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疗法,并与常规综合治疗进行对照.结果:亚低温疗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综合治疗,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亚低温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2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26例,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药物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亚低温疗法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是安全有效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可降低死亡率,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249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及效果.方法:对GCS3-8分病人施内外减压手术,并常规治疗加用亚低温冬眠治疗.结果:治愈及好转为67.01%,重残8.4%,死亡24.4%.结论:12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施内外减压术及亚低温冬眠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特别是广泛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者,伤情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致残率高。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6年10月收治重型颅脑外伤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43例,常规气管切开及亚低温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特别是广泛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者,伤情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致残率高.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6年10月收治重型颅脑外伤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43例,常规气管切开及亚低温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特重型及重型颅脑损伤104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049例GCS 3~8分特重型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经验.方法:对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1995—11~2003—10收治的GCS 3~8分特重型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049例GCS 3~8分特重型、重型颅脑损伤中治愈及好转714例(68.1%),重残95例(5.6%),死亡276例(26.3%).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430例病人加用尼莫地平和130例加用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提高,治愈及好转444例(79.3%),重残10例(1.8%),死亡106例(18.9%).结论: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早期亚低温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并发症发生等措施,可显著改善GCS 3~8分特重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将70例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用医用水降温毯辅以冬眠药物实施脑复苏的护理。结果:应用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均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治愈56例,好转8例,死亡6例。结论:加强对亚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可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治疗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降温和复温的护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结果:30例病人中,治愈22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亚低温治疗中若时间过长或温度过低(直肠温度≤30℃)时会对机体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故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对常见并发症采取积极的防护,可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统计6年来治疗的老年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总数、发病率及病因,综合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86例,占同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91例)的17.5%。手术治疗55例,保守治疗31例,死亡率分别为38.2%和38.7%,与同期35-60岁同类型病人86例比较,老年组合并伤及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5)。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危及生命的合并伤,急取在脑疝前期开颅,充分脑减压,早期防治并发症可降低老年人急性重型脑损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天幕切开加低温液基底池灌洗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在常规术式的基础上加行天幕切开、低温液基底池灌洗治疗,与同期32例此类患者应用常规术式治疗进行对比的临床研究。结果天幕切开组36例随访0.5~1年恢复良好16例,中、重残11例,无植物生存,死亡9例.常规术式组32例随访0.5~1年恢复良好9例,中、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7例.结论天幕切开加低温液基底池灌洗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是效果显著的术式,可以明显地降低此类疾病的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控制性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置管和CT下定位穿刺置管脑室外引流117例,术后持续开放引流3~7d,每天引流脑脊液量150~480ml,测颅内压每天4~6次.结果80例愈后Ⅲ级以上,3例植物生存,27例死亡,死亡率23.07%,同期常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3557%.结论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可指导治疗用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控制性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置管和CT下定位穿刺置管脑室外引流117例,术后持续开放引流3~7d,每天引流脑脊液量150~480ml,测颅内压每天4~6次.结果80例愈后Ⅲ级以上,3例植物生存,27例死亡,死亡率23.07%,同期常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3557%.结论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可指导治疗用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将70例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用医用水降温毯辅以冬眠药物实施脑复苏的护理.结果:应用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均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治愈56例,好转8例,死亡6例.结论:加强对亚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可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治疗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降温和复温的护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结果:30例病人中,治愈22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亚低温治疗中若时间过长或温度过低(直肠温度≤30℃)时会对机体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故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对常见并发症采取积极的防护,可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患者在病情平稳后24-48h实施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促醒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6月C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急诊科有效的抢救处置和护理措施,对挽教病人的生命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急诊科1996至200l年4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早期明确诊断、积极的抢救和护理处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急诊科的保守治疗病例与收住院手术病人进行随访统计,治愈率提高并发症减少。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高、预后差,因此,在急诊科的积极有效的处置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硬脑膜网状成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脑膜网状成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去骨瓣减压并硬脑膜网状成型术治疗的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采用随机原则将既往行去骨瓣减压术同时放射状剪开硬脑膜的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硬脑膜网状成型组与放射状剪开硬脑膜组相比,脑脊液漏、脑膨出及皮瓣下积液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硬脑膜网状成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改进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治疗及其预后措施,笔者将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75例,分为综合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尼莫通、纳络酮、亚低温、高压氧进行综合治疗.根据GOS预后标准发现,对照组死亡率60%,恢复良好15%.综合治疗组死亡率42.9%,恢复良好25.7%.积极的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能显著降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并且肺部感染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痰热清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疗效确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报告59例特重型和重型颅脑损伤用复方丹参治疗,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丹参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分析了复方丹参的作用机制,说明丹参是治疗颅脑损伤的有效药物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