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理加权主成分分析可判别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的空间变动,并诊断出影响各主成分空间变化的变量.本文在结合传统主成分分析与地理加权主成分分析技术,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对江苏省63个县、市的经济特征进行主因子提取.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到3个主成分,分别表征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与经济动力;蒙特卡罗检验在0.05水平下,显著性拒绝主成分的特征值与因子载荷在空间变化上的平稳性假设;地理加权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主导着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且呈集中连片分布特性,地理加权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分异态势.可见,地理加权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各主成分的局域空间变化效应,诊断出影响地区经济特征空间变化的主要变量,有利于深化对社会经济要素空间的分异特征和内在机理的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福建实际情况,选取12项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福建省各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对各县域进行排序和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县域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利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得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1960-2011年广东省25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6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评价指标,计算了广东省各站点每月的干旱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 趋势检验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法(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干湿状况的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变干趋势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3月,而变湿的月份主要为7-9月,且中部地区变湿趋势的月份数要明显多于东西部。此外,雨季(4-9月)广东东部及沿海大部分地区呈变湿趋势,而冬季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表现为变干的趋势;根据REOF方法可将广东省干旱分布特征划分为4个典型的空间异常型:南岭型、粤西型、粤东型和雷州半岛型;各空间型对应的旋转主成分(PRC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雨季各空间型都表现为统一的先变湿后变干趋势,而冬季除了雷州半岛型外则都表现为明显的变干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各空间型干湿状况普遍存在1.5a、2~3a的显著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4.
基于聚类分析的风景林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无想寺国家森林公园为对象,对该森林公园内83个林班的17个立地因子进行了调查,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导因子,再以主导因子为依据聚类划分立地类型。结果表明:以土壤厚度、坡向、凋落物厚度等8个因子为主导因子,可将该森林公园划分为薄土层中石砾厚凋落物、中土层轻石砾厚凋落物等8个立地类型。在立地类型划分基础上,探讨了立地质量对风景林构建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当间伐和增加林窗等林分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地区为对象,该地区是受长期灌溉水下渗导致地下水位抬升,进而诱发了大量黄土滑坡。为了进一步研究黑方台地下水的水-岩(土)相互作用对岩土体的影响,本文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黑方台的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滑坡岩土体的易溶盐成分和矿物组成等特征做综合研究。采集滑坡体出水口处的地下水样测试水化学组成,选择前2个变量因子Z1、Z2作为主成分(分别占总方差的68.166%和20.576%),分析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便可反映90%左右的信息。主因子Z1主要反应易溶盐含量和水敏性矿物(长石类、方解石等)的水解作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主因子Z2反映微溶盐石膏(硫酸钙)矿物的溶解度随地下水离子浓度增加而增大和CaCO3的溶解、沉淀过程。研究表明,水-岩(土)相互作用会导致岩土体胶结性变差,微结构破坏,进一步累积会使岩土体产生大量裂隙和孔洞,最终将影响岩土体稳定性;另外,黄土中CaCO3的淋溶和迁移证明CaCO3淀积层顶部应为地下水入渗方式转变的分界线。地下水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能反映出黑方台滑坡地下水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4年吉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调查490块天然蒙古栎林样地。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长白山区天然蒙古栎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立地因子对立地类型划分的影响顺序为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海拔>腐殖质厚度。当聚类系数为0.668 3时,可将490块天然蒙古栎林样地划分为4类:Ⅰ类立地因子多为阴坡、中坡、陡坡、薄土;Ⅱ类立地因子多为半阴坡、上坡、斜坡、薄土;Ⅲ类立地因子多为阳坡或半阳坡、上坡、斜坡、中土;Ⅳ类立地因子多为阳坡、上坡、平缓坡、中土,最适合天然蒙古栎林生长的是Ⅲ类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7.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聚类、空间聚类NDBI指数和监督分类分析方法,分析全中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城市边缘区城镇化区位特征和发展阶段.研究表明:以距离大城市政府中心距离为衡量标准,研究样本区位特征可以划分为延续型(近距离)城市边缘区、毗连型(中等距离)城市边缘区以及飞地型(远距离)3种类型,3种不同类型所对应的指标存在明显的空间类型差异.在边缘区城镇化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初期发展阶段、中期发展阶段和后期发展阶段三大类,以及中期发展阶段中的7个亚类,与其对应的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产业园区的发展、人口集聚的加速以及生活设施的不断完善在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不同区位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雕林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雕林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现知有25科、44属,80种.本文列出全部种类及其地理分布、并将属、种划分为15种分布区类型.根据地理成分分析.该蕨类植物区系具有4个区系特征:(1)具有热带亲缘关系;(2)与旧大陆其他地区的联系较广泛;(3)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联系较密切;(4)是滇中高原蕨类植物区系较典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了该地区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深入分析了2个系统的耦合度空间差异、时序演化特征和耦合机制,得出如下结论:1)2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13个城市可划分为协调型、磨合型、低水平协调型和拮抗型;2)在时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3)2系统要素之间耦合作用错综复杂:城镇化是信息化发展的支撑基础,信息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县域尺度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典型农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依据,基于熵值法和Arc GIS技术对河南省159个县域单元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量化测度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地域差异大、空间分布不均衡,粮食主产县区及农村县域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低,人口及经济要素与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密切相关,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服务条件及传统农区功能定位一起,共同驱动典型农区的县域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提出促进欠发达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经济开放地区工业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许多经济开放地区正在兴建大量小型工业园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兼具单个建设项目环评和区域环评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这类环评工作的需要,本简单比较了单个建设项目、区域开发项目和小型工业园项目的建设特征及其环评特点.并以深圳龙华工业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例,简述小型工业园项目环评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提出在工业园项目环评中要增加污染物总量控制、招商引资建议和污染控制合同等内容.为我国广大经济开放地区进行的工业园项目环评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西藏山南地区的调研数据,阐述了该地区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分析了该地区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政府在资金筹集及其管理协调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是广大农牧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短时间内得以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因素。同时,加强西藏农牧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西藏广大农牧区医疗制度以及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对于促进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的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庆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出重庆市及各县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偏离差,并据此划分出协调度类型,结果表明: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呈现极不协调状况,同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结构体系不全、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城镇产业特色不明显关联性差等;最后提出了推进重庆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阶段,也是西藏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走出贫困落后的重要环节之一。公共财政以其自身所具有的职能属性,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公共财政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职能定位,结合西藏具体区情,探讨了西藏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提出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表征珠海市社会空间的人口、家庭、住房和职业等方面的指标,提取了珠海市社会空间特征的主成分;利用系统聚类法,依据主成分对珠海市社会空间划分了不同类型,并分析社会空间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流动人口和本地多代户作为2个主要的持续性因子,其两者的异同和相互作用是珠海市社会空间差异和演变的主要动因;(2)虽然珠海市社会空间重构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主要是基于老城区的社会区更新演替,在空间上呈现了较强的圈层状分布和居住隔离现象,高学历人口集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而低技术型的务工人员和农村人口处于城市的边缘区域;(3)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工业、高教园区和城市副中心为载体的“飞地”,重新塑造了珠海市社会空间结构;(4)与非移民城市相比,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对主因子构成和社会空间分区类型划分的影响更为强烈,在空间分布上更为广泛;(5)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制度变革及人口要素的流动等方面共同形成了珠海市社会空间演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共享式增长或益贫增长的理念,这种增长理念和扶贫开发有密切的关系。文章阐述了在西藏倡导包容性增长对于促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及西藏农牧区贫困的主要特征,进而对促进西藏农牧区扶贫开发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建立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2000年—2017年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总体表现不佳,说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状态欠佳;2) 农业生产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时间上表现为稳步提升,空间上,县域分异格局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于鄂中和鄂北岗地,传统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板块分异格局表现为咸宁板块〉孝荆板块〉襄随板块〉黄鄂黄板块〉宜荆板块;3) 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条件主要集中在地形和土壤;人文因素则包括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为例,根据1992年和2012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1992—2012年坝芒乡土地景观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最为突出;2)各土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有所增加,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有所减少,除耕地景观形状指数降低外,其他景观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3)景观多样化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呈减少趋势,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呈增加趋势,反映出该区景观异质性降低,结构趋于简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快速城镇化是贵州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