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运用修正DEA模型测度1999-2013年区域农用地资源利用效率值.通过ESDA模型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农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农用地利用效率以提升为主要趋势,技术效率高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农用地利用总体表现出技术效率驱动模式.全局上,泛长三角地区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效率高(低)的城市空间表现集聚分布.局部上,效率H-H类型主要分布在苏锡沪地区,H-L类型主要集中在杭甬、宁镇及皖江地区,L-H类型主要集聚在苏中、皖南及浙西南地区,而L-L类型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皖北及皖西地区.最后,结合效率空间格局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泛长三角地区农用地利用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县域乡村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划分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服务主导和均衡发展4种乡村发展类型;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理论公式,对2000~2012年长三角地区乡村性及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和服务主导的县域分别占总地域面积的13.79%、18.96%及12.06%,而均衡发展型的县域占到55.19%;农业型乡村分布在苏中、舟台地区,工业型乡村分布在苏锡常地区,而服务型乡村主要分布在宁甬杭地区;长三角县域RI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乡村性空间格局与乡村类型划分具有较高关联性,苏中、舟台地区乡村发展农业主导,乡村性总体高值集聚,而苏锡常乡村发展工业主导,乡村性总体低值集聚,并且工业、服务主导型乡村性RI低于农业主导和均衡发展型;最后,提出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发展相关的重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中部地区安徽省为例,构建出乡村性RI理论公式,测度出县域单元的乡村性;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县域乡村性空间关联类型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乡村性差异较为显著,整体上乡村性较强的县域所占比重略大;县域乡村性从皖南到皖北呈现出梯度递增的演化趋势;县域乡村性H-H关联型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霍邱、颍上及阜南等13县,L-L关联型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芜湖、和县及宁国等12县.相关结论可以为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宿州市1997-2011年TM/ETM+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及CA-Markov模型,对宿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与模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宿州市土地景观斑块数、破碎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呈上升态势,而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分维数及均匀度呈下降趋势;CA-Markov模型的Kappa指数达到0.86,表明模型的模拟精度相对较高,到2025年,宿州市的建设用地景观增加22.59%,分布在維桥区及各县城周边,园地面积增加11.23%,主要分布在砀山和萧县,而耕地、其他农用地及未利用地景观分别减少19.16%、11.72%、6.25%,林地及水域景观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测度与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基础之上构建新型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通过ESDA分析模型探讨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在[0.401,0.711]范围内波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CV(变异系数)持续提升也表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不断显著;全局上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特征,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局部上将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其中新型城镇化H-H区主要集聚在"芜-马"核心区,并逐渐向铜陵等地演化;而LL区主要分布在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东至县、祁门县等县,并且维持较稳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6.
7.
8.
以中部地区安徽省为例,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评价模型测度2000—2012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从总体和结构两个维度对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农业现代化总体从起步阶段向初步实现阶段过渡;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均呈现增长态势,而农业生态水平呈微弱下降趋势;2预测可知2013—2020年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仍以持续上升为主,年均增长率达到0.87%;3皖江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为0.506,皖中地区、皖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别为0.451和0.402,而皖北地区水平最低仅为0.365;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皖中地区,而农业生态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最后,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市场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通过熵值法测度1997-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重心模型及协调度模型等对县域城镇化格局时空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97-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城镇化呈不断提升的态势,但县域城镇化差异日益显著;县域城镇化总体上呈现"合肥-芜湖"双核心的圈层演化结构;县域城镇化的重心在117°.28’-118°.37’E,31°.85’-31°.34’N波动,且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移动;县域城镇化系统内部整体协调度不强,仅部分县域城镇化水平协调耦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知网所收录的CSSCI、CSCD、北核学术期刊中乡村聚落的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检索的文献主题、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论文的发文作者、研究议题及热点演化,并对未来我国乡村聚落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1)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热度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跨学科间合作研究较少,研究合作网络表现为作者的学缘关系。(2)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可划分为初步探索(1982—2005)、快速发展(2006—2014)、服务战略(2015—至今)三大阶段,且每个阶段研究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关联密切。(3)围绕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于当前乡村聚落研究的本土化实践探索,未来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亟需深化多学科交叉理论体系建设、强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助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