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4,4’-二(β萘氧基)二苯砜,对苯二甲酰氯和间苯二甲酰氯为单体,通过亲电综电聚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主链含萘环的新型聚芳醚砜醚酮酮共聚物,并用IR、DSC、WAXD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2.
在氮气气氛下,采用熔融接枝反应,制备了一种低分子量聚乙烯-丙烯酸接枝共聚物,运用小角激光散射技术(SALS),对高密度聚乙烯/云母/接枝共聚物(HDPE/Mica/LMPE-g-AA)三元合金体系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从物理力学性能和流支性两方面研究了低分子量聚乙烯--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对高密度聚乙烯/云母/合金体系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3.
杂环聚芳醚砜、聚芳醚酮及其共聚物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自制的新型类双酚化合物4-(2-甲基-4-羟基苯基)-2,3-二氮杂萘-1-酮(mM-HPPZ)为单体,与4,4′-二氟二苯酮,4,4′-二氯二苯砜进行溶液缩聚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间甲基取代聚芳醚砜(PPES)、聚芳醚酮(PPEK)及其共聚物聚芳醚砜酮(PPESK,n(S)/n(K)=1/1)材料,并对其聚合条件作了初步探讨;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双酚单体及其聚合物的结构,利用DSC、TGA对聚合物的耐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双酚单体具有与双酚类似的活性,可以进行聚合反应,新型间甲基取代聚芳醚玻璃化转变温度高(Tg=520-558K);耐热稳定性好,其在氮气氛下5%热失重温度为693K左右,合成的间甲基取代聚芳醚砜、聚芳醚酮及其共聚物聚芳醚砜酮在氯仿、四氯乙烷、四氢呋喃和酰胺类溶剂中可溶解成膜。  相似文献   

4.
以1-氯-4-(4′-氯苯甲酰基)萘(CCBN)分别与对苯二酚(HQ)、双酚A(BPA)、酚酞(PPn)及4-(4-羟基苯基)-2,3-二氨杂萘-1-酮(DHPZ)以亲核取代法合成了4种含1,4-萘结构的聚芳醚酮。用FT-IR、NMR、DSC、TG、WAXD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和溶解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聚芳醚酮均为无定形耐高温的可溶性聚合物。  相似文献   

5.
用化学气相沉积(CVD)聚合法制备的聚氯代对亚苯基二亚甲基(PPX-C)膜,除了具有聚对亚苯基二亚甲基(PPX)膜的保形涂覆和物理性能外,还具有更好的粘附能力。研究表明:PPX-C膜具有优异的耐溶剂性和抗化学氧化性能;氯的引入使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室温柔性增强,动态力学阻尼性能增大,热降解起始温度比PPX膜低,主链降解温度与PPX膜相近。此外,氯的引入对膜的亲水性能影响不大,但膜的水汽渗透率却因此明显降低,与PPX膜相比PPX-C膜具有更好的防潮性能。  相似文献   

6.
磺化聚芳醚酮酮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硫酸为磺化剂,将聚芳醚酮酮进行磺化制得了磺化聚芳酮酮(S-PEKK).探讨了硫酸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芳醚酮酮磺化度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DSC对磺化聚芳醚酮酮进行了表征,同时考虑了磺化聚芳醚酮酮在乙酸乙酯、乙酸合成中的催活性。结果表明,S-PEKK具有催化活性好、可循环使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氯化聚乙烯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3CNMR表征了悬浮法合成氯化聚乙烯的分子链上氯原子的分布测定了各种序列结构的含量;通过DSC研究了氯化聚乙烯的熔融行为,观察到氯化聚乙烯存在结晶和共结晶,并根据核磁分析结果,讨论了氯原子在分子链上的序列分布对氯化聚乙烯的结晶和共结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甲酸为共溶剂,蒸馏水为共沉淀剂,通过溶液共混和液-固相转变法(L-S)制备出聚乙烯醇与聚己内酰胺(PVA/PA-6)合金.采用黏度法、折光指数法、DSC法、FTIR法、TG法和接触角法研究了PVA/PA-6的相容性、热稳定性及亲水性.结果表明PVA与PA-6有很好的相容性;PVA/PA-6合金膜材料比纯PVA热稳定性好;PA-6可有效地降低PVA/PA-6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9.
14%Cr-5%Ni(质量分数)马氏体钢热处理后在400℃长期时效,强度增加,韧性降低,合金脆化。经分析表明,合金脆化与有害元素P和合金元素Cr,Ni等在原始奥氏体晶界上的微偏聚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氯甲基甲醚为氯甲基化试剂,氯化锌(ZnCl2)为催化剂,对聚芳醚砜(PSF)进行氯甲基化反应.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等来探讨聚芳醚砜氯甲基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合成的聚合物结构由1H NMR得到确认,其热学性能通过热重分析(TGA)、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测试,并考察了其溶解性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及SBS/CPE(氯化聚乙烯)共混体系的流变学行为。探讨了不同类型的SBS,SBS/CPE比例、CPE含氯量、增粘剂和增塑剂的含量等因素对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S/CPE共混体系对PVC人造革的粘接有正协同效应,并可以得到熔融粘度比SBS小、而粘接力比SBS大的热熔性压敏胶粘剂。  相似文献   

12.
超细氢氧化镁在HDPE与CPE共混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了高密度聚乙烯、氯化聚乙烯、超微细氢氧化镁与少量的十溴联苯醚共混复合阻燃材料,实验研究材料体系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含量增加对材料的拉伸强度有较明显的影响,经过硅烷改性的超微细氢氧化镁,在适量的范围可以使得材料的耐冲击强度提高;硅烷偶联剂处理填料对材料的各力学性能均有改善;复合阻燃剂显著提高了材料的阻燃性能,在含量为30份时,氧指数达到29,垂直燃烧FV-1级,微量发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团相法氯化聚乙烯(CPE)的相容性以及PVC/CPE/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低温-高温两步氯化制得的CPE与PVC组成的共混体系为一部分相容体系,两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即链段相容性;由低温一步氯化法制得的CPE具有氯化区和未氯化区类似嵌段式结构,对PVC/LLDPE共混体系具有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CPE和P(BA-co-MMA) 改性CaCO3对PVC的协同增韧效应,用其填充PVC,研究加工工艺、CPE及改性CaCO3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流变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二次分散法利于发挥弹性体与刚性无机粒子的协同效应;当m(PVC)∶m(CPE)∶m(改性CaCO3) =100∶8∶10时,PVC/CPE/改性CaCO3复合体系的冲击强度可达15.24 kJ/m2,为纯PVC基体树脂的3.98倍;随着CaCO3用量的增加,体系在保持加工流动性的同时耐热性能逐步改善;ESEM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呈现出典型的韧性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15.
α-甲基苯乙烯改性ACS树脂的形态和流变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乳液聚合的方法由丙烯请(AN)、苯乙烯(St)和α-甲基苯乙烯(α-MSt)合成了三元共聚物(PASMS),用扭辫分析仪(TB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共聚物与氯化聚乙烯(CPE)的相容性,结果说明,含有α-MSt的共聚物与CPE有较好的相容性,并且有良好的流变行为。熔体的表现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下降,呈现假塑性流变行为。  相似文献   

16.
以CPE,CSM弹性体和PA树脂为原料,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耐热油、耐溶剂、耐热氧老化等性能的新型共混热塑弹性体。考察了PA含量、交联体系、补强剂、胶相交联程度和返炼次数等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并对CPE/PA与CSM/PA的综合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胶相交联程度对材料性能有重要影响。在CPE中DCP交联体系较NA-22为优,一定最的多功能团助剂TAIC在本体系中起着明显活化改性作用。返炼特性表明,共混物的相转变在R/P为90/10~80/20之间,综合性能CPE/PA较CSM/PA为优。  相似文献   

17.
从晶态-非晶态共混体系的晶相、非晶相相互作用出发,首次分析归纳山晶态-非晶态共混体系的8种相态结构模型。研究表明:PVC/PP共混物随着PP浓度的增加,PP的结晶度逐渐增大,结晶度随组成单调变化,而PVC/PP/CPE共混物的PP结晶度随组成变化曲线在PVC/PP/CPE=60/40/3处出现极大值,超过纯PP的结晶度,这与CPE诱导PP结晶有关。成核剂苯甲酸使共混物PP结晶度提高,晶区尺寸变小。  相似文献   

18.
以相差显微镜与体积应变测量等方法探索了CPE对PVC的增韧机理,指出剪切带是增韧的主要机理,并提出CPE网络结构在增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燃气机热泵系统的循环工质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燃气机热泵系统工质的选择是影响机组性能的关键,为此,选择了6组低环害或无环害的循环工质,从制冷剂的安全性和与系统润滑油的兼容性方面作了分析,同时以CSD方程计算了各组工质的循环参数,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一次能源利用率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290和R600a组成的混合工质的使用危险可以控制,同时与系统的润滑油兼容,具有很高的系统效率和一次能源利用率,可以替代R134a使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PP-g-MAH为相容剂,研究了各组成份对PA6/PP共混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增韧作用及共混物流变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