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比较文学是文学学科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门学科,而人类学则是整个人文社会学科中真正能够全面体现出开放性特色的一个学科领域。文章通过对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梳理,说明了二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表明二者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3.
2012年10月3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舒宪教授和该校校长户思社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揭牌仪式由该校中文学院院长张保宁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的出现,把文学发展引入了新的格局。比较文学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文学打破了地域和时空,或许意味着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世界文学侧重价值判断,比较文学注重求同辨异。网络文学能够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孕生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的世纪,文学与文化的相因相成,将成为未来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科学性被提升了。也就是说,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核心的比较文学,将以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学研究的成果,为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激活比较文学教学新思维,因而成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径,而对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入研究又必然为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开创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四川的比较文学是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复兴而蓬勃发展的。回顾四川比较文学所走过的二十年,最令人欣慰的是四川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在比较文学视阈下从事民族文学教学及比较研究,既改写了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史,也有利于建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同时对构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民族文学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注定是要引起争议的,因为它存有定义之争、名称上的名不副实以及认知的渐进过程等问题。比较文学在实践中有一个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在研究中衍生为“x+Y或者x与Y”模式。而这种误读在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初期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下还有生存价值,不可以彻底地、全面地和不加分析地否定掉。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文学人类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存方式。文学人类学本质上是诗与形象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综合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使中国文学研究得以拓展广度和深度。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总格局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学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在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的同时,立足本民族文化,坚持自身的学术传统将使中国文学的研究更有成效。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开放性的文学批评体系,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同时强调以文学性为研究的中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实际上就是指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及学术规范等问题。跨越性是决定比较文学成其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性要点,是其作为开放性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文学性是保持比较文学成其为文学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念。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简而言之有两个基本点:跨越性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文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美兰 《科技咨询导报》2011,(6):224-224,226
中国此较文学走过了百年的路程.比较文学在中国并非古巳有之,而是从外国移到中国,是外国与中国相结合、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过程.本文着重对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发展前景及发展中问题的解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刘、林二先生所撰《论中国比较文学的萌发——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一》论文.共分四个部分:一、中国比较文学萌发的社会基础;二、中国比较文学萌发的轨迹;三,中国比较文学萌发的面貌;四、中国比较文学萌发的标志和特色。本刊此次所发为论文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5.
斯迭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女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在其理论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比较文学思想.她对欧洲文学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以及南北文学的对比划分等都是十分精到的.给后世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的形成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湘潭举行。文章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从文化看文学、学科建设: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未来等三个方面对本届年会的交流论文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与文学(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相遇、交流、互动,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现象,由此催生的边缘学科研究如文学人类学与人类学诗学,在世纪之交时蓬勃发展,改变了两大学科的原有格局,拓展了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文学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应该属于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新学派 ,基本属于文化学范畴 ;而人类学领域内的文学人类学 ,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目前存在更多的是问题 ,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够”。首先 ,人类学界对文学人类学的关注不够 ;其自然结果就是投入不够 (指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              力 ) ;其三是理论建构不够 ,本土的和西方理论介绍均着力不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贵阳花溪举行。文章从人类学对传统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学范式看人文社科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质疑和反思等四方面介绍本次与会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的比较文学在研究方法的应用上是多元的,既有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又有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更有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成就斐然。尽管中国比较文学拓荒者在方法的应用上还有些不太娴熟,但为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典范,促进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