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以壳低聚糖和十二烷基苯磺酸为原料,反应合成了一种壳低聚糖的盐,通过1H-NMR、FT-IR和UV光谱对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并测定了产物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产物是以盐的形式存在,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均远小于壳低聚糖。  相似文献   

2.
壳低聚糖具有优越的生理活性,但其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容易变质。为了便于长期保存,将其制备成壳低聚糖硫酸盐。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分子量,用酸碱滴定法确定壳低聚糖硫酸盐的组成。以壳低聚糖为参照,研究壳低聚糖硫酸盐的吸湿、保湿性及其在不同时间、温度、pH值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样品中主要成分是壳低聚糖硫酸盐;壳低聚糖硫酸盐的保湿能力比壳低聚糖强;在不同时间、温度、pH值的条件下比壳低聚糖稳定。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07,(3):58-58
<正>■技术简介壳低聚糖属于2到10个脱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成的低聚糖,是一种新型的无毒饲料添加剂和绿色生物农药。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发酵法生产壳聚糖”及化工部项目“酶法生产壳低聚糖”,在国内首先开发了以反应和分离耦合工艺生产壳低聚糖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连作淮山炭疽病难以防控的问题,采用离体菌落培养与大田栽培相结合的方式,在淮山长期连作、炭疽病严重的的地块上种植淮山,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壳寡糖、禾甲安对病原菌菌落直径、抑菌持效期及大田炭疽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及壳寡糖可以抑制病原菌菌丝伸长,改变菌丝结构,抑制效果最好的为壳寡糖15g/L,96h后抑菌率仍可达39.98%;壳聚糖、壳寡糖、禾甲安处理(喷施)连作淮山后,能有效抑制淮山大田炭疽病的发生,发病后27d壳寡糖2.50g/L的病情指数最低为29.36,防治效果最高,达53.1%.初步得出:壳聚糖及壳寡糖抑制病原菌菌丝的伸长,改变菌丝结构,对连作淮山炭疽病有较好防治效果,其中以壳寡糖2.50g/L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使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及因子A对玉米进行浸种实验,发现适当浓度的壳聚糖类物质及因子A单独及复合均可提高苗期玉米根的重量、吸收面积和脱氢酶活性。其提高作用随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和因子A等不同和浓度变化而不同。在单因子实验中,0.01%~0.025%的壳聚糖类物质和0.001%的因子A对玉米根活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单因子实验结果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复方植物保养剂”的几种不同配方,并对该配方进行实验,得到比单纯壳聚糖类物质及因子A促进效果更好的最佳配方为0.001%因子A加上0.01%的壳聚糖和0.01%的脱乙羧基壳聚糖,其可提高玉米根干重的61.1%,活跃吸收面积的37.20%和脱氢酶的80.82%。  相似文献   

6.
两种毛壳菌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防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角毛壳菌和球毛壳菌与立枯丝核菌等5种植物病原菌进行对峙试验,结果表明,球毛壳菌和角毛壳菌对几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球毛壳菌主要通过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抑制病原菌,角毛壳菌主要通过产生红色拮抗物质、竞争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3种壳聚糖对活性红BF-DB染料的脱色效果.探讨了壳聚糖用量、pH值、吸附温度、搅拌速度与搅拌时间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壳聚糖对活性红BF-DB染料溶液的最佳脱色工艺为:壳聚糖1、2、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0、200、150 mg/L时,在20℃,pH值为6.0左右的条件下,以350 r/min搅拌10 min,再以150 r/min搅拌15 min,静置2 h,脱色率可达95%以上.分子量和脱乙酰度较大的壳聚糖对活性染料的脱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3种壳聚糖对活性红BF-DB染料的脱色效果.探讨了壳聚糖用量、pH值、吸附温度、搅拌速度与搅拌时间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壳聚糖对活性红BF-DB染料溶液的最佳脱色工艺为:壳聚糖1、2、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0、200、150 mg/L时,在20℃,pH值为6.0左右的条件下,以350 r/min搅拌10 min,再以150 r/min搅拌15 min,静置2 h,脱色率可达95%以上.分子量和脱乙酰度较大的壳聚糖对活性染料的脱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H2O2法降解壳聚糖,在醋酸溶液中和一定温度条件下制备得到具有不同晶态结构的低分子壳聚糖。通过红外光谱、XRD、TGA表征,研究了壳低聚糖的化学物理结构,结果表明:在pH值约为12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壳低聚糖较pH值约为7所得降解产物具有更为规整的晶态结构,更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胃蛋白酶催化壳聚糖降解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粘度测定法和还原糖测定法,研究了温度、PH值、反应时间、底物浓度、金属离子及壳聚及壳聚糖的脱乙酰化度对胃蛋白酶降解活性的影响,确定了以壳 底物的猪胃酶的一些催化特性: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值为5.0,米氏常数Km为8.94*10^-3g.mL^-1,一定浓度的Ca^2+,Cu^2+,Ba^2+,Mn^2+抑制该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脱乙酰化度的提高,胃蛋白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用含不同浓度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的培养基培养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长蠕孢类病菌、灰葡萄孢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考察氨基酸铜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甘氨酸铜作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正>作者在油桐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寄主范围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作了研究,认为:从其形态特征看,应属尖孢镰刀菌,从寄主范围看,未发现此菌为害其它寄主植物,尖孢镰刀菌的其它专化型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也很少为害油桐。作者建议将油桐枯萎病病原菌命名为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usurium oxysporum Sehl.f.Sp.aleuritidis f.Sp.nov)。 油桐枯萎病病原菌孢子能在pH 3—12范围内的清水中正常萌芽。相对湿度低于80%孢子不能萌芽。孢子萌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生长对碳,氮,磷素无特殊要求,但氮素为  相似文献   

13.
香蕉内生真菌、放线菌类群分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采用内生菌分离法对华南种植的健康香蕉根、叶内生真菌、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研究表明:叶内部的内生真菌主要为盘长孢刺盘孢菌物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占60.77%;而根内部曲霉Aspergillus spp. ,青霉Penicillium spp.,拟青霉Pacecilomyces spp.的分离频率较高,共占70.4%。在根、叶内生放线菌中灰红紫类群链霉菌分离频率最高,分别占65.2%与78.2%;在整个植株中玫瑰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griseolus的分离频率最高(占57.7%),叶中该种链霉菌占69.0%,根中占43.5%。对峙实验表明:内生真菌在体外对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香蕉专化型)不显示明显的拮抗作用而内生放线菌则显示明显的拮抗活性,玫瑰浅灰链霉菌中有42.5%的菌株显示拮抗作用,该种链霉菌在提高香蕉植株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甘薯"3048"和"福薯二号"分别喷以甘薯蔓割病菌诱导,取其叶片进行蛋白质提取.抑菌试验表明只有"3048"甲壳胺包衣膜实验组同时具有较明显的抑制蔓割病菌丝萌发和凝集活性的作用.经氨基酸组分和质量浓度的测定推测PR蛋白表达抗性基因与氨基酸的组分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以蛇足石杉为材料,经过严格的表面消毒,分离纯化得到1株内生真菌JSM 10.对JSM 10进行培养特征、显微形态观察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JSM 10和Fusarium属的 Fusarium oxysporum菌株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聚在同一个小枝上,相似程度为99%.因此,从系统发育分析来看,JSM 10应为Fusarium oxysporum菌株.  相似文献   

16.
20种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20种中药丙酮提取物为材料,测定了其对几种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05 g/mL时,肉桂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丹皮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中的4种抑制率为100%,肉豆蔻、补骨脂、茜草、丹参和青蒿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的抑制率均在60%以上.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1 g/mL时,小茴香、诃子和茜草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为100%,肉桂、丹皮和黄连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90%以上,肉豆蔻、补骨脂和青蒿提取物对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60%以上.肉桂和丹皮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香石竹扦插茎腐苗上分离纯化了35株镰刀菌,优势菌为:串珠镰孢(F.moniliform Sheldon)11株,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 Neish&leggestt)9株,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8株,其次还有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vat.coeculeum(Sacc.)Booth)等7株,共6个种和变种;选用12株菌检测其致病性,其中11株菌的致病率高达88~100%;农药药效实验表明。大生的效果最好,0.1g/L即能完全抑制5株试验菌的生长;其次为甲霜灵-锰锌;根病必治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集武汉市豇豆种植区豇豆枯萎病病株,经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获得菌株JKW-1、JKW-2和JKW-3,并对3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为致病的镰刀菌,其中菌株JKW-1和JKW-2菌落色泽为紫红色,JKW-3菌落色泽为白色,均能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但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分生孢子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这3个菌株的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搜索和比对分析,根据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结合豇豆病株症状和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判定引起武汉市豇豆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相似文献   

19.
以5种含氢化诺卜基的叔胺分别与氯化氢、溴化氢、碘化氢反应,合成了14个氢化诺卜基叔胺的氢卤酸盐:二甲基氢化诺卜基胺盐酸盐(2a)、二甲基氢化诺卜基胺氢溴酸盐(2b)、二甲基氢化诺卜基胺氢碘酸盐(2c)、二乙基氢化诺卜基胺盐酸盐(2d)、二乙基氢化诺卜基胺氢溴酸盐(2e)、二正丙基氢化诺卜基胺盐酸盐(2f)、二正丙基氢化诺卜基胺氢溴酸盐(2g)、二正丙基氢化诺卜基胺氢碘酸盐(2h)、N-氢化诺卜基哌啶盐酸盐(2i)、N-氢化诺卜基哌啶氢溴酸盐(2j)、N-氢化诺卜基哌啶氢碘酸盐(2k)、N-氢化诺卜基吗啉盐酸盐(2l)、N-氢化诺卜基吗啉氢溴酸盐(2m)、N-氢化诺卜基吗啉氢碘酸盐(2n).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1H NMR、13C NMR和LC-MS分析,表征了它们的结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化合物2a、2b、2f、2h对5种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率,结果表明它们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当药液质量浓度为500 mg·L-1时,2a、2b、2f、2h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率均在83%以上,其中2a的抑制率为100%; 对西瓜枯萎病菌和苦瓜尖孢镰刀病菌的抑制率均在65%以上,部分高达85%; 对轮枝镰刀病菌的抑制率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从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组织分离到的内生细菌YBS106对三叶一心棉苗进行灌根诱导,同时挑战接种棉花枯萎病菌或棉花黄萎病菌,测定YBS106诱导对棉叶中抗性相关酶POD和PPO活性及与抗性相关的MDA和VC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YBS106对棉花枯、黄萎病的相对防效。结果表明,YBS106诱导对POD和PPO活性及MDA和Vc含量均有显著影响。YBS106能有效诱棉叶中POD和PPO等防御酶活及Vc含量增加和MDA含量的减少,MDA和Vc含量在诱导后第5天达到最高,POD和PPO活性在诱导后第10天达到最高。病原菌挑战接种100 d时,YBS106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4.24%和71.37%,这与棉花系统抗性相关的防御酶活及相关物质(MDA和Vc)含量的变化趋势吻合。该结果表明YBS106诱导棉花产生了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