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乙酸钴、2-(1H-苯并咪唑基)-4-溴苯酚为原料通过水热法自组装成新型的配合物[Co(C_(13)H_8BrN_2O)_2]·2(CH_3OH)1;乙酸锌和2-(1H-苯并咪唑基)-4-溴苯酚通过自然挥发法自组装成新型的配合物[Zn(C_(13)H_8BrN_2O)_2]·DMF·3H_2O_2.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具有相似的晶胞参数,属于同构体.配合物1通过氢键的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通过氢键的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两者的荧光及热稳定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2比配合物1的荧光强度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杨醛缩1,1′-联-2-萘酚-3,3′-二甲酰腙(H4L)与Zn(Ⅱ)、Cu(Ⅱ)金属盐反应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Zn2L(DMSO)(H2O)]·2DMSO·2H2O}n(1)和[Cu2L(DMSO)2](2)。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1是一个以双核锌为重复单元的一维聚合物,配合物2是双核铜配合物。配合物1中的Zn(Ⅱ)离子与一个H2O分子中的氧原子、脱去4个质子的配体水杨醛缩1,1′-联-2-萘酚-3,3′-二甲酰腙(简称L4-)中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以及另外一个对称位置的L4-配体上的酚羟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配合物2是DMSO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和L4-中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与Cu(Ⅱ)离子配位,在Cu(Ⅱ)离子周围形成四配位的平面四方构型。  相似文献   

3.
以3-氨甲基吡啶和2,6-二吡啶甲酸为原料合成了多功能桥联配体2,6-双(N-(3'-吡啶甲基)酰胺基)吡啶(L),配体L和硫酸钴反应得到了一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2(L)2(CH3OH)4(SO4)2]n·4n CH3OH(配合物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该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20-元大环的双核结构亚单元,通过配体L和SO2-4双桥联成一维双链结构,再通过链间弱的C—H…O氢键作用组装成三维的超分子.此外,对配合物1的磁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多氮杂环配体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和[2,3-f]吡嗪并[1,10]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两个配合物[Zn(DPPZ)2SO4]·2H2O(1)和[Cd(Pyphen)2Cl2](2),利用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都为C2/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7.500 7(9),b=7.234 4(5),c=23.182 2(14),β=94.942(5)°,V=2 924.1(3)3,Z=4;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8.509 8(17),b=12.524(3),c=22.683(5),β=95.31(3)°,V=2 407.0(8)3,Z=4.配合物(1)和(2)均为零维结构单元,配合物(1)的单元之间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的配位单元之间通过Pyphen配体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成一个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1,3-苯二甲酸(1,3-H2BDC)或1,3-苯氧基二乙酸(1,3-H2BDOA)为配体,利用水热法合成出两种结构不同的Pb(Ⅱ)配合物[Pb4(1,3-BDC)3O(H2O)]n·n H2O(1)和[Pb(1,3-BDOA)]n(2),并通过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都为P21/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5.350 5(19),b=13.574 3(17),c=14.057 6(17),β=112.776(2)°,V=2 700.8(6)3,Z=4;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8.774 8(18),b=5.728 4(11),c=20.647(4),β=96.46(3)°,V=1 031.2(4)3,Z=4.在配合物1中,[Pb4(1,3-BDC)3O(H2O)]的四核簇状结构通过1,3-BDC以及μ—O原子连接成三维无限网络结构.对于配合物2,1,3-BDOA配体连接Pb(Ⅱ)离子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应用密度泛函DFT理论PBE0方法对单核配合物[Fe(CO)3(MePhPpy)2]1、双核配合物[Fe(CO)3(MePhPpy)2(MCl2)](2: M=Zn,3: M=Cd,4: M=Hg)和[Fe(CO)3(MePhPpy)2(HgCl2)2]5的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了双核配合物中金属-金属间相互作用及其对31P化学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配合物2~4的稳定性为2>4>3.(2)Fe-M相互作用的强弱顺序为2≈3<4.(3)NBO分析得到Fe-M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σFe-P→nM和σFe-C→nM的电荷转移作用,而N-M的相互作用以nN→nM离域作用为主.(4)用DFT-PBE0-GIAO方法计算1,3,5的31P化学位移值与实验值较接近,并预测了2和4的31P化学位移分别为61.66和56.49.(5)形成双核配合物后,σFe-C→σ*Fe-P离域增大,而σFe-P→σ*Fe-C减小,使得P原子核所受的屏蔽作用比1的大,故双核配合物的31P化学位移比单核配合物的小.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配合物[Mn(phen)3](ClO4)2.CH3OH,并用元素分析和IR对其进行表征。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12999(7)nm,b=1.28361(8)nm,c=1.44948(9)nm,α=85.385(1)°,β=76.134(1)°,γ=69.890(1)°,Z=4;该配合物的化学式为C37H37Cl2MnN6O9,Mr=834.9,中心金属离子Mn(Ⅱ)为六配位变形八面体构型。配合物通过1,10-邻菲口罗啉芳环间π-π堆积作用和分子间氢键形成了稳定的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并表征了4种羧酸银(I)配合物:[Ag2(L1)2(A1)2]2·H2O(1),[Ag2(L2)2(A2)3]·H2O(2),[Ag(A3)2]2(L3)·10H2O(3)和[Ag2(A4)2](L4)·4H2O(4)(HL1=3-吡啶甲酸;HL2=3,5-二硝基苯甲酸;H2L3=对苯二甲酸;H2L4=4,4’-联苯二甲酸;A1=2-氨基吡啶;A2=2-氨基嘧啶;A3=4-氨基吡啶;A4=1,6-己二胺).测定了这4种羧酸银(I)配合物抑制脲酶(urease)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羧酸银(I)配合物均具有抑制脲酶的生物活性,其中配合物3的抑制活性最强.研究发现它们抑制脲酶的能力随着羧酸银(I)配合物分子聚合程度的增大而减弱.  相似文献   

9.
合成和表征了两个纯手性的单核Fe(Ⅱ)希夫碱配合物fac-Λ-[Fe(R-L)3〗(ClO4)2(1)和fac-Λ-[Fe(R-L)3〗(BF4)2(2)(R-L=1-(1-萘基)-N-(1H-咪唑-4-亚甲基)乙胺)。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都结晶于手性空间群P213,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b=c=16.979(6)×10-10m,α=β=γ=90°,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b=c=16.704(2)×10-10m,α=β=γ=90°。在这两个配合物中,Fe(Ⅱ)中心与3个双齿配体提供的6个N原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且R-L配体都诱导配合物呈现单一的fac-Λ构型。变温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在常温处于高自旋态(S=2),随着温度的降低,金属中心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性耦合作用,不同阴离子的引入未对金属中心的自旋状态带来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应用密度泛函DFT理论PBE0方法对单核配合物[Fe(CO)3(MePhPpy)2]1、双核配合物[Fe(CO)3(MePhPpy)2(MCl2)](2:M=Zn,3:M=Cd,4:M=Hg)和[Fe(CO)3(MePhPpy)2(HgCl2)2]5的结构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了双核配合物中金属-金属间相互作用及其对31P化学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配合物2~4的稳定性为243.(2)Fe-M相互作用的强弱顺序为234.(3)NBO分析得到Fe-M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Fe-PnM和Fe-CnM的电荷转移作用,而N-M的相互作用以nNnM离域作用为主.(4)用DFT-PBE0-GIAO方法计算1,3,5的31P化学位移值与实验值较接近,并预测了2和4的31P化学位移分别为61.66ppm和56.49ppm.(5)形成双核配合物后,Fe-C*Fe-P离域增大,而Fe-P*Fe-C减小,使得P原子核所受的屏蔽作用比1的大,故双核配合物的31P化学位移比单核配合物的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液合成方法,合成出2种新颖的铅和镉配合物[Pb(bipy) (NO3)(H2O)]·NO3(1)和[Cd(phen)2 (NO3)2](2)(phen=1,10-邻菲啰啉,bipy=2,2′-联吡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中心金属Pb(Ⅱ)为4配位;配合物2也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中心金属Cd(Ⅱ)为6配位;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2D层状结构,而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形成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水杨醛缩2-氨乙基苯并咪唑(HL1)和5-氯水杨醛缩2-氨乙基苯并咪唑(HL_2)2个席夫碱配体及其4个新型Cd(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和UV-vis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其组成.对配体和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与配体相比有明显增强,可作为潜在的发光材料.对配体和配合物的抑菌性质研究的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均显示中等到较强的抑菌活性,与配合物1和2相比,配合物3中引入氯离子作为辅助配体或配合物4中配体苯环中引入吸电子取代基均可以提高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4种含亚烷基双(二(二苯基膦基)胺(即双PNP)和O-烷基二硫代磷酸的双核镍配合物((CH_2)_n(N(PPh_2)_2)_2) Ni(S_2P{O}OR)_2(1:n=4,R=CH_3;2:n=4,R=C_2H_5;3:n=3,R=CH_3;4:n=3,R=C_2H_5),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1的单晶结构,配合物1含有两个畸变平面四边形Ni S_2P_2。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配合物1~配合物4在乙腈中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在三氟乙酸(TFA)中的电催化性能,电化学测定表明配合物1~配合物4均具有电催化还原TFA制氢的能力。1 mmol·L~(-1)配合物1~配合物4在添加120 mmol·L~(-1)三氟乙酸的乙腈溶液时的电催化制氢的转换频率(TOF)和过电位(η)分别为(442.5~469.5) s~(-1)和(0.89~0.98) V。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两个新型的双核钴 (Ⅱ )配合物 :[Co2 (IPHTA) (bpy) 4](ClO4 ) 2   (1)和 [Co2(IPHTA) (tmd) 4](ClO4 ) 2   (2 ) (IPHTA代表间苯二甲酸根阴离子 ;bpy和tmd分别为 2 ,2′_联吡啶和 1,3_丙二胺的缩写 ) .基于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电导及磁性测量等方法已推定配合物具有间苯二甲酸根桥联结构 ,每个钴 (Ⅱ )离子处于畸变的八面体环境 .测定了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 ,并用Heisenberg模型求得交换积分J分别为 8.6 9cm- 1(1)和 8.2 6cm- 1(2 ) ,表明双核配合物中钴 (Ⅱ )离子间存在弱的铁磁性超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4个氮支套索冠醚为配体,分别合成了一系列Eu(Ⅲ),Tb(Ⅲ)配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及荧光性能测量,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可能结构式为Ln(NO3)2L.(NO3)·xH2O(x=1~4,Ln=Eu,Tb);推测出中心离子配位数为9,4个配体与Eu(Ⅲ),Tb(Ⅲ)形成的配合物都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并且Tb(Ⅲ)配合物较Eu(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要大.  相似文献   

16.
以4-(1-1,2,4-三唑基)苯甲酸(Htabc)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和溶剂挥发法合成了2种碱土金属配合物\[Mg(tabc)_2(H_2O)_4\] (〖STHZ〗1)、\[Ca(tabc)(H_2O)_4\](tabc) (〖STHZ〗2),并对其进行了系列性质表征. 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STHZ〗1和〖STHZ〗2分别是零维和一维配位结构,配位水分子与羧基氧形成大量氢键,分别将〖STHZ〗1和〖STHZ〗2拓展成了三维和二维超分子结构. 配合物〖STHZ〗2结构中含有1个游离的tabc-,将二维层连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配合物〖STHZ〗1和〖STHZ〗2的固体荧光光谱表明,此2种配合物的最大发射峰对应的波长相对配体都发生了蓝移. 配合物〖STHZ〗2的热重数据显示了特殊的客体稳定化作用. 配合物〖STHZ〗1和2的CCDC号分别为1460791和1460792.  相似文献   

17.
将N,N′-二(2-氧乙酸-3-甲氧基)苄叉丙二胺(H2L1)与CuCl2的乙醇溶液混合,调pH=9,获得新型不对称的铜(Ⅱ)配合物Cu(Ⅱ)ClL2(L2=N-(2-氧乙酸-3-甲氧基)苄叉丙二胺)(1).采用元素分析、1H NMR和FTIR光谱等手段对H2L1和配合物1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墿;晶胞参数a=0.7990(3)nm,b=0.8290(3)nm,c=1.0704(4)nm,α=87.676(4)°,β=73.034(4)°,γ=85.987(5)°,V=0.6764(4)nm3,Z=2,F(000)=358,Dc=1.720g/cm3,μ=1.826mm-1,R1=0.0344,wR2=0.0995.在配合物1中,Cu原子均为五配位,构成扭曲四方锥构型.并初步研究了配合物1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合成和表征了两种含草酰胺桥的新型异双核配合物[Cu(oxap)Fe(tmen)2]SO4(a)和[Cu(oxap)Fe(Ph2-phen)2]SO4(b).其中,tmen和Ph2-phen分别代表N,N,N',N'-四甲基乙二胺和4,7-二苯基1,10-邻菲罗啉;oxap代表N,N'-双(2-氨丙基)草酰胺根阴离子.测定了配合物(a)的变温磁化率(4~300 K)并用最小二乘法和从自旋哈密顿算符()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参数J=-58.62cm-1,表明Cu(Ⅱ)-Fe(Ⅱ)双核配合物中金属离子间有中等强度的反铁磁超交换作用.研究了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发现两个双核配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水杨醛和对甲氧基水杨醛分别与2,2’-(邻氨基苯胺基)丙烷缩合得到2个由柔性烷基链桥连的双Schiff碱配体C29H28N4O2[H2L1]和C31H34N4O4[H2L2]·Schiff碱配体H2L1与Ni(CH3COO)2·4H2O作用、H2L2与Co(NO3)2·6H2O作用,分别得到镍(Ⅱ)和钴(Ⅲ)的Schiff碱金属单核配合物[Ni(L1)](1)和[Co(L2)]+·NO3-(2).用FTIR、元素分析和UV-vis光谱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晶体结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均具有稍微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N-亚水杨基β-丙氨酸铜(1)和N-亚水杨基牛磺酸铜(2)两种新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进行了指标化.两种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sal-β-ala)@H2O、Cu(sal-tau)@2H2O,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指标化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均属于正交晶系,晶胞参数分别是:配合物(1)a=1.4981 nm,b=1.824 6 nm,c=2.198 5 nm;配合物(2)a=0.945 4nm,b=1.709 2 nm,c=2.225 4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