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自然保护地平衡保护与利用,进而形成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公园建设以及规避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部分,现有国家公园都是在整合原有多个不同保护地类型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然而不同保护地类型由于生态关注点不同,生态敏感性指标权重也各不相同.因此,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需要在参考原有保护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1),依据高程、坡度、土壤、植被覆盖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地形起伏度、表面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9个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呈西高东低的"高敏感区(17.43%)—较高敏感区(35.22%)—中敏感区(27.55%)—较低敏感区(15.63%)—低敏感区(4.17%)"结构.将生态敏感性区域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现有4个功能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调整优化:1)深入推进闽赣2省联防联动,共建武夷山国家公园;2)严格高、中高生态敏感区监督监管制度,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精准定位中度生态敏感区生态管控,促进生态调节功能;4)健全中低敏感区保护机制,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更新;5)控制低生态敏感区生活污染,正确引导社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为研究对象,依据地形因素、气象因素、土壤盐渍化和人类活动四个层面选取15项指标因子构建民勤县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民勤县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民勤县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表现为中度敏感性,主要位于西部和东北部;高度敏感、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民勤县西北和东南部,极低敏感区和低敏感位于中部绿洲区和东部地形平坦地区;中敏感区面积最大,为5 56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5%,高敏感区和极高敏感区面积79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6%.因此,应加强民勤县西北和东南部的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3.
刘冰  赵永华 《河南科学》2019,37(2):262-269
基于汉中市存在的生态问题,选取土壤侵蚀、生境、酸雨作为评价因子,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单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采用叠加分析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重度敏感区及极敏感区比重上升3.06%,中度敏感性区比重下降6.60%,不敏感区比重上升0.44%,轻度敏感区比重上升3.10%,整体生态环境敏感性升高.低敏感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佛坪县、洋县、汉台区南部、城固县中部、勉县东北部,这些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可以进行合理的经济开发;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宁强县、勉县北部、南郑县西北部、镇巴县西北部,这些区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应谨慎开发;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南郑县东南部、西乡县西北部、镇巴县南部,这些区域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应限制性开发,加强保护.研究结果可以为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揭示西安市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不仅为不同区域开展土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还能为西安市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有力借鉴。采用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和综合敏感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ArcGIS为技术平台,从生境、水环境、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4方面对西安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和空间分布开展研究。西安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极敏感区位于西安市秦岭北坡的中高山地,总面积为2 132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21.36%。高度敏感区主要是骊山丘陵和浐河、灞河的西安市上游区段,总面积为1 936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19.40%。中度敏感区位于秦岭北麓与渭河平原过渡的缓斜地带,总面积为2 683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26.88%。轻度敏感区包括西安市建成区周围平原地区,总面积为2 344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23.49%。不敏感区主要包括西安市建成区,总面积为885 km2,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8.87%。根据评价结果,应对不同敏感区采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景区的无节制开发,使得景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受到了威胁。通过对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提出相应措施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本文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选取9个因子进行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泰山风景名胜区整体生态敏感性以中、高为主。不敏感区面积为855.75 hm2,占比8.08%;低敏感区面积为2 174.73 hm2,占比20.53%;中敏感区面积为2 933.13 hm2,占比27.68%;高敏感区所占面积最大,面积为3 093.86 hm2,占比29.20%;极敏感区所占面积为1 537.96 hm2,占比14.51%。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各区域的分布特点及优化建议,并基于生态敏感性提出专项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典型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为例,针对工布保护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1套适合该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及GIS技术,对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和功能分区研究.其研究表明: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整体偏高,且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其中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5.6%,中度敏感区占26.8%,轻度敏感区占6.7%,不敏感区(米瑞乡)占0.9%;依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划分的生态功能区与采用定性方法划分的原保护区功能区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类似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评价结果可用于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7.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高程、坡度、水体分布及植被多样性4个评价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对红池坝景区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域分为3类,即:高敏感区、敏感区及低敏感区,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8.
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壤侵蚀风险、NDVI、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方式6个指标,对吉林省中部农业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农业区生态敏感性指数普遍较低,大部分地区均处在轻度敏感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区内生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桦甸市、蛟河市、舒兰市和永吉县等几个县市,对这些县市应减缓资源开发力度,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以保证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  相似文献   

10.
在GIS和RS支持下对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其中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分别占7%和12%,主要分布在赣江沿岸、白水湖周边、学校和居住区;中度、轻度和不敏感区域占81%。最后得出分区保护和治理的建议,为该区今后合理的产业布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新沂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助先进的GIS技术,选择有区域代表性的生态因子,采用因子叠加法,对新沂市的生态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并提出了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建议,为研究区的空间功能区划和生产力布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极高和高生态敏感区面积占研究区的28.3%,说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应对该区作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城固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分别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源涵养3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选取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2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敏感区红线;根据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划,划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将3类"红线"叠加,最终划定城固县生态功能红线。其中,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区范围1 088.6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1%,生态敏感区红线区范围277.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5%,禁止开发区红线区范围74.4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4%。全县生态功能红线区范围1 234.76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8%。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安徽省生态环境的脆弱特征,对其进行了水土流失、盐渍化、酸雨、水污染和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地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3.7%和31.2%。其中,沿淮及淮北平原对水污染和盐渍化比较敏感,水土流失与酸雨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江淮分水岭以南的丘陵山地。在敏感性评价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初步提出了安徽省脆弱生态环境区划方案,把全省划分为2个脆弱生态区、8个脆弱生态亚区和26个脆弱生态地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营口市生态旅游资源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等问题,遵循生态因子选取的可计量性、主导性、代表性和超前性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地貌、坡度、坡向、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水域、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生态因子权重.在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遥感(RS)支持下获得各生态因子的信息.使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对营口市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将其划分为最敏感区、敏感区、弱敏感区和非敏感区4个等级,并针对不同的敏感区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对策,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渝东北地区地处重庆市东部的三峡库区地域,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其水土流失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等自然因子作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评价指标,根据重庆市自然环境特征制定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通过多因子叠加计算得到重庆市水土流失极敏感区面积1159.41km2,占幅员面积的3.93%;高度敏感区面积4892.19km2,占16.59%;中度敏感区面积7014.4km2,占23.79%;轻度敏感区面积2882.97km2,占9.78%;一般敏感区面积13673.94km2,占46.38%。指出了重庆市渝东地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等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水土流失极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开县、云阳、城口;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开县、云阳、巫山、奉节、梁平这一带;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巫溪、梁平一带。提出了有效控制该地区土壤侵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生境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境敏感性的综合研究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基础性研究.重庆市具有特殊的生态地理位置,生物多样性丰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利用生态系统类型作为指标对重庆市生境敏感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数据主要采用重庆市植被类型图.研究结果发现,生境敏感性的总体数量特征表现为:生境敏感性从不敏感到极敏感基本呈倒金字塔形分布,生境敏感性以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为主,而中度以上敏感地区的面积比也达到了近40%;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渝东北和渝东南生境敏感性高,而中西部地区生境敏感性低;除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面积较大,且呈连片分布外,中度以上生境敏感区呈零星斑块状分布,而且空间异质性较高;生境敏感性较高的地区大致呈弧形沿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云阳-万州-石柱-丰都-武隆-南川-万盛-綦江-江津分布.中度以上生境敏感性的分布与重庆市的山地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生境敏感性与高程相关分析发现,除高度敏感区略有不同外,重庆市生境敏感性与高程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评估可以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参考。该文以新疆玛纳斯县为研究区域,首先根据专家知识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ArcGIS 9.3软件平台进行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风险综合评估,最后根据生态评估结果进行了县域发展适宜性分析,并划分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结果表明:应用专家知识、层次分析法和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进行生态评估,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高敏感区、较高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1.31%、16.17%、16.44%、7.07%和19.01%;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塔西河乡南部、清水河乡中部和南部,以及广东地乡北部,较高风险区分布于塔西河中下游沿岸、玛纳斯河下游沿岸,其他地区生态风险等级较低;县域发展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玛纳斯镇大部分地区,兰州湾镇及147团场西部地区,北五岔北部,新湖农场,148团场、149团场、150团场东部地区,不适宜发展区域主要位于北部沙漠、南部山区、玛纳斯河和塔西河沿线及湿地区域。  相似文献   

18.
德阳市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水土流失不但与本市防汛安全和未来的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且极大地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的重大工程建设.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基础,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等自然因子作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评价指标,根据德阳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制定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通过多因子叠加计算得到德阳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结果,指出了德阳地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等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提出了有效控制该地区土壤侵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选取Pléiades卫星数据、数字地形图、珍稀植物分布图等主要数据,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从土壤侵蚀和生境两方面评价九寨沟旅游区生态敏感性.研究过程中,以海拔200 m作为分区标准,将旅游区划为6个分区,然后对6个分区的生态敏感性分别开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分区均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I、II和III区为生境高度敏感区,其他分区为生境极敏感区,生境敏感性等级随海拔增加表现出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使国家公园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生态旅游设施布局和社区经济发展更为科学合理.通过建立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度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建立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区划.结果表明,依据ArcGIS空间叠加影响因子权重综合分析将生态敏感性等级分为极高、高、中等、一般、较低5个等级,各等级区域占全区总面积分别为25.75%、22.42%、43.85%、3.27%、4.71%,依据生态敏感性高低将神农架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分为4个保护区域,并提出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