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厦门市潘涂虾场一口虾池1995年4月发生的一起简单裸甲藻赤潮进行跟踪调查,报道赤潮期间虾池水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更替。调查显示,赤潮发生前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快速消耗浮游植物进而引起池内无机营养盐(特别是活性磷酸盐)的积累是本次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赤潮发生期间,赤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在抑制多数藻类(主要是硅藻)的同时,也促进了一些裸藻类、甲藻类和蓝藻类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2.
水华发生与危害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华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密集在水面形成的生态现象。它危害淡水水域生态环境栖息的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导致水域生态系统的失衡,破坏水生生态景观,直接影响农业、渔业的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龙岩的水库、鱼塘近年来发生的水华情况,重点阐述水华的发生与危害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华发生与危害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华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密集在水面形成的生态现象。它危害淡水水域生态环境栖息的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导致水域生态系统的失衡,破坏水生生态景观,直接影响农业、渔业的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龙岩的水库、鱼塘近年来发生的水华情况,重点阐述水华的发生与危害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赤潮藻毒素检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害赤潮及含赤潮毒素生物对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海洋食品进而对海洋生物、人、畜等构成极大的威胁和危害,甚至造成人类中毒死亡。所以,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对于减少危害是十分必要的。赤潮藻毒素的检测常规方法--生物法和化学法;新的方法有神经受体结合检测技术、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等。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来检测毒素,其优点是经济、快速、高效、特异,常用竞争法免疫检测、“三明治”法检测等。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氮、磷是海洋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海洋环境营养盐比例失衡的影响不仅会频频引发有害赤潮,也会显著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氮、磷的变化首先会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发生改变,同时使它们作为饵料的营养价值也发生变化,氮、磷也是浮游生物生长的限制元素,会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浮游生物作为海洋里的重要生物功能群体,研究它们对氮、磷的受限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有利于生态计量学在环境控制上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002-2021年发生的20次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次,发生面积约为384 km2,持续时间为3.65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近10年(2012-2021年)相对前10年(2002-2011年)赤潮发生面积增加(18倍)。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次数最多的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但近10年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赤潮发生总数中,有毒或有害赤潮11次,分别为球形棕囊藻4次,夜光藻和水华微囊藻各3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1次。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分布范围广,200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2008年以后钦州市三娘湾和三墩岛海域、北海市廉州湾及防城港市防城湾陆续开始发生赤潮。通过综合分析近20年北部湾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和分布的基本特征,为北部湾赤潮预警预报及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至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嵊泗列岛位于长江口外,其附近海域是长江口外赤潮的多发区域,我们在其赤潮多发时期的6~8月进行四期监测,结果表明:嵊泗列岛附近海域6~8月海水多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极高,主要优势种夜光藻等均为赤潮种类,极易引发赤潮.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对限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监测期间现场还监测到一次中缢虫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海洋浮游植物生长代谢与海洋环境刺激之间的信号传递都涉及细胞内各种信号转导过程,并最终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的运行控制浮游植物的增殖、种群生长动力及初级生产力.以cyclin-CDK为中心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以及以Ca2+/CaM为中心的信号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涉及海洋浮游植物细胞周期蛋白种类的发现、细胞信号传递系统的确定、细胞周期蛋白作为生长标志用于精确估计海洋浮游植物的原位生长率、产毒赤潮浮游植物毒素分泌与细胞周期的关系、外源因素对浮游植物细胞周期的影响等.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在海洋浮游植物细胞周期及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马秉礼  马勇  孙丽琴 《科技资讯》2007,(16):156-157
通过对固原市水产养殖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战略对策。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制定优惠发展政策,为渔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氛围;切实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投入支持力度;建立基地,扩大规摸;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引起的有害藻类水华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水体景观、生态功能以及人类健康.如何有效防治水华是目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通过植物的化感作用来抑制藻类生长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抑藻技术而备受关注.而从水生植物中提取、分离出的化感物质更是对控制水华爆发具有专一、高效的特点.综述了从自然环境里较易获得的芦苇中得到的化感物质EMA对常见水华和赤潮藻类的影响,对抑藻效果和抑制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该领域内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南海大鹏湾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1990-1992年对大鹏湾进行的赤潮生态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252种,其中1个新种-中华拟菱形藻。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状态,对优势作了统计;分析了大鹏湾浮浮液藻类的生态型,其中以近岸暖水种居多;对赤潮生物和有毒种类进行了界害,并讨论了大鹏湾 与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群落在该海域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105cellsL-1.硅藻集群的高峰区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细胞在表层水体的含量高于底层水体,调查期间共记录硅藻赤潮事件1起,发生于2006年8月,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甲藻赤潮仅在春季(5月)发生,优势种类为原甲藻种类,包括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引发赤潮,甲藻在表层水体含量高于底层水体.  相似文献   

13.
程鹏  汪明礼  潘乐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56-56,144
本文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富营养化是危害水质的重要因素,而藻类在富营养化的水中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导致水华和赤潮的爆发,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及对有害藻类的控制已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于桥水库浮游植物的调查,在总结分析于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于桥水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旨在为于桥水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背景资料。从浮游植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指数反映的水质状况来看,水质总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水体属于清洁水体。从调查结果看,微囊藻等易引起水华爆发的种类分布较多,应适当投放一定量的鲢、鳙等鱼类,通过生物操纵的手段来控制浮游植物,防止水华发生,控制富营养化,以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列出了嵊泗列岛养殖海区1990年4月至1991年3月主要生态调查结果。浮游植物密度:0.5m 水层为1.62×10~2——2.51×10~6Cells/L,0—7m 水层为1.8×10~4——3.65×10~8Cells/m~3,八月和十一月出现两次高峰,周年出现浮游植物143种、赤潮生物38种,6—9月是该区赤潮发生季节。此外,还对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周年变化和发生赤潮时该赤潮生物的衰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对两年发生六次赤潮的生物组成、赤潮与赤潮生物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7年4-7月春夏之交水华高发期间,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交替变化的跟踪观测结果,对水华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浮游植物主要由绿、硅、蓝藻组成.绿藻在细胞密度和物种种类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在研究期间存在明显的交替现象,水温升高和营养条件的改变是引起物种交替可能的重要原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明显的先增长后减少趋势,各断面的平均细胞密度从4月初的4.51×105/L升高到5月中旬的106.53x105/L,至7月底回落到14.43×105/L.其中,由于蓝藻水华的暴发,细胞密度的最高峰出现在5月中旬的黄石断面,其值为2.97x107/L.在水华暴发前后,蓝藻中的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明显取代了绿藻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2016,(2)
正海藻虽小,却能引起壮观的赤潮,更与人类的生活甚至命运息息相关。这群了不起的小小"弄潮儿"究竟兄弟多少?它们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贡献?是不是赤潮元凶呢?海藻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生物,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北冰洋到南极洲,每片海域都有藻类生存和繁衍。提到海藻,大家就会想到海带、紫菜,当然还有赤潮。赤潮和水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观察并记载了这类现象,如《创世纪》第7章第21节就描述了水华现象:"河中的鱼都死  相似文献   

18.
一、面临形势 随着我省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海洋开发全面展开,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然而沿海经济发展的激增,同时也给海洋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沿岸海区环境质量呈逐年退化趋势,近海污染范围持续扩大,营养盐和有机污染快速上升,突发性海洋污染事故增多,赤潮等自然灾害频繁而危害严重,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凸现,海洋生物破坏加剧,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退.  相似文献   

19.
1991年7月13日在嵊泗海域发生大规模的菱形裸甲藻赤潮。菱形裸甲藻的形态和生态特性与已报导的几种裸甲藻有所不同。发生赤潮时,水温范围为23—25℃,盐度范围为20.2—23.5‰。并且,菱形裸甲藻常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同时出现。赤潮发生的严重程度随着表层水中菱形裸甲藻的密度增大而加重,重赤潮区3.53×10~6cells/L,次重赤潮区6.1×10~5cells/L。按重赤潮区—次重赤潮区—赤潮不明显区的顺序排列,表层水的pH、DO、COD顺序递降,而透明度、盐度和总氮量顺序则递增。本文列举了赤潮各期多种生态因子变化,其中消退期造成的水质污染最严重。但此次赤潮时间短,受潮汐影响大,对养殖业未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0.
赤潮的成因及其预报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赤潮形成的原因和赤潮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重点阐述了如何对赤潮进行预报,主要是卫星遥感和化学预报两方面,并对前景广阔的化学预报赤潮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