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在制备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MWPVC)/聚甲醛(POM)/丁腈橡胶三元共混弹性体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防老剂品种和用量,炭黑品种和用量,增塑剂品种、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加料顺序等因素对三元混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1.5份防老剂MB对HMWPVC/POM/NBR三元共混弹性体的防护效果最好,加入15-60份半补强炭黑时,拉伸缩强度提高40%-56%,撕裂强度提高46%-89%,耐溶剂性能显著改善;HMWPVC/POM/NBR三元共混弹性体适宜的共混温度175-180℃,共混时间5-7min.  相似文献   

2.
系统研究了P-2500 HMWPVC/PVC/P-4002部分交联粉末NBR的共混配比与工艺-亚微相态-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硬度相同的条件下,NBR用量增加,共混体系压缩永久形变降低,作者从结构和亚微相态给予了解释;同时,体系的冲击回弹降低,强度和伸长率呈单峰形变化.NBR/HMWPVC=40/100时,体系的综合性能最佳.除了共混配比与体系压缩永久形变性能密切相关之外,剪切作用越强,部分交联粉末NBR在HMWPVC中分散越好,亚微相态中近似网络结构越多,体系压缩永久形变越低.作者提出了该体系的亚微相态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3.
用丁腈橡胶(NBR)作增容剂研究了PVC和聚烯烃弹性体(POE)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发现NBR的增容效果良好,采用动态硫化的加工方法效果更佳。借助于DSC和扫描电镜(SEM)对体系的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体现了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的增容-交联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乳液共混凝聚法制备NBR/PVC共沉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乳液共混凝聚法制备了丁腈橡胶(NBR)/聚氯乙烯(PVC)共沉胶,研究了丁腈胶乳种类、PVC乳液种类、NBR门尼粘度、丁腈胶乳结合丙烯腈含量以及丁腈胶乳与PVC乳液掺混比例对NBR/PVC共沉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结合丙烯腈含量为30%的冷聚法丁腈胶乳(其生胶门尼粘度为45~65)与普通PVC乳液的掺混比例为70~80:30~20时,可得到性能最佳的NBR/PVC共沉胶。  相似文献   

5.
采用胶乳共沉法和直接共混法制备了丁腈橡胶/聚氯乙稀/有机蒙脱土(NBR/PVC/OMMT)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NBR/PV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其力学性能、耐油性能、耐热老化性能、硫化特性和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复合材料是插层纳米复合材料;有机蒙脱土能够明显地促进NBR的硫化反应,使焦烧时间和硫化时间明显缩短;胶乳共沉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中的蒙脱土的分散更为均匀,其力学性能、耐油性能和耐老化性能明显优于直接共混法.  相似文献   

6.
DCP硫化NBR/PVC共混胶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丁腈橡胶(NBR)与聚氯乙烯(PVC)橡塑共混胶(以下简称NBR/PVC)在DCP硫化体系中,分别以单纯DCP、DCP与硫磺并用、DCP与三烯丙基异氰酸酯(TAIC)并用作为硫化体系的结果,分析了压缩永久变形性能随硫化体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硫化性能与压缩永久变形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DCP单独硫化NBR/PVC时,DCP用量较大,NBR/PVC压缩永久变形性能较差,最小值为41.9%;DCP与硫磺并用时,硫磺参与聚合物自由基反应,提高硫化速度,并使交联效率提高,NBR/PVC压缩永久变形性能优良,DCP 4.5份和硫磺1.0份配合,NBR/PVC压缩永久变形最小为22.0%;DCP与TAIC并用时,有效降低了NBR/PVC压缩永久变形,TAIC用量的增加对NBR/PVC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影响较小,当TAIC用量为1.0份时,NBR/PVC压缩永久变形最小为28.9%。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和ABS对PVC的改性作用及其机理,探讨了共混条件、改性剂组成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PVC/EVA/ABS三元共混物的最佳共混时间和温度;共混物的常温冲击强度有提高,而拉伸强度变化不大;耐低温性良好,热稳定性优于PVC。并借助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获得了清晰的共混物多相网状结构照片,对共混物结构性能进行了探讨。在哈克流变仪上,研究了共混体系的流变性,EVA和ABS加入PVC中,可改善PVC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8.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对聚丙烯/聚氯乙烯(m(PP):m(PVC)=80:20)二元体系和超支化聚(酰胺-酯)/聚丙烯/聚氯乙烯(HBP/PP/PVC)三元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得到了共混物中氯元素面分布图,对氯元素面分布进行了粒径分布统计和平均粒径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在PP/PVC(质量比为80:20)共混物中加入3份HBP,增容的效果最好;当HBP达到4份时, PP/PVC(质量比为80:20)的相容性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丁腈橡胶(NBR)共混物,采用动态机械分析仪研究其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纯HDPE晶粒规整,相界线清晰,主要表现为脆性断裂;加入适量NBR后,HDPE的α转变温度移向低温,相界面模糊,转变为韧性断裂;综合考虑材料的尺寸稳定性,质量分数10%为NBR较佳的添加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布拉本德单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挤出制备聚甲醛/热塑性聚氨酯(POM/TPU)共混合金.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台偏光显微镜(HS-PLM)对POM/TPU共混合金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及POM球晶生长形态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采用莫志深法对POM/TPU共混合金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结果与Jeziorny法相吻合;POM结晶过程中同时存在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TPU提高了POM的结晶完善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冲击试验、动态力学分析(MM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VC/NBR/SBS)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并且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NBR-29对PVC和SBS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与SBS一起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将CPE、PVC与TPU熔融共混.研究了TPU/CPE及TPU/CPE/PVC共混体系.对其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耐油性能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CPE及CPE/PVC的加入可改善TPU的加工性能并降低其成本.  相似文献   

13.
HPVC/CPE热塑性弹性体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DSC、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HPVC/CPE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考察不同聚合度PVC及其改性后的力学性能,确定高聚合度PVC(HPVC)为较好的热塑性弹性体基体,并认为同动脉硫化法制造HPVC/CPE热塑性弹性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复合弹性体电缆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油型聚氯乙烯绝缘料、护套料为基料,以丁腈橡胶-26为改性料,分别将改性料以不同的混合比例混入基料中,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压制出经过改性的电缆料试样,并对其进行电气绝缘性能与机械物理性能测试.经过正交对比试验,提出了适用于弹性体电缆料的合理配方及工艺,并对该弹性体在其它领域内的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丁腈橡胶/共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探讨了选用共聚酰胺PA(NT-130),采用低温混炼工艺所制备的丁腈橡胶/共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该共混材料的相态为两相分离结构;合适的共混比为80/20—60/40,此时,材料具有高强、高硬度及较高的伸长率和优良的耐摩擦性、耐低温性、耐热油老化性;十腈橡胶与共聚酰胺PA(NT-130)最适宜的共混温度低于PA(NT-130)熔点20-30℃。  相似文献   

16.
选用一种能够在水中分散良好的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采用乳液共沉法制备了NBR/NR/OMMT纳米复合材料,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制得了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老化性能和耐油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OMMT用量为8份时,300%定伸应力和拉伸强度分别为4.89MPa和9.59MPa,与NBR/NR并用胶相比分别提高了84.5%和134%。当OMMT含量为8份时,老化后的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油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7.
采用Brabender塑化仪和HAAKE转矩流变仪,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LMWPVC/HMWPVC医用材料,研究了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结果表明,在LMWPVC中加入一定量的HMWPVC,能够使体系的弹性明显提高,透明性略有上升,但是加工性能明显下降,而且选择合适的加工温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体系的弹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CPE和P(BA-co-MMA) 改性CaCO3对PVC的协同增韧效应,用其填充PVC,研究加工工艺、CPE及改性CaCO3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流变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二次分散法利于发挥弹性体与刚性无机粒子的协同效应;当m(PVC)∶m(CPE)∶m(改性CaCO3) =100∶8∶10时,PVC/CPE/改性CaCO3复合体系的冲击强度可达15.24 kJ/m2,为纯PVC基体树脂的3.98倍;随着CaCO3用量的增加,体系在保持加工流动性的同时耐热性能逐步改善;ESEM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呈现出典型的韧性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