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载铁颗粒活性炭(IOCGAC)去除废水中Cr(VI)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浸溃一加热法制备栽铁颗粒活性炭(10CGAC).并通过SEM/EDAX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pH值、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和共存无机离子)下吸附除Cr(Ⅵ)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吸附去除率降低;相同实验条件下,10CCAC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颗粒活性炭(GAC);SO12-对吸附具有抑制作用.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常数以及吸附容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2.
泥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泥炭为吸附剂对Pb2 、Ni2 、Cu2 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实验,探讨pH、吸附时间、吸附剂质量浓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泥炭作为吸附剂时,pH=6、吸附剂质量浓度为2g/L、吸附时间为2 h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最佳,其中,对Pb2 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可达97%;其次是Ni2 ,去除率为83%;吸附效果不好的是Cu2 ,吸附率仅为65%.采用壳聚糖与泥炭复配吸附Cu2 ,吸附率可达到85.28%.  相似文献   

3.
以烟秆为原料,首次使用炭化法制备活性炭,并用于去除六价铬。以六价铬的去除率作为评价炭化温度,炭化时间,原料粒径的最佳炭化条件指标。采用激光颗粒分布测量仪、扫描电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仪对该吸附剂进行表征。采用单批次振荡实验,探究了烟秆活性炭对六价铬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结果表明:在450 ℃,45 min,过100目筛子制备的烟秆活性炭对浓度为50 mg/L六价铬的去除率达到99.99%。烟秆活性炭颗粒直径主要集中在10-60μm间;其表面疏松且多孔;富含羟基(-OH)、烷烃、-C=C-、-C≡C-官能团。pH=1为吸附最佳条件,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膜扩散步骤是烟秆活性炭去除六价铬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4.
以废菌渣为原料,采用硫酸铝与硝酸复合改性制备废菌渣活性炭,应用红外光谱分析和等电点进行表征,并对活性炭吸附苯酚、铜离子的动力学与等温线进行拟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具有芳香共轭结构,表面富含多种官能团,有利于对苯酚、铜离子的吸附;活性炭对苯酚、铜离子的吸附满足二级动力学模型,且颗粒内扩散不是控制吸附速率的主要步骤;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为自发放热的优惠吸附,而对铜离子的吸附为自发吸热的优惠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双组分等温吸附仍满足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苯酚与铜离子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表现为协同作用;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机理主要为疏水键力,而对铜离子的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和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处理含铅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重金属元素,它对水体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采用活性炭为吸附材料,研究其对废水中铅的吸附作用和机理。研究内容分以下几方面:选用吸附剂粒径、吸附剂用量、搅拌时间、pH、废水浓度以及吸附剂再生等因素对吸附效果影响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可不选粒径直接使用,活性炭用量为2.0g/100mL,室温下搅拌(110r/min)30min,pH选择6-7,经处理后,废水的铅离子去除率最高可达99.3%,剩余浓度是0.08mg/L,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25466-2010)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活性炭纤维(ACFs)表面的酸性基团,并提高其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采用NaClO对ACFs进行氧化改性,研究了吸附时间和温度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去除影响,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内扩散模型来研究铜离子在改性ACFs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铜离子在改性ACFs上的吸附平衡可以在50min内达到,且升高温度可以增加铜离子的去除率。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铜离子在改性ACFs的吸附行为,其相关系数R~20.99.根据吸附热力学的分析可知其标准吸附焓变ΔH00,该过程是吸热反应;且活化状态函数值是20.48kJ/mol,表明了该过程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用改性ACFs去除水溶液中铜离子的性能明显比未改性的ACFs高,其去除率从70.2%增加到94.5%.  相似文献   

7.
 研究煤质颗粒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对染料废水中大量苯胺类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开展了炭投加量/化学需氧量(COD)、不同浓度、吸附时间及pH值的煤质颗粒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实验,绘制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在单因素条件下,随着炭投加量/COD增加,废水中苯胺污染物去除率逐渐上升,且当炭投加量/COD大于4.5时,去除率上升幅度较小,考虑运行经济成本,建议最优炭投加量/COD取4.5;苯胺初始浓度越大,单位吸附量增大,去除率降低;吸附时间越长,吸附量与去除率均上升;pH值在1~4时,去除率及吸附量逐渐上升,当pH值为5时苯胺去除效果最好,随着pH值继续上升,去除率及吸附量有下降趋势。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度高达0.99,苯胺在煤质颗粒活性炭表面发生单分子层吸附;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特征常数小于0.5,为0.33,煤质颗粒活性炭对苯胺有较强吸附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特征,说明煤质颗粒活性炭对苯胺吸附作用力强,饱和煤质颗粒活性炭再生方式应采取热再生;根据Weber-Morris方程特征曲线,依次发生了表面吸附、粒子内扩散及内表面吸附3个阶段吸附过程,水中有机物去除速度在表面吸附阶段最快,说明煤质颗粒活性炭比表面积为吸附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微孔数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微波诱导氧化处理苯酚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诱导氧化工艺处理苯酚废水,以颗粒活性炭为催化剂,考察了活性炭粒径、溶液pH值、活性炭用量、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2~18目的活性炭6g与100mL废水混合,在微波辐射功率为462W,辐射时间为5 min的工艺条件下,苯酚去除率达到94.17%,废水的pH对处理效果几乎没有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表明,各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依次为:活性炭用量〉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pH值。进一步研究表明,微波诱导氧化对苯酚的处理效果优于活性炭吸附和单纯的微波加热,这是活性炭吸附和微波诱导氧化协同作用的结果。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氧化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废水pH值、温度、活性炭粒径大小、固液比以及吸附时间等因素对玉米秸秆活性炭去除废水CO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条件下,废水为中性时有利于活性炭对COD的吸附,且活性炭粒径越小,环境温度越高,吸附时间越长,固液比值越大,废水COD的去除率越高.玉米秸秆活性炭去除废水COD的最佳条件为:废水pH值为7.0,温度为30℃,活性炭粒径为120目,固液比为2 g/100 mL,振荡吸附时间为60 min时,COD的去除率为78.4%.  相似文献   

10.
改性活性炭对镉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镉在表面氧化改性的颗粒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考察离子强度、pH值、温度和镉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活性炭对镉的吸附在pH=2~7范围内与pH值呈正相关,增加离子强度对吸附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吸附动态曲线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活性炭与镉之间的标准吸附热约为-25.29 kJ·mol-1,整个温度范围内吸附是自发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烟秆为原料,首次使用炭化法制备活性炭,并用于去除六价铬。以六价铬的去除率作为评价炭化温度,炭化时间,原料粒径的最佳炭化条件指标。采用激光颗粒分布测量仪、扫描电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仪对该吸附剂进行表征。采用单批次振荡实验,探究了烟秆活性炭对六价铬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结果表明:在450℃,45 min,过100目筛子制备的烟秆活性炭对浓度为50 mg/L六价铬的去除率达到99.99%。烟秆活性炭颗粒直径主要集中在10~60μm间;其表面疏松且多孔;富含羟基(—OH)、烷烃、—C C—、—C≡C—官能团。p H=1为吸附最佳条件,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膜扩散步骤是烟秆活性炭去除六价铬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2.
海藻酸钠吸附铜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用海藻酸钠作为吸附剂去除水相中的Cu2 ,以及吸附过程中试验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在10min左右就达到了平衡;在pH=6时吸附效果达到最佳;吸附温度以30℃左右为宜;海藻酸钠对Cu2 吸附的最大负载量为144~150mg/g·铜离子去除率的大小与水相中铜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有关,对含铜量较高的水样(如铜离子质量浓度为800mg/L),海藻酸钠对溶液中Cu2 的去除率最高达81%,对含铜量较低的水样(如铜离子质量浓度为40mg/L),Cu2 的去除率达99 5%;因此采用海藻酸钠进行二次吸附,溶液中的Cu2 的残余质量浓度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铜离子的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凹凸棒土负载壳聚糖吸附剂对鱼油中的竞争体系下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试验。探讨了竞争体系下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分析了镉离子与铜离子的固液比、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和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对吸附条件进行优化,其最佳的组合条件为固液比值为2 g/L,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80 min,pH值为8,此时镉离子和铜离子吸附率达到最大值可达到80.52%和90.21%。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步碱热合成法使用粉末活性炭负载改性钛酸纳米管TNTs@PAC,对锌离子及共存离子的吸附实验,考察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该材料是由钛酸纳米管附着于活性炭的颗粒表面组成;动力学吸附特征中显示了该材料对锌离子的快速去除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pH=5时,出现最大吸附值,共存离子不影响TNTs@PAC对锌离子的吸附趋势;等温吸附中Langmuir模型更好的描述了等温吸附结果,Zn(Ⅱ)的单层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61.6 mg/g.由此,对单一离子及共存离子高效的吸附性能使TNTs@PAC具备了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浓HNO_3和浓H_2O_2对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 fibers,ACF)进行氧化改性,并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下ACF吸附工业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u~(2+)、Zn~(2+)、Ni ~(2+)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ACF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明显增加,其中采用浓HNO_3在60℃氧化2h改性效果较佳;氧化改性后样品对Cu~(2+)、Zn~(2+)、Ni ~(2+)的吸附效果显著提高,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以海鲜菇菌糠作为生物吸附剂时,对废水中重金属Cu~(2+)的吸附性能。本文通过单因素静态吸附实验确定了溶液初始pH值、铜离子初始浓度、吸附剂加入量、吸附时间及吸附剂粒径大小对菌糠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吸附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单因素条件为:溶液初始pH 5、Cu~(2+)初始浓度10 mg/L、吸附时间150 min、吸附剂加入量28 g/L,吸附率最大为72%;正交试验分析显示Cu~(2+)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剂加入量、pH为显著因素,优化后Cu~(2+)初始浓度为15 mg/L、pH 5.5、吸附时间150 min、加入量为32 g/L,吸附率可达78%。海鲜菇菌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经济的生物吸附剂对废水中重金属铜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望用于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Fe3O4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磁性Fe3O4纳米粉体,通过改进的St?ber法和沉淀聚合法对Fe3O4颗粒进行包覆SiO2和PMMA修饰,在氨基改性后进行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测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所制备的颗粒进行了组成、结构和形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测定离子浓度来评价复合颗粒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黑色Fe3O4粉体为尖晶石结构,室温下具有超顺磁性,有很好的磁分离性能;包覆后,得到了均匀、完整的复合微球,粒径大约800 nm;室温下,当pH=6时,微球在2.5小时时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约为170 mg/g;当pH=7时,微球在2.5小时时对Ni2 的最大吸附量达到72 mg/g。  相似文献   

18.
以松树皮作为吸附剂,进行了生物吸附铜离子的性能研究实验.考察了吸附剂颗粒大小、溶液初始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以及溶液初始浓度等方面对松树皮从水溶液中吸附铜离子的影响,并研究了符合铜离子吸附的平衡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平衡数据很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25℃下,铜离子初始质...  相似文献   

19.
高锰酸钾改性活性炭的表征及其吸附Cu2+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活性炭对废水中Cu2+的去除效率,用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采用静置氧化/冷凝回流法对颗粒活性炭进行改性。采用BET,SEM,FT-IR和XRD等方法对改性活性炭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探讨改性活性炭投加量、pH、吸附时间、温度对吸附Cu2+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Cu2+质量浓度为20 mg/L,投加量为5 g/L时,0.01KMnO4-GAC和0.03KMnO4-GAC对Cu2+的吸附去除率分别达到84%和95%,分别是GAC的1.20和1.36倍;吸附剂在5 g/L投加量时,18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3种吸附剂对Cu2+的吸附,随着pH的降低而减少;温度对活性炭吸附Cu2+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刘瑾 《科技信息》2010,(23):401-401,417
采用活性炭、H2O2和硫酸铝相结合的吸附—催化氧化—絮凝法联合处理某制药厂废水。考察了活性炭用量、H2O2用量和絮凝剂用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废水pH为4,反应90min后,絮凝实验调pH为7的条件下,H2O2加入量为16.7mL/L、活性炭投加量为10g/L,硫酸铝溶液用量283mL/L进行絮凝沉淀,效果最佳,废水COD去除率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