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PEG/磷酸盐双水相系统萃取BSA为对象,研究了双水相系统成相浓度、外加盐NaCl,BSA起始浓度等对BSA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和BSA下相萃取率的影响,结果发现,BSA在部分被萃取入双水相体系的下相,成相组成的PEG6000 10%(质量分数)/PO4^3- 6%(质量分数)和PEG10000 6%(质量分数/PO4^3- 6%(质量分数)的双水相系统有利于BSA的萃取分配;外加NaCl对PEG6000 10%(质量分数)/PO4^3- 6%(质量分数)系统萃取BSA的影响不大;得出了上、下相BSA浓度和BSA在两相间分配系数K与系统BSA起始浓度之间的表达式,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氨苄西林、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D-苯甘氨酸甲酯(D-PGME)在聚乙二醇(PEG)和不同盐组成的双水相体系(ATPS)中的分配行为,建立了一个由PEG-4000(w=20%)和硫酸铵(w=15%)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在此体系中,氨苄西林的分配系数为5.0,6-APA和D—PGME的分配系数分别为1.7和1.4.以环氧基功能化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固定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 G Acylase,PGA),并在双水相体系中催化合成氨苄西林,产率为80%,经过4批次的连续合成,产率提高到98%,而在水相体系中酶促合成氨苄西林的产率仅为27%.  相似文献   

3.
采用PEG400/Na2SO4双水相体系分离纯化月季花色素,确定了月季花色素的双水相体系组成为25%PEG400与18%Na2S04,并通过实验探讨了温度、色素粗提液体积、pH值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色素粗提液体积对萃取效果影响最大,其次为pH值和温度.最佳萃取条件为:pH2.0;粗提液体积1mL;温度30℃.在此条件下,月季花色素的萃取率为98.45%.双水相萃取法是分离纯化植物色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PEG/磷酸盐双水相系统及BSA在其中的分配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PEG/磷酸盐双水相系统为研究对象,成功地制作了PEG6,000./磷酸盐和PEG10,000/磷酸盐两个双水相系统的相图,初步探讨了5种不同组成的PEG6,000/磷酸盐双水相系统相分离过程的一般规律,然后以BSA在PEG6,000/磷酸盐双水相系统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及其下相分配率为目标,研究了双水相系数成相浓度、外加盐NaCl、BSA起始浓度等对BSA在双水相系统中分配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来源于海洋真菌Caldariomyces fumago的氯过氧化物酶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氧化酶,由于它在生物合成过程中浓度积累低、活力稳定性差,高纯度酶提纯过程回收率低,价格昂贵等原因限制了氯过氧化物酶的应用.利用亲水聚合物PEG6000在高离子强度下失水沉淀夹带酶蛋白特点,结合PEG/(NH4)2SO4双水相萃取得到高浓度酶蛋白,再经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可得到高纯度酶样品.结果显示:60%饱和度的(NH4)2SO4溶液可使PEG6000夹带沉淀出总酶活力95%的氯过氧化物酶,酶在PEG/(NH4)2SO4双水相系统中上下相分配率k可以达到0.228以下,回收率达到65.2%,纯度提高了7.4倍,柱层析后酶纯度只略有提高,总回收率稍有下降.研究结果为低浓度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率提取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用聚乙二醇(PEG)/磷酸钾双水相抽提技术分别从天冬氨酸粗酶、商品纤维素酶和脂肪酶中分离纯化出天冬氨酸酶(Aspartase)、纤维素酶(Cellulase)和脂肪酶(Lipase)。研究了PEG分子量及浓度、磷酸钾浓度、蛋白质含量、pH、氯化钠浓度等因素对分配系数,酶活回收率和分离效果等参数的影响,并设计出双水相体系抽提三种酶的相组成系统。  相似文献   

7.
以螺旋藻为原料,采用PEG2000-硫酸镁双水相体系对螺旋藻粗提液中的藻蓝蛋白和多糖进行分离。分别探讨了PEG2000质量分数、硫酸镁质量分数、离子强度、体系pH及萃取次数对双水相体系萃取藻蓝蛋白与多糖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条件,并考察了螺旋藻的反萃取体系条件。结果表明:当硫酸镁质量分数为14%,PEG质量分数为6%,KCl质量分数为0.5%,体系为p H4.0时,为优化双水相萃取体系。螺旋藻水提液通过双水相萃取,藻蓝蛋白富集于上相,萃取率为93.91%;下相中糖类萃取率为59.58%。收集上相,采用12%PEG,6%硫酸镁的双水相体系对藻蓝蛋白进行反萃取,藻蓝蛋白反萃取率为99.06%。螺旋藻水提液经过PEG2000-硫酸镁双水相体系萃取与反萃取,藻蓝蛋白回收率达92.66%,藻蓝蛋白纯度由0.78提高到2.64。  相似文献   

8.
利用聚乙二醇(PEG)4000/(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萃取欧李种仁蛋白.研究了PEG 4000/(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的体系组成对蛋白分配系数及回收率的影响,最后确定了最佳的双水相萃取体系.在18%的(NH_4)_2SO_4与10%的聚乙二醇构成的双水相体系中,蛋白的分配系数最小为0.495,回收率为92.0%.对体系的最大萃取容量测定结果表明,双水相体系易于放大和进行连续性操作,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活性蛋白.  相似文献   

9.
利用不同质量分数PEG-6000溶液,对牛膝菊(Galinsoga parviiflora)植株(株高30-40cm)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其叶片MDA(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超氧化歧化酶)及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EG质量分数为20%时,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达到最大值;PEG质量分数为15%时,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PEG质量分数达到25%时,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降低.不同PEG质量分数处理,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除5%PEG外)均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PEG质量分数处理下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低于CK,差异也不显著(P〉0.05);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在不同PEG质量分数处理下,牛膝菊叶片MDA含量、SOD活性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减少,而POD活性具有明显阶段性变化:0~24h时间段,10%~20%PEG处理组POD活性呈递增趋势;24~48h时间段,10%~20%PEG处理组POD活性下降显著;48-72h时间段,10%~20%PEG处理组POD活性变化不明显,25%PEG处理组和CK的POD活性上升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用双水相萃取方法直接从发酵液中提取柚苷酶进行了实验,就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系统中的聚乙二醇相对分子量、聚乙二醇浓度、硫酸铵浓度、无机盐的添加等因素对柚苷酶的分配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在用浓度为14%~16%的PEG1000与浓度为14%~18%硫酸铵和0.1%氯化钠组成的双水相体系中,柚苷酶的分配系数达1.85以上,酶活力回收率达80%,提纯倍数为2.1。  相似文献   

11.
静态双水相系统分散相液滴上升速率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静态环境中双水相系统相分离过程的恒速阶段进行了适当的模型假设,并采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了分散相液滴上升速率模型.实验测定了11种不同PEG(聚乙二醇)/磷酸盐双水相系统的上下相密度差、粘度和相比等参数,根据相分离过程分散相体积变化的相关实验数据,求取了不同组成双水相体系分散相液滴的上升速率,进而用系统辨识方法确定了模型参数,得到了双水相系统相分离过程分散相液滴最大上升速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厅用对甲苯磺酰氯法,用聚乙二醇对青霉素酰化酶进行化学修饰,修饰酶的比活为未修饰酶的75%,稳定性比游离酶有了很大提高。酶在带修饰酶的聚乙二醇与葡聚糖组成的两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系数为25。  相似文献   

13.
手性药物扁桃酸的双水相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系统分离手性药物扁桃酸.研究了聚乙二醇分子量、相组成、pH值和温度对扁桃酸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二醇分子量对双水相分离扁桃酸的影响最大;温度对扁桃酸的分离几乎没有影响;随pH增大,扁桃酸分配系数减少.  相似文献   

14.
重组大肠杆菌Trx-hPTH蛋白在双水相体系内的初步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双水相体系萃取技术对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的人甲状旁腺激素融合蛋白Trx-hPTH进行了初步纯化,考察了盐的种类、PEG的平均分子量及浓度、MgSO4浓度、pH等因素对Trx-hPTH蛋白在PEG-MgSO4体系内分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双水相体系中w(MgSO4)=0.16,w(PEG 1000)=0.20,pH为8.0时,一步萃取后目标蛋白的分配系数为3.4,回收率为88.6%。  相似文献   

15.
含有聚乙二醇(PEG)和硫酸铵(NH_4)_2SO_4的两水相系统,能有效地用于从发酵液中提取糖化酶。研究表明:随着PEG平均分子量降低、成相组分浓度的适当增加以及加入较高浓度的无机盐,均能提高酶的分配系数。PEG浓度增大,(NH_4)_2SO_4浓度的减小有利于相比的增大。在同一条系线上,相比的确定应从提取收率和酶的浓缩两方面综合考虑。已发现,在含有26%PEG400-16%(NH_4)_2SO_4,pH4.4的系统中(相比1.2),糖化酶的分配系数为47,收率为96%。  相似文献   

16.
牛奶黄嘌呤氧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建立从牛奶中分离纯化黄嘌呤氧化酶的工艺,该工艺采用正丁醇-硫酸铵分级提取、磷酸钙凝胶吸附、SephadexG-150层析纯化获得纯品.从磷酸钙凝胶上解吸到的XOD粗酶比活性达5.096I.U/mg-pr,提纯340倍,产率达74.3%.每单位粗酶的吸附剂用量以6mg为最佳.纯酶的最大紫外吸收在285nm处,酶活性测定的最适pH在8.60~10.15之间,最适温度在25℃~35℃间.1mol/LKCN、1.5%H2O2及甲醇对酶活力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两条蛋白带.经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Luminol(XOD-X-Luminol)发光体系检测结果表明20μl牛奶XOD(相当0.181.UXOD)的发光强度最大,其发光值受抑制50%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IC50)为1.14μg/ml(相当0.514US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