究──对我校教职工死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周丽筠,郑田田(校医院)为了进一步探索我校死亡教职工的病因,找出威胁教职工生命的主要病种及其发病规律,以便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死亡率。为此,我们对在1975~1993年间因病死亡的教职工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5.
 铁死亡(ferroptosis)为最近鉴定出的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铁死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综述了近年来铁死亡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包括经典和非经典的铁死亡诱导过程、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非编码RNA在铁死亡调控中的作用。论述了铁死亡与肿瘤的关系,包括肿瘤抑制因子、缺氧诱导因子、NRF2和细胞间质化状态参与铁死亡敏感性的调控,以及利用铁死亡来靶向治疗肿瘤,介绍了研发出的4类铁死亡诱导剂:I、II、III和IV型。总结了可能的肿瘤细胞抵抗铁死亡的机制,为靶向这一新的细胞死亡模式提供分子依据,从而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死亡价值论     
死亡是夺走我们一切东西最大的恶,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恐惧。人类一般从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这一角度出发,得出死亡是没有价值的结论。但如果理性地和客观地分析,死亡是有价值的,并且死亡价值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意义。死亡价值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证明性、社会历史性、指向性等特点。死亡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价值。认识到死亡具有价值并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对于我们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北大学15年来死亡教职工130例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其结果表明:西北大学死亡人口的平均寿命明显低于我国平均寿命;男女死亡差别非常明显;死亡年龄高峰显著提前。本文对4大主要死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探讨了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了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一些措施和设想。  相似文献   

8.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9.
肖洛霍夫的作品中遍布着众多的死亡事件,这些死亡意向代表了他对生与死的独特理解。在西方社会和宗教文化的背景下,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从否定死亡、拒绝死亡到直面死亡的死亡意识是深刻的,他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理由,唤醒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10.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爱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5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她对死亡的态度是不讳恐惧、积极探索、敢于直面,而她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她赋予死亡以生命,为人类对死亡问题的思考开辟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13.
勒维纳斯的哲学里,他者于我而言是陌生的,与他者的关系就如同与死亡的关系,而思考死亡又必然要从时间出发,同时,与他者的关系被假定于与他人的关系,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与面孔的关系,面孔的本质即为言语,所以勒维纳斯从死亡、时间、面孔、言语诸方面对他者进行描述。然而这四个方面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教导士人为“仁”献身的观念经历了千年的颠扑之后,作为绝对的真理烙在仕宦士人的深层意识之中,永不破灭,于是苏轼勇于用生命对此进行着诠释与演绎。而屈原对于生命以及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所展示出来的生之可贵的意蕴与深情。又使得苏轼深深忧愁、痛苦万分,不得不用老庄纵浪大化的精神来进行消解,用投身自然的举动来进行舒缓,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着生命深层的韵味,倡导着新的生活模式,创造着新的精神风貌,开启着新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6.
庄子逍遥的旨趣有两层涵义:一是庄子认为如能够泯除物我,达到物我合一之境界,就会体验到自我之愉悦。二是"万物为一体"乃是庄子对逍遥的本质规定,而此与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如能认识到人之存在与万物为一体,则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鲁迅生前,用他如椽巨笔与敌人战、与庸众战、与论敌战、与自己战;鲁迅死后,他的文字与思想,被一些人披附上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外衣,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今天,面对鲁迅,我们不仅要力图走近他的文学世界,更应走近他作为启蒙战士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能够诱发草地贪夜蛾Sf细胞株发生早期死亡现象.依据死亡过程的细胞形态变化,DNA降解的梯状电泳特征以及对不同抑制剂敏感性的差异,可以初步断定该死亡现象为程序性死亡.早期死亡伴随着病毒DNA复制与子代病毒生成的中止.同时发现野生型ACMNPV的共感染能够有效地抑制早期死亡的发生,并对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贯坚持独立言说的诗人,穆旦一生都处于一种自由的言说方式与总体社会语境之间的强烈悖反和悲壮对峙之中,并因此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情形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达到了极致,导致他1976年的诗作中表现出强的死亡意识。本文从其诗歌写作行为,意象,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体验等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李贽是晚明时期以反叛性格闻名于当时的“异端”。他极力追求的自适、为己之学,自身不服管束与愈压愈起的倔强性格,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及由此而激起的强烈求道之心等种种因素,促使他有官不做,有家不回,最终走向剃发出家。主要论述李贽剃发出家的种种原因,并力图将之归结于其最终原因:即对死亡的恐惧及由此激发的求道热忱。世人皆贪生怕死,而李贽自言自己尤贪生怕死之尤,所以他选择剃发出家,以便全心全意地探究生死大事,证得生死之道,最终参透生死,脱离苦海而终至无生无死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