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指出楚文化之原生形态为苗蛮文化,先秦之楚民族为苗蛮族,楚苗蛮先民即夏商之“古苗”,苗蛮文化有着迥异于中原文化之不同文化内涵,《楚辞》中之“楚声”、“楚语”即“苗声”、“苗语”。  相似文献   

2.
先秦文化,乃中国文化之源头和渊薮,而且是纯粹本土文化。诚如吕思勉所说:“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欲知后世之学术思想者,先秦诸子之学,固不容不究心矣”。同样,先秦山文化,也为中国山文化渊源所自,它是泰山文化的辽远背景和发源。拙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先秦典籍所体现的山文化及泰山文化,作极为粗略的鸟瞰考察。在众多先秦典籍中,《山海经》以其丰富、集中的山文化内容,值得研究者予以特别注意。 一、先秦山文化泛论 古代山文化资料的积累、整理和成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关于资料收集、整理,可列出以下推动因素。一是原始部族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周期性迁移,必然会积累大量山川风物印象。二是在部落兼并、征代过程中,既可能又必要熟悉山川环境。《史记·五帝纪》就有黄帝征伐,“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及岱宗,西至于空洞”之类记述。三是在治理水患过程中,也会广涉山川草木等风物。地球很可能有个洪水泛滥期,《圣经·创世纪》和《山海经·海内经》均有载。大禹治水,或在此时。汉刘歆《上山海经疏》认为,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内部地理环境差异、移民等因素分不开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大江南北诸侯国或王国处于大分裂、大组合的剧变时期,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中原和江南社会的变化,多少也影响到了贵州地区。贵州原有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在缓慢发展中也日益出现了“古国”组织,有的已进入奴隶社会;大江南北的诸国或亡国之民,为防守边境或为避难也逐渐进入贵州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总的情况还是落后于中原和楚、吴、越国之区域。自楚灭越国后,“百越”之称出现,贵州亦属此“百越”之域。翁独健先生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说:“百越这个族称始于战国时越国…  相似文献   

5.
梅岭,一名大庾岭,为五岭之首,位于赣(江西)粤(广东)之边,是古代中原入粤门户,过此即为“蛮荒之地”的岭南。梅岭,由于它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容易触发往来行旅离愁思乡之情,故文人墨客经过梅岭,多有留题。特别是那些流徙岭南的人,一过梅岭,便有去国离乡之感,心绪凄然,感极而悲;如果遇赦北归,也觉得只有度过梅岭,才算真正脱离苦难的流放生活,因而庆幸生还,感慨万千。苏轼也是这样,遭贬南下经  相似文献   

6.
夜郎是先秦至汉初活动在今贵州及附近地区的古国。夜郎地区之“僚”,指的主要是当地濮、越的混合群体,但夜郎的主体居民与滇一样同属濮;汉初的夜郎国,是在一个较大、较松散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古国;夜郎与南越建立了较稳定的联盟关系,南越通过与夜郎的联盟把影响扩散到云南西部;夜郎与滇的关系亦较密切,联络夜郎与滇的水陆通道南夷道,对沟通两地乃至巴蜀与南越之间的商贸往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家文化之起源、演变和发展共经历了先秦道家、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等五种历史形态 ;自先秦以后 ,诸历史形态皆是继承前此道家文化之“薪火”、根据现实社会和思想文化的需要加以“损益”而形成的。每种道家形态“损益”的具体内容和思想特征即形成历史上“新道家”之“新”。当代“新道家”只有解决好自身的学术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才能求得自身的“生生之道”。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道家对我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系,而这种辩证思维,考其源头,却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周易》的“阴阳相抱”、“阴阳对立”、“吉凶转化”、“反复之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周易》的辩证思维及其对先秦道家“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阴阳调和”等辩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素有礼乐之帮之称。就目前来看,还没有一部我们自己系统的声乐理论巨著。但这并不等于我们的祖先没有给我们留下科学的声乐理论体系和方法。从先秦到清代,丰富的古典文献中或多或少地记载了先人们在声乐理论上的精辟阐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史籍称岭南古代民族为“俚”或“俚僚”,单称“僚”人者不多,到唐代时,除前朝延续而下的冯、宁、李、陈、庞等大姓“俚帅”之外,对居于岭南  相似文献   

11.
对大理古代白子国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争议颇多。根据对诸多史料的分析研究,认为白子国是西汉到唐初建立的,以大理弥渡白崖为中心,以白崖张氏酋长为首的部落联盟。宾居部落是这个部落联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距今约4000年前的白羊村部落的后代迁移而来,为白族族源为土著说提供了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2.
部落是藏族社会的根基,史诗中岭部落从单一的血亲联盟逐渐发展成以联姻、战争为前提的部落联盟,统一了青藏高原。它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藏族社会从氏族、部族、部落到部落联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岭南腰坑墓的分布、分期及相关特点的研究,认为岭南腰坑葬俗是在湘地越人南迁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源自楚崛起之前的中原文化。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文化的南渐,湘地越人转徙岭南,并将这一葬俗带到岭南,流传开来。岭南的腰坑墓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特点。腰坑在用途上与该地古葬俗有密切的关系,反映的是岭南土著居民对这一葬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在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各地区高校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对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精准实施。基于InCites和E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发展力、科研创新力4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学科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竞争力相对落后,仅论文引用百分比、热点论文百分比指标略高于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科研竞争力综合排名最高的是甘肃省,其次是重庆市和陕西省,四川省的科研影响力有待提高。为提高科研竞争力,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校际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制定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潜力,发掘潜在学科,促进均衡发展,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升“双一流”学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风俗是一个民族标志性的稳定形态。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伴随着军事行动将文化风俗也带人了广大汉族地区,尤其在获得统治地位之后,大批北方少数民族成员进入中原和其他汉人居住地区,汉人进入传统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由此产生各民族间的融合。各种风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从而显示出民族融合中风俗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辽宁省乡村旅游“一圈两带”式空间分异现状,深入分析了产生此状况的经济、资源、市场及政策原因,并对此空间特点下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提出建议:辽西地区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辽中地区的“圈层集聚”式空间结构以及辽东南地区“全域集群”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缓解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的发展,中央先后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达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探讨河南省农村发展的动力问题则显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缕梅族ITS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金缕梅亚科15属植物的细胞核核糖体DNAITS区(含5.8S编码区)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初步探讨金缕梅族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金缕梅族呈复系演化特征,Ju桠亚族Ju木属和四药门花属是关系密切姐妹群,与蜡瓣花系统关系较近,三者共同构成金缕梅亚科最基部的分支;马岛金缕梅亚族的Noahdendron和毛枝花属是秀柱花族的姐妹群;金缕梅亚族金缕梅属与弗特族亲缘关系较密切,有可能可以合并成一个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吸引人才流入的外在动因,也是当地人口迁移的潜在驱动力,影响人才流动的“推力”和“拉力”同时动态存在,最终致使地区人才流失或集聚。基于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集聚的效应机制,重点关注净经济劣势下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是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关键动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倒U型效应显著,但受制于净经济劣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较快产生导致人才相对流失的净“推力”效果。具体而言,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研究生科技人才有“拉力”作用,但进一步扩张可能致使其未来面临科技人才总量的相对“流失”。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科技人才集聚之间呈现一定的倒U型关系,从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潜在的“推力”作用。此外,中西部科技人才具有显著“人随钱动”的集聚特征。破解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科技人才流失之间的内生循环困境,需进一步削减“推力”、创新“拉力”,完善高教体制分权化改革,厚植高校扎根地方情怀,释放产学研一体化集群创新活力,建成经费、政策、公共服务综合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