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文章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4个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指标评价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测算新疆2014年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其空间上的分异特征及自相关性。结果表明:(1)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应重点考虑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服务业增长率、平均每万人医生数、人均GDP等因素。(2)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以及"弧"型趋势的分异形态且由北向南递减。(3)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4个分指标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南疆恶劣的自然条件有关系。(4)在空间上聚集程度依次为:农业产出农业投入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物元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物元模型对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3个层次对影响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评价,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影响综合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大部分县域处于低水平及中低发展水平,且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上呈现"东南-西北"走势,由苏南、苏中到苏北地区,县域综合发展评价等级呈现出递减的状况.4类子系统均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贡献度大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包括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规模、社会科技和政府支持5个主成分共17个具体指标的县域尺度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2004~2011年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1年北京市各区县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基础条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科技投入略显不足;政府支持因子各区县变动差别较大,资金支持的持续性较差.(2)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和各主成分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距中心城区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1998-2018年农产品播种面积面板数据,计算整个河西走廊、三大流域、15个区县专业化系数和8种主要农产品地方化系数,从地区和农产品角度分析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定性分析影响农业生产专业化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初步形成了疏勒河下游棉花专业化生产区域、黑河和石羊河上游薯类专业化生产区域、黑河和石羊河中游玉米专业化生产区域,以及疏勒河中下游和黑河上游药材专业化生产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格局; 1998-2018年,河西走廊区域整体及各流域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专业化发展呈先明显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除金塔县的其余14个区县的专业化水平均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在空间上形成从西北向东南梯度降低的格局,专业化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棉花、药材和薯类地方化水平较高,除蔬菜和药材外,其他6种农产品地方化水平都在提高,但各农产品地方化发展演变趋势差异显著.定性分析表明,区域专业化发展演变是在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政策、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河西走廊应结合资源禀赋条件积极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区域土地有序流转,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促...  相似文献   

7.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DEA-BCC模型,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12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农业经济投入与产出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区域内农业综合效率总体偏低,农业技术水平仍然是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地域差异来看,农业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并未发生改变,并且农业效率两极分化趋势比较明显,农业综合效率的地域差异不断拉大;从各地的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来看,区域内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利用效率低下、产出效益不足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借助DEA模型,系统地分析了2001-2011年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讨农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因素.研究发现:(1)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研究时段总体上下波动明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变化波动性较为显著,且二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3)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4)规模效率整体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5)中原经济区目前大多数县域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重庆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重庆市中心城区外的29个区县作为研究区,从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投入、农业产业化等4个维度构建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TOPSIS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11—2020年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 2011—2020年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各区县农业转型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平均值由2011年的0.260 6增长至2020年的0.432 2,且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过程经历了初步发展、平缓发展、快速发展等3个阶段。2)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为渝西片区,其次是渝东片区,再次是渝东南片区,最低的是渝东北片区;高水平农业转型发展的区县数量占比由10.3%增至24.1%。3)研究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具有较强的全局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渝西片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渝东北片区。4)从大的维度上看,渝西和渝东片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别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投入,而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县域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均为农业生产水平和...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时间断面法和历史文献,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省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异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区域生产条件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关键.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设定的几个指标,通过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其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根据能源生产用水这一概念,通过能源生产用水压力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能源生产与用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现状年(2016)下,中国能源的高产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中东部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等5省(区)的主要能源总产量占中国主要能源生产总量的67%,低值区出现在南部及西南部部分省(区);5类主要能源生产用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所不同,但与能源资源本身的地区分布基本保持一致;主要能源的生产用水压力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省(区),空间集聚分析表明能源生产用水压力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近代(1840-1949)湖北棉花生产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地域分布上以鄂东,鄂北和江汉平原为主,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原因有利益的驱动,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提倡等,由于种植方法不科学,导致棉花质量差,产量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生产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该文综合考虑农业经济—水资源环境复合关系,构建了由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以及水资源压力、状态、管理六个维度、19个指标组成的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诊断模型识别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其2008-2019年农业经济和水资...  相似文献   

16.
许家伟  陈郁  乔家君 《河南科学》2010,28(4):501-504
以农户为调研单位对河南省吴沟村农业生产区位分析结果表明,距离、肥力、劳动力转移、兼业化都对农户农业生产区位产生影响.吴沟村农户农业区位的选择遵循以下规律:①距离对农业生产区位仍产生较大影响,地块类型仍按照菜地、好地、中等地、差等地有规律地分布;②在主要地块(面积较大,条件较好)种植主要作物——小麦、玉米;③即使经济状况较好,很多农户仍用人耕做,机械化程度低;④农户一般选择最近地块种植蔬菜、红薯等作物;⑤在劳动力迁移和兼业化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农户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明显,作物种植单一性现象突出.提出了改善吴沟村农业生产低效率的建议:①增加农业生产性投资;②创新土地制度,加快土地流转;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累积分布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系统地分析2015年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特征, 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及不同类型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提炼出主导因素, 得到如下结果。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呈现“低值集聚、高值离散”的特征, 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同质集聚性。其中, 显著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皖北和苏北地区, 显著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和山东临海县域。综合考虑空间约束和粮食产量分布差异, 将黄淮海地区分为粮食高产区、中高产区、中低产区和低产区4个类型区。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不一, 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中, 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属于社会经济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中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区域人口、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 中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折纯), 表现为地理环境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植被指数、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针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 提出不同的粮食增产增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武慧君  戴成娟  刘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2):13665-13673
农业生产是用水和水压力的主要原因,灰水足迹的提出为农业生产水污染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国内外学者们在农业生产灰水足迹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尚处于不断更新与发展的阶段,且缺乏核算方法、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农业灰水足迹核算模型发展历程,然后从主要农作物种类、灰水足迹核算尺度、核算容许限制选择等角度分析了国内外灰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农药化肥的施加、经济与资本深化程度、城乡结构、技术和产业结构、人口与社会福利等因素对农业灰水足迹总量变化的影响,提出了灰水足迹评估不足与未来研究突破点。以期为后续科学核算农业生产灰水足迹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县域尺度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典型农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依据,基于熵值法和Arc GIS技术对河南省159个县域单元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量化测度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地域差异大、空间分布不均衡,粮食主产县区及农村县域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低,人口及经济要素与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密切相关,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服务条件及传统农区功能定位一起,共同驱动典型农区的县域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提出促进欠发达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修正DEA模型测度1999-2013年区域农用地资源利用效率值.通过ESDA模型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农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农用地利用效率以提升为主要趋势,技术效率高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农用地利用总体表现出技术效率驱动模式.全局上,泛长三角地区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效率高(低)的城市空间表现集聚分布.局部上,效率H-H类型主要分布在苏锡沪地区,H-L类型主要集中在杭甬、宁镇及皖江地区,L-H类型主要集聚在苏中、皖南及浙西南地区,而L-L类型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皖北及皖西地区.最后,结合效率空间格局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泛长三角地区农用地利用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