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水/Span80-Op10/甲苯反相乳液体系中制备出了粒径小且分布较窄的银纳米粒子,利用TEM和XRD对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的形态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得到的银的存在形式与反应条件,例如,油水比、表面活性剂用量、搅拌速度及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望达到对金属银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调控.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银纳米粒子,选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纳米粒子稳定剂,建立了在水相中应用电化学手段获得粒径可控的球状银纳米粒子的方法,并讨论了SDBS在此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理。应用旋转电极系统,研究搅拌方式、电解时间、旋转速度和电解电流等主要实验参数对所得产物粒径和单分散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银纳米粒子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环糊精(CD)在碱性溶液中原位还原硝酸银制得环糊精包覆的银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pH和环糊精浓度下制备得到的银纳米粒子的粒径很均一,但是碱性过强(pH12)或环糊精浓度太低(cCD0.025mmol/L)会导致银纳米粒子团聚。在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实验中发现环糊精包覆的银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而且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包覆的银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高于α-环糊精包覆的银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4.
以天然大分子材料海藻酸钠为稳定剂,通过硼氢化钠还原,在水溶液中制备了室温下能稳定分散的银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等对制备的银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具有立方相结构,粒径在10~35nm之间,在水溶液中能够保存3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Sn基底为活性基底,通过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采用原位置换法在其表面制备出形貌各异的银纳米粒子薄膜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和表征, 并考察银纳米粒子的形貌对其薄膜基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液中表面活性剂种类的改变,银纳米粒子的形貌发生改变.当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时,制备出的由银纳米粒子具有极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移;并且以此条件得到的SERS活性基底具有极强的SERS信号.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求绿色高效的纳米粒子合成方法,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利用青霉滤液快速胞外合成了银纳米粒子。用肉眼观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合成的银纳米粒子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合成了优先沿着(111)面生长的晶体结构的银纳米粒子。TEM结果表明,大部分纳米粒子以团聚的状态分散在溶液中,单个纳米粒子的形貌呈球形,平均粒径约为6 nm,团聚物的形状不规则,其粒径在20~50 nm。该合成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清洁、无毒、无污染的特点,是一种绿色化学和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水溶液中用抗坏血酸还原三水合氯化铑得到了形状较均一的聚集态铑纳米粒子.高分辨扫描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该聚集态铑纳米粒子尺寸约为20nm,是由数十个平均粒径为4nm的小纳米粒子聚集构成.将聚集态铑纳米粒子分散到玻碳电极表面上,进行了电化学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表征.以CO作为探针分子的SERS实验结果显示该聚集态的铑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SERS活性,并且聚集态铑纳米粒子的电子性质与粗糙Rh电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乙二醇在高温下的还原特性,在溶剂热条件下制备了银纳米粒子,产品经XRD和TEM表征,所制备的银纳米具有面心立方相的多晶结构,平均粒径在50nm左右.  相似文献   

9.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对4-硝基苯胺的催化还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氢气还原法制备了粒径为40~60 nm的银纳米粒子,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现场跟踪了其对硼氢化钠还原4-硝基苯胺反应的催化作用,并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研究了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与催化剂表面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4-硝基苯胺通过硝基与银纳米粒子的直接接触,并以银纳米粒子为中转站实现了电子的传递,在室温下极大地加速了对4-硝基苯胺的还原反应;催化剂用量和还原剂用量的增加可明显加快催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相似文献   

10.
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制备了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点阵,分别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纳米颗粒的形貌,并研究了胞嘧啶分子吸附在这几种银纳米颗粒上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结果分析表明:(1)银纳米颗粒粒径在50nm左右时产生的增强效果最强;(2)胞嘧啶通过羧基和N3位垂直吸附于纳米银颗粒表面.  相似文献   

11.
超声场下不同形貌银胶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制备工艺条件对不同形貌银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在超声场作用下,以AgNO3为前驱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KBH4和N2H4·H2O分别为还原剂,制备了稳定的银胶体,并利用透射电镜和分光光度技术对制备的银胶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超声场分布、超声作用时间、超声功率和还原剂种类等对银纳米粒子形貌影响较大.未经超声处理的银胶粒为较大的类球形和六边形,随着超声作用时间和超声功率的增加,颗粒变小.驻波场下制备的银颗粒具有一定的生长取向,有利于类球形和六边形银纳米颗粒的形成,而在扩散场中得到单分散的球形银纳米颗粒.经超声场处理的银胶体稳定性增强,主要以单分散的球形纳米颗粒存在,平均粒径约为20 nm,放置数周后未出现聚沉物.改变还原剂的种类,可制备出球形、类球形和六角形银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研究了基于原位反应的叠氮化银微装药制备方法及起爆性能。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银颗粒,并以纳米氧化银为前驱体,基于气固原位反应法成功制备了叠氮化银。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叠氮化反应时间对叠氮化银形貌及组成的影响,表明叠氮化反应1 h开始生成叠氮化银,叠氮化反应至6 h纳米氧化银完全转化为叠氮化银。利用探针法对叠氮化银微装药起爆过程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叠氮化银微装药被Ni-Cr桥线成功引爆,驱动飞片的平均速度为2328 m/s,证明基于原位反应制备的叠氮化银不仅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而且具有优异的驱动飞片能力和起爆性能,因此在MEMS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三类聚乙二醇接枝位置不同且表面负载纳米银的聚氨酯胶束的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通过DLS表征了聚氨酯在负载纳米银后的粒径和电位变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聚氨酯负载的纳米银的含量。MIC表征了三类聚合物的抗菌性能,细胞活性实验和溶血实验表征了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复合材料的内核PCL在脂肪酶作用下降解释放小尺寸纳米银从而提高抗菌性。实验数据表明负载纳米银的PEG-g-PU胶束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都优于其他两种结构的胶束(PEG-c-PU、PEG-b-PU)。并针对负载纳米银的PEG-g-PU胶束研究其对成熟生物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染料包覆纳米银粒子复合膜的吸收红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ol Gel法制备出染料包覆纳米银粒子的复合膜 ,用电镜 (TEM )测量了该复合膜中纳米银粒子的尺寸大小及形态 ,实验测出了复合膜的吸收光谱 .结果发现 ,与纯染料溶液相比 ,在用荧光素钠 (FS)包覆纳米银粒子的复合膜中 ,FS分子吸收峰红移约 1 0nm ;而在用罗丹明 6G(Rh6G)包覆纳米银粒子的复合膜中 ,Rh6G分子吸收峰红移较小 .从理论上对这种结果给予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保护剂,葡萄糖为还原剂,利用液相化学还原法成功的制备了纳米银和纳米铜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银和纳米铜为纯银和纯铜.且硝酸银的浓度、反应时间对纳米银形貌及粒径有着很大的影响.当选择合适的硝酸银浓度及反应时间,能够制备平均粒径为10 nm、粒径均匀、单分散的纳米银粒子.另外,UV光谱也证实,所制的溶胶为粒径均匀的纳米银和纳米铜溶胶.  相似文献   

16.
类球形和树枝状纳米银的超声电化学制备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配位剂EDTA存在下,用AgNO3溶液以超声电化学方法成功制备出两种不同粒径的类球形和树枝状的纳米银,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该纳米银进行表征;同时还对合成不同形状的纳米银的可调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纳米银明胶复合膜的制作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报道一种制备高浓度纳米银粒子的方法.通过化学溶胶法制备出纳米银溶胶粒子,再以热的明胶作基质,以明胶包覆纳米银粒子,加热浓缩,制备出高浓度纳米银粒子复合膜.电镜照片表明,纳米粒子并没有长大而聚沉,粒子尺度平均约为20nm.  相似文献   

18.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水合肼为还原剂、硝酸银溶液为银源,采用化学还原法合成了粒径分布均匀的单分散的纳米银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X射线衍射(XRD)、马尔文粒径分析仪等测试设备对样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纳米银粒径较小,分布较为均匀;硝酸银浓度、PVP用量、水合肼用量等对纳米银的粒径与形貌影响较大.当硝酸银浓度为150 mg/L,PVP用量为0.2g,水合肼用量为0.1g时,所得到纳米银的粒径最小.  相似文献   

19.
The molecular orientations ofp-nitrobenzoic acid (PNBA) on the surfac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silver mirror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and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n the mixed system of silver colloid/PNBA/ethanol, the orientation of PNBA on silver nanoparticles remark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n silver mirror was observed, and it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cooperation effect of the adsorption to surface active sites on silver under the pressure of aqueous molecules. This result is of some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studying surface-interfacial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the technique used in this note is feasible to get the SERS spectra of some molecules insoluble in aqueous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