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微混凝土模型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构模型试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理论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模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模型钢筋的粘结性能的研究是一个常见的又是极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微混凝土模型材料基本性能及模型钢筋的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混凝土和模型钢筋可以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2.
坝内孔口结构的微混凝土结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钢筋混凝土模型试验理论,对大坝内泄水孔的孔口结构受力性能进行了微混凝土模型试验,证明此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按应力图形进行配筋是可靠的。与混凝土原型结构试验成果相对比,说明了微混凝土结构模型试验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中微混凝土抗滑模型桩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地震条件下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稳定性。通过试验找出了一种合适的微混凝土配合比,基于模型相似比尺理论研制出了4种不同桩径的微混凝土抗滑模型桩,根据相似比尺关系换算出了所能模拟的50倍原型桩的抗弯承载能力。进行了两个动力离心模型试验。试验表明:研制的微混凝土桩抗弯承载力可以在离心机加速度为50 g条件下再现抗滑桩的静力破坏或动力稳定等一系列动力响应特征。这说明原型材料模型桩能够有效地用于揭示弹性动力响应以及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4.
受到试验仪器及试验费用的限制,利用小尺寸钢筋混凝土梁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各种性能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小尺寸钢筋混凝土梁模型试验展开研究.首先根据实验室加载设备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模型的尺寸,之后对该混凝土模型梁进行纵向受拉钢筋及箍筋设计,最后将制作好的混凝土模型梁在实验机上进行四点受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小尺寸钢筋混凝土构件是能够发生混凝土梁的典型破坏,进而能够反映混凝土梁的各种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锈蚀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试验下其力学行为等相关性能分析,本文基于已有的试验结果,构造与钢筋锈蚀率有关的钢筋—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退化模型。并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一步建立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数值模拟得到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荷载—挠度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证实了本文有限元模型分析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的可行性。论文最后还进一步分析了跨中混凝土与钢筋的应力分布、跨中混凝土与钢筋的应变分布、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位移以及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时的裂缝分布等,旨在更深入地研究钢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梁弯曲力学行为的影响,从而能更加具体深入地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相似性原理,对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柱以及钢筋混凝土梁的强度相似条件进行推导,确定了模型试验中模型构件配筋率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理论取值,并采用误差分析方法分析了模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对承载力相似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构件模型试验时,宜采用与原型相同的配筋率.对于轴心受压柱,模型保护层厚度不产生误差;对于钢筋混凝土梁,模型保护层厚度取原型保护层厚度除以0.5倍比例系数,此时误差可以控制在10%;对于大偏压柱,建议保护层厚度取原型保护层厚度除比例系数.  相似文献   

7.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没有粘结,二者应变不协调,采用传统的平均应变平截面假定理论无法正确分析梁的工作性能,给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的情况,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从材料本构关系、单元选、模型建立等方面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模拟分析过程,并将模拟分析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微膨胀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性能及其收缩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优选,配制出满足设计要求的掺粉煤灰的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了配制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物理力学性能及变形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膨胀混凝土自身体积变形的试验数据与计算微膨胀混凝土的模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抚顺市万新大桥全长476.15m,主桥为15m 70m 160m 70m 15m的双塔双索面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模型试验对万新大桥主桥模型的静力性能和动力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模型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试验表明中小跨度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受力基本符合线弹性,可以用线弹性理论进行分析;用现有的有限位移理论分析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静力和动力特性,并进行抗风、抗震设计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反复荷载下混凝土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对反复荷载下的钢筋混凝土带竖缝剪力墙进行了计算分析,建立了反复加载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混凝土开裂后钢筋和混凝土之间滑移摩擦关系,根据计算结果对钢筋混凝土带竖缝剪力墙的结构性能和破坏机理作了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照,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有腹筋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受剪性能,通过11根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和4根预应力普通混凝土梁受剪性能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试验梁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承载能力和钢筋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与预应力普通混凝土梁相似,且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具有更好的刚度、承载能力和剪切延性.增大剪跨比和箍筋间距均可降低极限承载力,另外,当预应力度大于0.34时,提高预应力度对极限承载力才有积极贡献.建立了有腹筋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此外,利用现行规范(GB 50010-2010)计算有腹筋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计算结果离散性较大,计算结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型钢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对8根内含H型钢的型钢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与粘结力、箍筋、剪力连接件无关;型钢混凝土梁具有较好的延性;当配箍较少时,型钢混凝土梁会发生斜截面受剪破坏;粘结力对梁的承载力和刚度有显著影响;型钢和混凝土之间的滑移一般在加载后期出现,在接近极限荷载时迅速增加,剪力连接件对滑移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验验证表明,用二次规划求解的强迫转角法是进行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弹塑性分析的有效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承受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的连续梁弹塑性弯矩值进行了计算模拟试验,总结出一套供设计使用的弯矩系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构件的效果,分别采用普通碳纤维布和预应力碳纤维布对4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研究。试验分析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屈服荷载、极限荷载、抗弯刚度等性能指标,并分别比较了预应力碳纤维布与普通碳纤维布、不同预应力水平碳纤维布的破坏形态及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可以充分发挥碳纤维布的高强性能,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的混凝土梁要比普通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刚度等性能指标都有明显提高,而且预应力水平越大,提高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和设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两榀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竖向静力试验,对其破坏形态、裂缝的开展与分布、刚度变化、弯矩调幅等特征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发生类似于钢筋混凝土适筋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属延性破坏,框架梁端形成塑性铰实现了塑性内力重分布,位移延性比大于3,弯矩调幅值为30%左右,弯矩调幅值高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最后分析了次内力产生的本质,提出考虑次内力包括次弯矩、次轴力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抗弯极限承载力、抗裂度、刚度及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较吻合.本文计算理论反映了现代预应力设计理论的新思想,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纤维聚合物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表明,纤维聚合物筋混凝土梁荷载挠度曲线以截面初裂为界限点分为两个线性阶段.正截面开裂前,荷载挠度曲线基本为线性,截面刚度较大;正截面开裂时,裂缝先在纯弯段出现,荷载挠度曲线出现转折点.随着荷载增加,纯弯段正裂缝发展,剪跨段斜裂缝产生并向梁的受压区加荷点扩展,梁的刚度较截面开裂前减少,荷载挠度曲线基本为线性直到梁破坏.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纤维聚合物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全过程数值分析方法,用计算机模拟了试验梁的跨中弯矩-挠度关系曲线,并用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微混凝土模型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4块微混凝土模型板的静力性能试验。通过试验测得的模型板上、下表面混凝土和板中铁丝的双向应变值,分析计算了跨中截面的弯矩分布场,同时对模型板、原型板的开裂荷载,极限破坏荷载以及板跨中心点的荷载——挠度关系作了全面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扭性能,完成了2根不同配箍率的组合梁纯扭试验和3根不同弯扭比组合梁复合受扭试验.测得了试件的扭矩-扭率曲线,钢筋扭矩-应变曲线,组合梁U形钢侧面、底面的应变分布及沿板宽方向的混凝土的应变分布.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梁扭转变形符合三阶段变形规律,翼板混凝土破坏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扭破坏相似.在试验基础上,通过受扭性能的弹塑性理论分析以及变角空间桁架模型的极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得到组合梁开裂扭矩以及极限扭矩的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